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Dl66)

作品数:48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作者:李松代迅张荣翼李逸津白杰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文学
  • 4篇哲学宗教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4篇文学
  • 8篇文论
  • 6篇国文
  • 5篇主义
  • 5篇美学
  • 4篇代文
  • 4篇中国文学
  • 4篇诗学
  • 4篇国文学
  • 3篇域外
  • 3篇文学批评
  • 3篇现代文
  • 3篇汉学
  • 3篇本土
  • 3篇本土化
  • 2篇东方主义
  • 2篇性别诗学
  • 2篇叙事
  • 2篇学术
  • 2篇学术史

机构

  • 24篇武汉大学
  • 6篇西南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 3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三峡大学
  • 2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作者

  • 18篇李松
  • 5篇代迅
  • 3篇白杰
  • 3篇向天渊
  • 3篇李逸津
  • 3篇张荣翼
  • 1篇江正云
  • 1篇封宗信
  • 1篇姚纯
  • 1篇王鹏宇
  • 1篇代乐
  • 1篇余旭
  • 1篇吴婧

传媒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长江文艺评论
  • 2篇宜宾学院学报
  • 2篇汉语言文学研...
  • 2篇厦大中文学报
  • 2篇军事文化研究
  • 1篇东南学术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文艺评论
  • 1篇文学评论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写作
  • 1篇社会科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7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方理论与中国文本:费瑟斯通和李渔美学思想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费瑟斯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传入中国后,再次引发了西方理论在中国本土是否具有合法性的争议,其实质是如何处理西方理论与中国文本之间关系的问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消费主义紧密相连,是一种国际现象而且源远流长。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中国本土孕育的生活美学著作,与费瑟斯通的理论既有相通相近之处,也有后者所没有的丰富内容和不同的理论样态。探究《闲情偶寄》与当今西方美学潮流的关系,为建立不依赖于西方中心的普遍美学理论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代迅
关键词:生活美学环境美学
汉学、汉学主义与文化认同被引量:4
2021年
引言近些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汉学主义的论争成了一个热点问题,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议题:汉学与汉学主义的分野、汉学主义与后殖民理论的渊源、汉学本质论与自我汉学化、汉学主义与文化认同等等。汉学主义(Sinologism)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出自1998年鲍勃·霍奇(Bob Hodge)与雷金庆(Kam Louie)合著的《中国语言与文化政治学:解读龙的艺术》一书,他们提出了作为“东方主义”分支的“汉学主义”[1]。
岳炯彤李松
关键词:汉学主义文化认同学术概念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本质论
海上丝绸之路:18世纪欧洲美学中国化及其范式革命被引量:2
2023年
长期以来,中西美学关系研究的主流范式是讲述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忽视了中国美学对西方的影响。回顾中西美学交流的历史可以看到,17—18世纪,中国风景美学观念随着中国风进入西方,适逢其时地满足了剧烈变化中的西方美学发展的内在需求。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兴起并以对自然风景的重新发现和对异域风情的热衷迷恋为其重要特征,中国风作为遥远的异域审美文化融入其中并起到了重要形塑作用。欧洲美学史由此到达了一个转折点,平衡对称、规则整齐、比例和谐等被视为金科玉律的古典美学观念受到公开质疑并渐告式微,不规则、非对称、多样性和惊奇感等现代美学观念渐成主流。中西美学交流的历史事实表明,中西美学理论并不存在所谓“不可通约性”之类无法跨越的鸿沟。建立讲述中国美学对西方影响的新的学术范式的时机已趋成熟。
代迅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范式革命
长堀祐造,鲁迅及其同路人作家论被引量:1
2018年
长堀祐造是继丸山升之后以史料研究鲁迅的革命文学观最为突出的学者,他站在历史的角度注重从鲁迅文艺观和托洛茨基文艺理论之间的关系来探究鲁迅的思想史。本文选取长堀祐造研究中的鲁迅"同路人"作家论为研究对象,分析长堀祐造笔下"同路人"作家与其背景、作品和批评家的关系,发掘鲁迅"同路人"理论围绕知人论世、作品和批评家三个方面更为深刻而且复杂的思想内涵。这一理论从知人论世方面而言,是时代催生下的"同路人",可以从社会政治环境和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来探求其来源;从作家与作品方面而言,是革命文学的"同路人",可以从"同路人"作品的革命现实素材和暴露与破灭意义来论证这一理论的具体内涵;从作家与批评家方面而言,是被束缚的"同路人",可以从这一理论受到的外部评论来描述其发展走向。
