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404002) 作品数:38 被引量:131 H指数:7 相关作者: 刘文君 王海波 张明露 李翠萍 胡春 更多>> 相关机构: 天津泰达水业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建筑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医药卫生 水利工程 更多>>
不同消毒方式对引江原水中试处理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17年 以南水北调引江原水为研究对象,比较常规工艺下单独加氯、紫外线加单点加氯、紫外线加两点加氯3种消毒方式的处理效果差别。中试实验结果表明,紫外线加两点加氯消毒对控制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的生成作用明显高于单独加氯消毒和紫外线加单点氯消毒。3种不同消毒方式对引江水均有较好的灭菌效果。与单独加氯消毒相比,滤后水经紫外消毒环节的细菌总数有较大幅度下降。在实际生产中,推荐采用紫外线加两点加氯联合消毒技术。 方自毅 张怡然 马文红 李晨 常华 董捷不同管网腐蚀与水质稳定性中试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通过中试对再生水和饮用水在带水泥内衬的新球墨铸铁管和不带水泥内衬的新球墨铸铁管管网中的腐蚀及水质稳定性进行了研究。8个月中试研究证实:带水泥内衬的球墨铸铁管腐蚀较轻,水质稳定性好,但可能会引起钙离子释放而造成水质硬度增加;不带水泥内衬的球墨铸铁管虽然一开始有一个快速腐蚀阶段,但随着致密氧化层的出现,生物膜上生长出铁氧化菌、铁还原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等细菌,铁还原菌与腐蚀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加速氧的消耗,有效抑制管网腐蚀,保持管网水质稳定性。 张素佳 王海波 赵丹 胡春 石宝友关键词:管网腐蚀 再生水 饮用水 饮用水管网生物膜细菌群落特征及其对腐蚀的影响 被引量:9 2016年 通过454高通量测序对北方A和B两实际饮用水管网系统中生物膜细菌群落特征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对管网腐蚀产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A管网生物膜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高于B管网生物膜。在门水平上,两管网生物膜细菌群落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但B管网生物膜中的相对丰度(67.10%)高于A(46.50%)。在纲水平上,A管网生物膜主要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B管网生物膜中主要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和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上,A管网生物膜中腐蚀相关菌群主要为硝酸盐还原菌和铁还原菌,其腐蚀产物主要为α-Fe OOH和Fe_3O_4,而B管网生物膜中硫酸盐还原菌特别是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含量较高,其可能与管垢中绿锈含量高有关。 尹朗 赵丹 张素佳 王海波关键词:生物膜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中受污染超滤膜的化学清洗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4 2016年 以混凝-超滤组合工艺中长期受污染的PVDF超滤膜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化学清洗剂对跨膜压差(TMP)恢复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等仪器分析膜污染的构成,还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分析了化学清洗对膜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滤膜表面是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而成,有机污染物以色氨酸类芳香族物质为主,无机污染物有Ca2+、Si 2+、Mg2+、Al 3+等;化学清洗的首要任务是清洗膜丝上的有机污染物;使用柠檬酸、NaOH、HCl、NaClO和NaClO+HCl等化学清洗剂对膜进行了化学清洗,发现NaClO和NaClO+HCl两种方案清洗后膜丝的TMP恢复较明显,渗透率恢复比分别为162%和169%,其中HCl和NaClO对膜的清洗有协同作用;经过化学清洗后膜丝存在初滤水的现象,初滤水中的颗粒数和溶解性有机物均有升高。 张晓岚 王敏 柴文 张雯雯 游晓旭 李玉仙关键词:超滤 膜污染 化学清洗 跨膜压差 渗透率 淡化海水进入水泥砂浆内衬管后的水质化学稳定性 被引量:5 2016年 淡化海水由于氯离子浓度高、碱度低而具有侵蚀性,在进入供水管网前一般需进行矿化来提高硬度和碱度;使用有内衬的管网输送也可以进一步减轻其侵蚀危害。利用水泥砂浆内衬管搭建管段模拟反应器,测试了不同条件下淡化海水在其中长时间输送时的水质变化。结果表明,对于未矿化和矿化后的淡化海水,运行前5d管段反应器内水的pH值、总碱度、溶解性SiO2均显著升高,之后下降,后15d基本平衡。未矿化水在管段反应器停留时,其钙离子浓度(以CaCO3计)在初期从1mg/L急剧升高到50mg/L,矿化水则从50mg/L降低到10mg/L左右,后期都达到基本相同的平衡浓度;镁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在1~5mg/L之间。