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306016)
- 作品数:10 被引量:140H指数:6
- 相关作者:宋春晖夏维民苗运法方小敏陈传飞更多>>
-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旋转及其意义被引量:15
- 2009年
-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新生代时期,海原-六盘山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烟筒山-窑山断裂和青铜峡-固原断裂控制的青藏高原最东北缘六盘山地区山前盆地群,接受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部的变形隆升历史。通过六盘山地区丁家二沟剖面的精细古地磁研究发现,白垩纪结束后至中新世六盘山地区发生了约23°的长期顺时针构造旋转,并主要发生在三个时期:可能于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六盘山地区发生了约9°的顺时针旋转、早渐新世晚期顺时针快速旋转约9°、早中新世初顺时针快速旋转约5°,同时它们也被地层变形侵蚀和沉积演化所记录,说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的前峰最迟在约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就已经达到六盘山地区。这比目前普遍认同的六盘山地区变形隆升是青藏高原隆起中最晚形成(第四纪以来)的观点早了至少3千多万年,它为深入认识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
- 刘永前方小敏宋春晖李立立程彧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
- 西宁盆地木化石段孢粉记录对Mi-1降温事件的响应
- 西宁盆地谢家剖面车头沟组底部木化石段(图1)(厚4.5 m,标记为0~450 cm(陈传飞等,2009);年代约为23.3Ma(Dai et al.,2006))富含孢粉(图2),对研究新生代中晚期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植被生...
- 苗运法陈传飞迟云平张涛闫晓丽张志高方小敏
- 关键词:青藏高原西宁盆地木化石孢粉
- 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5
- 2009年
- 中国西北干旱化和风成记录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冬季风开始时间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分歧。利用扫描电镜,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广大典型地区古近系中类似风成堆积的红色砂层石英砂微形态详细研究,发现这些红色砂层中绝大部分石英砂颗粒表面具有流水搬运和改造的磨光面与V型坑微形态特征组合,与现代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北缘洪积扇上的现代风沙沉积物石英砂颗粒表面的麻面与蝶形坑组合不同。粒度分析也显示这些沉积物的粒度曲线特征与风成黄土和现代沙丘粒度曲线有明显差别。结合沉积特征认为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期间不存在大范围的风沙沉积物,推断亚洲冬季风此时可能尚未激发,而该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由行星风系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炎热气候以及全球变冷事件造成。
- 宋春晖孟庆泉夏维民徐丽苗运法杨用彪胡思虎
- 关键词:古近纪古环境青藏高原北缘
- 稳定湖相沉积物和风成黄土粒度判别函数的建立及其意义被引量:39
- 2008年
- 沉积物粒度变化主要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沉积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控制,通过粒度分析可判别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推断其形成的沉积环境,解释环境演变。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典型稳定湖相沉积物(罗布泊湖相样品282块,岱海湖相样品123块)和典型风成黄土(甘肃兰州榆中样品263块)粒度参数进行定量化分析,并经稳定湖相和风成沉积物验证,获得稳定湖相与风成沉积物的判别公式:F(湖相、风成沉积物)=20.363Mz-56.371Sd-67.922Sk+23.516Kg-55.626,若F>0,为稳定湖相沉积物,反之,F<0,则为风成沉积物。这为研究地史中稳定湖泊与风成环境沉积物的鉴别提供粒度分析定量化判别方法,它对陆相古环境、干旱化事件和尘暴事件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 张平宋春晖杨用彪高红山张红艳刘维明潘美慧刘平胡思虎夏维民
- 关键词:风成黄土粒度分析判别函数
- 柴西西岔沟剖面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对物源区构造活动的制约被引量:5
- 2009年
- 对柴西西岔沟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研究表明:沉积源区主要为遭受150~290 Ma热事件影响的阿尔金山带,在晚近纪晚期以后有古近系的加入;同时记录的发生于源区的构造热事件最早为海西早期,在海西中期有所加强,海西晚期之后至燕山早期为主要时期,尤以海西末-印支期最为鼎盛;在整个新生代源区抬升渐强、剥蚀加快。阿尔金断裂在8 Ma活动加强,在新近纪晚期表现为活动加剧,同名山系快速隆升,成为柴西主要物源区。柴西地区沉积源区在相对固定的态势下,也有一定分异性,即物源区的变更。古阿尔金断裂是存在的,随青藏高原内不同块体依次向北拼贴,且阿尔金断裂具有多阶段活动的特点。
- 高军平李生喜戴霜李艾银彭杨宏
- 关键词:锆石裂变径迹构造热事件
