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3kj189)

作品数:11 被引量:272H指数:6
相关作者:史刚荣张铮马成仓王旭明程雪莲更多>>
相关机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合肥市绿化施工养护管理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五味子
  • 5篇表型
  • 5篇表型可塑性
  • 3篇木质部
  • 3篇华中五味子
  • 3篇次生
  • 3篇次生木质部
  • 2篇演替
  • 2篇叶片
  • 2篇植物
  • 2篇生态解剖
  • 2篇生态解剖学
  • 2篇水分生理
  • 2篇五味子属
  • 2篇化感
  • 2篇化感作用
  • 2篇恢复演替
  • 2篇分生
  • 1篇蛋白
  • 1篇叶片形态结构

机构

  • 10篇淮北煤炭师范...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合肥市绿化施...

作者

  • 10篇史刚荣
  • 4篇张铮
  • 3篇王旭明
  • 3篇马成仓
  • 1篇刘晓颖
  • 1篇范礼斌
  • 1篇戴寒晶
  • 1篇高雪敏
  • 1篇赵金丽
  • 1篇刘蕾
  • 1篇张庆慧
  • 1篇刘静
  • 1篇程雪莲
  • 1篇李慧
  • 1篇胡剑峰

传媒

  • 3篇淮北煤炭师范...
  • 2篇广西植物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4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五味子属14种植物的数量分类学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在野外居群观察和文献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五味子属的14种植物的39个分类性状进行了Q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种五味子属植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团蕊五味子和重瓣五味子——团蕊五味子群和重瓣五味子群的代表类群;第二类为大花五味子和红花五味子——大花五味子群的两个代表类群;第三类包括其它所有类群,该类又可分为三组:(1)五味子——五味子群的代表类群;(2)二色五味子——少蕊五味子群的代表类群;(3)中华五味子群的8个类群.基于聚类分析结果,提出了包括3亚属(即多蕊五味子亚属、五味子亚属和团蕊五味子亚属)和3组(即中华五味子组、五味子组和少蕊五味子组)的新分类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不支持将华中五味子、滇藏五味子、绿叶五味子、小花五味子等归并为东亚五味子的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落叶习性、下表皮角质条纹、花托膨大否、花单生否、上表皮有无气孔器、花托伸长否、雄蕊数、花药开裂方式、上表皮细胞形状、上表皮垂周壁式样、花粉萌发沟等性状的分类学价值较大,可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并据此编制了分种检索表.
胡剑峰张铮史刚荣
关键词:五味子属Q型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淮北相山不同群落中3种禾草叶片的生态解剖被引量:9
2007年
对淮北相山早期恢复演替系列中3种禾草叶片的解剖观察表明,荩草和黄背草为C4植物,其叶片表皮厚,叶肉细胞形态相同,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花环型”维管束。远东芨芨草为C3植物,其叶片表皮薄,近上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呈栅栏状,气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维管束鞘由一层厚壁细胞和一层薄壁细胞组成。3种禾草的叶片结构都随群落的恢复演替而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可塑性大小依次为:远东芨芨草(0.24)>黄背草(0.19)>荩草(0.17)。与混交林相比,灌丛和灌草丛群落中植物叶片更趋于旱生特征: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叶片厚度以及维管束厚度等显著增加,气孔变小。逐步多重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和风速是影响叶片结构的主导因子。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荩草的上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叶肉组织厚度,远东芨芨草的叶片厚度和叶肉组织厚度,黄背草的上表皮厚度和维管束厚度均呈减小趋势。随着风速的增加,荩草下表皮气孔长度、黄背草的上表皮气孔长度逐渐变小,远东芨芨草维管束呈增大趋势。因此,叶片的解剖特征反映了不同群落中植物的生态适应特性,可作为研究群落演替机理的重要手段。
史刚荣赵金丽马成仓
关键词:恢复演替叶片表型可塑性生态解剖学
华中五味子根、茎次生木质部的比较解剖被引量:3
2006年
对华中五味子根、茎次生木质部的观察表明,其根、茎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特征基本相同:散孔材;导管分子相对较长,其末端略倾斜,单穿孔;侧壁纹孔类型为梯状具缘纹孔和单纹孔,梯状、对列或互列;仅具纤维管胞,无韧型纤维;木薄壁组织离管型和傍管型;木射线均存在异形Ⅱ型.华中五味子次生木质部既表现出明显的原始特征,如散孔材,导管分子相对较长,单孔率高,梯状具缘纹孔,仅具纤维管胞,无韧型纤维,木射线为异形Ⅱ型;同时又表现出一些较为进化的特征,如导管分子以单穿孔为主,端壁倾斜度较小,单纹孔,木薄壁组织傍管型,说明五味子科是最原始类群中进化程度较高的类群.与根相比,华中五味子茎的次生木质部导管短宽,导管分布频率大,单孔率高,纤维短而窄,射线短而窄.茎次生木质部的这种“小型化”与其特定的功能和生境相适应.
张铮刘静王旭明史刚荣
关键词:华中五味子次生木质部比较解剖学
华中五味子叶片形态结构的可塑性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分别对产自安徽黄山和甘肃文县的两个华中五味子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形态解剖特征进行比较,讨论了叶片表型可塑性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在种群水平上,叶片形态结构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环境可塑性,文县种群表现出相对的旱生特征:叶片小而厚、栅栏组织发达;黄山种群则表现出相对的湿生特征:叶片大而薄、栅栏组织较薄、海绵组织相对发达;这是叶片对水分条件随地理分布而表现出的空间异质性的适应策略;2)在个体水平上,叶片形态结构随发育阶段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发育可塑性,下层叶表现出典型的阴生叶特点:叶片薄、气孔密度较小、栅栏组织极不发达、栅栏细胞椭圆形或漏斗形、海绵组织发达;中、上层叶表现出阳生叶特征:叶片较厚、气孔密度大、栅栏组织相对较为发达、栅栏细胞长柱形.这种发育可塑性是叶片对光照条件随个体发育而表现出的时间异质性的一种适应策略.
史刚荣王旭明张铮
关键词:华中五味子叶片结构特征表型可塑性