矿化水加氯组和不加氯组的TOC均是初期较高,而后呈下降趋势,加氯组的TOC浓度高于不加氯组。两组均出现铝严重超标现象,铁浓度维持在0.3mg/L上下,铬仅在初期超标。因此,建议使用水泥砂浆内衬管输送淡化海水之前,需要通水冲洗4~5d以使水质达到稳定。 李晓敏 汪隽 陈超 张晓健 王洋关键词:供水管网 水质变化 预氧化消毒方式对三卤甲烷控制的生产性试验 被引量:3 2021年 以高温高藻期原水为处理对象,在天津某净水厂选择预臭氧—紫外线加单点加氯消毒、预臭氧—紫外线加两点加氯消毒、预加氯—紫外线加两点加氯消毒3种不同预氧化消毒方式进行生产性试验,考察3种工况下滤后水、出厂水及管网水中三卤甲烷(THMs)生成量、余氯、浊度等相关水质指标。结果表明,控制出厂水和管网水THMs最低的最佳预氧化消毒方式为预臭氧—紫外线加两点加氯消毒,在每年7月—9月采用预臭氧—紫外线加两点加氯的预氧化消毒方式,预加氯—紫外线加单点加氯的预氧化消毒方式可用于7月—9月之外的时段,当7月—9月之间在应急情况下必须启动预加氯时,必须采取两点加氯的消毒方式。 周立娇 张怡然 魏振彦 徐洋关键词:预氧化 三卤甲烷 消毒 紫外线 炭砂过滤单元对超滤膜阻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研究炭砂过滤单元对浸没式超滤膜的影响,以北京市某给水厂的机械加速澄清池出水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混凝沉淀/超滤"和"混凝沉淀/炭砂过滤/超滤"工艺中膜过滤单元的运行特性、膜阻力及出水水质。增加炭砂过滤单元后,跨膜压差(TMP)的上升速度得到缓解,增长率由1.23 k Pa/d下降为0.29 k Pa/d;对不同膜阻力分别进行测量并辅以扫描电镜和三维荧光技术表征膜面及出水水质,发现炭砂滤柱可以截留沉后水中的矾花,使膜的沉积阻力下降了77%;炭砂滤柱还可以有效地吸附色氨酸类蛋白质和腐殖酸等有机物,使UV254由0.026 cm-1下降到0.020cm-1,使膜的孔堵阻力下降了约90%。将炭砂过滤工艺作为膜的预处理单元,其减缓膜污染的能力优于混凝工艺。 张晓岚 李玉仙 柴文 游晓旭 王晶 张雯雯关键词:超滤 膜污染 混凝沉淀 膜过滤单元对微生物的截留性能及完整性检测概述 被引量:2 2014年 膜过滤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膜过滤单元对微生物等颗粒物质的持续有效截留是膜过滤工艺成功应用的关键。膜组件在用于实际饮用水生产之前,需要通过微生物负荷试验确定其对微生物的截留性能。膜过滤单元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例行的膜完整性检测以保证其对微生物持续高效的截留效果。主要参考美国环保局的《膜过滤指南》,对微生物负荷试验、膜过滤单元的直接和间接完整性检测进行总结性介绍,重点阐明上述试验和检测之间的作用、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和相互关系。以促进制水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对膜过滤工艺的了解,并帮助国内膜生产企业完善其现有产品和控制系统。 王小 葛明明 刘文君 杨宏伟 解跃峰关键词:微生物 负荷试验 截留性能 饮用水处理 水源切换对水厂出水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2015年 针对水源切换可能造成水厂出水微生物风险的问题,以北京某水厂由本地水源切换为河北水源期间原水和出厂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水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和潜在致病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厂水的细菌多样性显著低于原水,原水和出厂水中的优势菌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所占比例为11.99%~95.48%,其中包括α,β和γ变形菌纲(α,β,γ-Proteobacteria),但相对丰度有较大差异。水源切换后的原水中优势菌为蓝藻门(Cyanobacteria),且该菌在切换后的出厂水中也存在。出厂水中检测到部分潜在致病菌,优势菌包括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和代尔夫特菌(Delftia),增加了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风险。PCo A结果显示,水源切换前后原水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较大,但改变水源对出厂水的微生物群落影响较小,水厂能够维持稳定的运行。 张明露 刘文君 李翠萍 李玉仙 顾军农关键词:水源切换 微生物安全性 焦磷酸测序 致病菌 预加氯工艺对南水北调引江原水的适用性研究 2022年 在天津某净水厂进行不同预加氯浓度条件下脉冲澄清和斜管沉淀两套工艺下的南水北调引江原水处理中试实验,分析在生产上采用预加氯工艺的可行性,并进行生产性验证。中试结果表明,引江原水高温高藻期,预加氯1.3~1.8 mg/L,混凝剂总投加量27~35 mg/L时,滤后水浊度、耗氧量、氯消毒副产物指标均满足国标要求。生产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引江原水低温低浊期,混凝剂总投加量均为30 mg/L时,采用预加氯(投加量1.0 mg/L)工艺时出厂水氯消毒副产物远低于国标限值,浊度、耗氧量的去除率与采用预臭氧(投加量1.0 mg/L)工艺相当,能够保证安全优质供水。 魏振彦 张怡然 赵宇 王莹 刘宁 马娇关键词:预加氯 中试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