- 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盆地中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颜色与气候变化被引量:31
- 2009年
- 始新世-渐新世是古近纪气候变化中最显著的时期.通过对西宁盆地42.5—26.0Ma沉积物颜色指标的详细分析,发现颜色参数L^*,a^*,b^*曲线明显以32.8Ma为界分为上下两段.其中:L^*值在下段(42.5-32.8Ma)波动剧烈并呈缓慢降低趋势,至32.8Ma左右大幅度降低,此后(32.8—26.0Ma)波动变小、稍有回升;a^*,b^*值则与L^*值的变化趋势相反,在下段(42.5-32.8Ma)呈逐渐增大趋势,剧烈波动,在32.8Ma左右时突然大幅度升高,至上段波动变小.结合西宁盆地孢粉、有机质及CaCO3质量分数变化的特征分析,该区域在32.8Ma时可能发生大幅度的降温事件(对应于海洋记录所揭示的Oi-1事件),此事件之前气候干旱程度相对较弱、氧化作用逐渐增强、气候波动剧烈.在Oi-1事件之后大陆性干旱程度增强、氧化强烈、气候波动幅度较小.这是在该区高分辨率获得Oi-1事件前后气候变化的记录,它对始新世—渐新世全球气候变冷背景下陆地系统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徐丽苗运法方小敏宋春晖夏维民闫晓丽韩文霞张启波陈传飞戴霜
- 关键词:气候变化古近纪西宁盆地青藏高原
- 西宁盆地谢家剖面车头沟组底部木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首次在西宁盆地谢家剖面车头沟组底部发现原始埋藏的钙质木化石,不仅填补了植物大化石缺失的历史,同时对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植物生态环境演化和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木化石埋藏特征、层位地层岩性和沉积环境的综合分析,认为其为近水河岸生长的成年乔木化石,株距3~8m不等,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植物群落,后期由于附近山地的隆起和该区气候向干旱化发展,植物遭受掩埋后经过石膏的交代作用进而形成硫酸钙质化石,说明该地区气候从中新世早中期开始恶化加剧。
- 陈传飞苗运法方小敏宋春晖戴霜闫晓丽张启波徐丽夏维民
- 关键词:西宁盆地木化石早中新世
-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碎屑锆石FT年龄对蚀源区的约束被引量:6
- 2009年
-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研究表明,沉积物主要蚀源区是遭受海西-印支运动影响的盆地周缘山地,燕山运动仅在柴西阿尔金山有所表现。揭示出蚀源区发生过多次的(热)构造运动,在柴北缘有5次(~284.5Ma、~263.6Ma、~243.6Ma、~221.6Ma和~199.8Ma),而在柴西则有6次(~344.2Ma、~275.2Ma、~244.9—246.8Ma、~210—220.3Ma、~186.9—195.7Ma和~162.9Ma),说明青藏高原北部在前新生代具有多阶段、同步整体隆升特点。进入新生代,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山带构造活动具有强-弱-强的特征。
- 高军平彭杨宏宋春晖袁万明李生喜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断裂构造热事件
-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新近纪构造旋转及其意义被引量:11
- 2009年
-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柴达木盆地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南北向挤压应力为动力背景的高原东北部内陆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山地,完整的保存了新生代以来高原隆升的详细记录。通过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剖面精细古地磁及构造旋转研究发现,20.1~15.1Ma以及15.1~8.2Ma柴达木盆地分别发生了9.7°±7.4°和6.4°±4.4°的顺时针旋转,约8.2Ma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地区发生了16°±7.5°的逆时针快速旋转。通过分析认为,前两次的顺时针构造旋转事件可能与阿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有关。而约8.2Ma以来的逆时针旋转事件属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地区的局部旋转,可能与温泉断裂的右旋走滑有关,说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三条巨型断裂系左旋相对运动的宏观控制下形成的NNW向温泉右旋走滑断裂开始走滑的年代为约8Ma。
- 杨用彪孟庆泉宋春晖胡思虎张平刘平陈传飞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 依据孢粉记录初探青海湟水流域二级阶地的成因被引量:4
- 2007年
- 青藏高原边缘河流阶地的成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对湟水流域二级阶地形成时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时期湟水流域存在明显的垂直植被带且结构简单,山地高处生长着以云杉为主的森林,谷地则生长以蒿属、藜科为主要类型的草本植被。同时结合该时期相邻地区的孢粉资料并和现代植被特征比较,湟水流域二级阶地的植被显示出冰期的植被特征,阶地冲积物也是在冰期堆积的,河流可能在间冰期下切。气候变化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 苗运法方小敏戴霜刘维明杨美临陈传飞
- 关键词:湟水流域孢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