李雅欣
关键词:同路人作家论
中国文艺“反修”时期对苏联文论的“逆反—错位式”接受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20世纪60-70年代开展的文艺"反修",一方面以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理论为标准,对苏联当代文学与文论进行批判,同时又重拾苏联斯大林时代的某些传统文论观点,作为批判的理论武器,从而形成对苏联文论的"逆反—错位式"接受。当年翻译出版的《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作家的创作道路和文学的发展》、《勃列日涅夫集团关于文艺问题的决议和言论汇编》,以及国内高校编写的文艺理论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就体现了这种对苏联文论的接受特点。梳理这段历史经验,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正确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也有助于认清中国文论存在的问题及错误根源。
李逸津
关键词:逆反
别林斯基的中国面孔——当代文论教科书的三个重要概念
2019年
别林斯基以其"准马列"的崇高地位和对俄国文论的杰出贡献,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产生和定型的中国当代文论教科书发挥了重要影响。中国当代文论教科书并未囿于别林斯基,而是根据当代中国学术语境,选择了别林斯基的若干理论概念并进行了大幅度改写,其中某些观点既不符合文艺创作现实,也有悖于别林斯基的本意。"写本质论"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源。国产的"形象思维论"实质就是想象但删除了想象中的创新性内涵。别林斯基围绕民族性轴心的"人民性"概念被我们转换为阶级性内涵。中国当代文论教科书中展示的别林斯基乃是其中国面孔。
代迅陈谊
关键词:别林斯基俄苏文论西方文论
苏联《文艺政策》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本土转化
2023年
苏联《文艺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重要成果,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文艺的格局、路向和基本风貌,也积极参与了中国革命文艺的理论建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冯雪峰等人通过译述《文艺政策》深入思考了革命者与“同路人”、社会政治与文艺审美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左联”的文艺主张作出深刻的反思、批判。此后解放区文艺、共和国文艺亦以《文艺政策》为重要理论参照,对激进思潮作出一定的纠偏修正,有效改善了文艺生态环境。在本土转化过程中,苏联《文艺政策》及相关文论,吸纳化合诸多思想艺术资源,成功融入中国革命文艺理论体系当中,但也不可避免遭遇了一系列误读与重释。
白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意识形态
他者化的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的去他者化
2015年
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理论,而这种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时代自身的变革因素所致,而是由于外来的文化影响所造成。外来的文化因素在给予我们新的思想的养料的同时,某种程度上成为制约我们的他者。我们的文学理论没有相应的文化和学理根基,在整个理论系统中,基本上就是一种横向的移植。不过在此境况下,我们也不是没有进行自我更新的可能性。他者化是在与自我的对举中显示的,意识到他者状况的存在,这本身就是自我意识的体现。在他者化的状态中作出自我的努力,这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张荣翼
关键词:他者化文学理论自我他者
主体的行动哲学——论木山英雄的《野草》研究
2019年
前言鲁迅曾称,《野草》里有他全部的哲学。鲁迅心中有着形而上的理想,可他注定做不了一个形而上学家。时代的急难意味着他不可能做一个书斋式的学者,而必须投身至历史动荡的洪流之中。《野草》是哲学的,但又超出了哲学,成为鲁迅的一种哲学行动。木山英雄谈及自己阅读《野草》的原因时说:'我本身当时陷入严重的政治怀疑,为了向鲁迅寻求支撑,才去关注在《野草》中鲁迅自称为‘哲学的’‘自我解剖’的要素。'①因此,他的《野草》研究.
李松曾沁雅
关键词:木山英雄竹内好鲁迅思想
非西方国家如何建构世界文学:可能与途径
2021年
近年来,关于世界文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界出现了“非西方中心”的理论走向。世界文学概念在诞生之初就包含着对强势文学话语霸权的消解,具有明显的弱势文学内涵,存在着非西方文化血统。世界文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客观存在着的作为各民族文学总和的世界文学,另一种是通过翻译建构起来的为各国读者所能感知的世界文学。和杰出的作家一样,杰出的译者也是世界文学的关键人物和世界文学价值的重要创造者。本土读者对世界文学图景的认知通常是民族文学引导的结果,世界文学在本质上是跨文明比较诗学,非西方国家对于世界文学的建构具有不容忽视的力量。
代乐
关键词:世界文学翻译民族文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