扁担木叶片和次生木质部解剖和水分生理特征的可塑性被引量:17
2006年
基于叶片和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及水分生理指标观测,研究了淮北相山不同群落中扁担木的表型可塑性.结果表明,扁担木叶片结构表现出中生特点:叶为异面叶,较薄,角质层不甚发达,气孔密度较小.次生木质部表现出旱生特点:导管频率和复孔率较高,导管分子短而窄,纤维很短,射线很低.扁担木叶片、次生木质部的解剖和水分生理特征均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其可塑性指数高低顺序为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0.24)>水分生理特征(0.19)>叶片解剖特征(0.18).与侧柏林和混交林相比,灌丛中扁担木个体对干旱生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表现在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短,导管频率高,单孔率低,木纤维短,射线矮小,具有较大的相对输导率和较小的脆性指数;叶片水势、组织含水量、自由水含量较低,叶面积、比叶面积较小,而束缚水含量、束缚水自由水比值较高.扁担木的解剖和生理可塑性,使之能忍受群落演替早期的干旱生境,更好地适应演替后期的中生环境,从而成为广布种和混交林中的优势种.
史刚荣程雪莲刘蕾马成仓
关键词:扁担木次生木质部水分生理表型可塑性
五味子科几个分类学问题探讨
2007年
基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五味子科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关系、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之间的关系及其分类系统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五味子科和八角科不仅亲缘关系较近,而且是现存被子植物中最早分化出来的类群,把它们同置于八角目是合理的。五味子科的两个属——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可能源于同一祖先并沿两条不同演化路线平行演化。目前,关于南五味子属的分类系统的意见比较一致,但对五味子属分类系统的分歧却很大。
史刚荣
关键词:五味子科五味子属南五味子属系统学
淮北相山恢复演替群落优势树种的水分生理生态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对淮北相山不同恢复演替阶段植被中4个优势树种叶片的水分生理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生境(混交林)下,广布优势种(酸枣和牡荆)比局部优势种(柘树和构树)具有更强的耐旱性,但后者的资源获取能力更强,生长速度更快;酸枣和牡荆的耐旱机理不同,酸枣为低水势耐旱植物;牡荆为高水势耐旱植物。酸枣和牡荆的叶片水分生理指标均随群落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表型可塑性,它们在不同群落中的耐旱性依次为:混交林林内>混交林林缘>灌丛>灌草丛>人工侧柏林。生理可塑性导致酸枣和牡荆具有更宽的生态幅和更强的耐旱性,这是它们在相山成为广布优势种的重要原因。
史刚荣李慧
关键词:恢复演替优势种水分生理表型可塑性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生态效应被引量:114
2004年
根系分泌物是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 ,活的且未被扰动的根系释放到根际环境中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在植物主动适应和抵御不良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1)通过化感作用影响根际微生物和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 ,并进一步改善植物的生态环境 (生物因素 ) ;(2 )通过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溶解、螯合作用、迁移和活化等作用 ,不仅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提高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性 ,而且在面临重金属胁迫时能降低根际中金属污染物的活性 ,减少植物对金属的吸收。
史刚荣
关键词: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化感作用环境胁迫
安徽黄山华中五味子次生木质部的生态解剖被引量:6
2007年
对安徽黄山海拔420~1840m的华中五味子茎的次生木质部进行了生态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茎的次生木质部为散孔材,导管分子长741.7~1025.2μm,直径为152.4~191.9μm;导管频率60.6~70.2mm-2。纤维管胞长925.2~1046.3μm;木射线类型为异形ⅡA和ⅡB,单列射线高682.1~778.4μm,多列射线高度为1093~1208μm,多列射线宽63.6~92.6μm,射线频率9.2~12.8mm-1。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随异质生境而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其中,多列射线宽、射线频率、导管分子长度、导管直径等性状的可塑性较大。多重回归分析表明,水分和温度是影响华中五味子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的主导因子。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导管分子长度和直径均增大,射线频率减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纤维长度增加。随着最冷月温度的增加,导管频率增加,多列射线宽度减小。随着年较差的增加,单列射线和多列射线高度均减小。
史刚荣王旭明张铮
关键词:华中五味子次生木质部生态因子生态解剖学
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生物学特征被引量:113
2006年
外来植物的入侵能力与其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入侵生态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成功的入侵种常常能占据多样化的生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繁殖力和散布力.表型可塑性和遗传分化是外来入侵植物对生境异质性的两种适应策略;散布体多态型和散布途径多种化,使外来入侵植物迅速占领入侵生境,并进行远距离扩散;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并存,并根据生境和入侵阶段权衡的繁育对策不仅使入侵种群大面积暴发成为可能,而且直接影响散布机制并对种群遗传结构具有调节作用.高效的资源利用性竞争,加之以化感作用为基础的干扰性竞争使植物更具入侵性.
史刚荣马成仓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入侵能力表型可塑性化感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