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03-5)

作品数:21 被引量:320H指数:11
相关作者:胡凯衡崔鹏韩用顺游勇朱颖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湖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3篇石流
  • 13篇泥石
  • 13篇泥石流
  • 11篇地震
  • 9篇汶川地震
  • 4篇地质
  • 4篇灾区
  • 4篇震后
  • 4篇滑坡
  • 3篇地质灾害
  • 3篇减灾对策
  • 3篇公路
  • 2篇都汶公路
  • 2篇灾害
  • 2篇三眼
  • 2篇山地灾害
  • 2篇泥石流滑坡
  • 2篇最大似然法
  • 2篇流滑
  • 1篇道路交通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湖南科技大学
  • 4篇四川大学
  • 3篇交通运输部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云南财经大学
  • 1篇郑州旅游职业...

作者

  • 12篇胡凯衡
  • 9篇崔鹏
  • 7篇韩用顺
  • 5篇朱颖彦
  • 5篇游勇
  • 4篇韩军
  • 4篇陈晓清
  • 3篇孔亚平
  • 3篇葛永刚
  • 3篇庄建琦
  • 3篇黄鹏
  • 2篇薛蛟
  • 2篇李龙伟
  • 2篇曾思美
  • 2篇张勇
  • 1篇刘连中
  • 1篇张小刚
  • 1篇李志强
  • 1篇陈兴长
  • 1篇刘洪江

传媒

  • 4篇中国地质灾害...
  • 4篇四川大学学报...
  • 4篇山地学报
  • 2篇中国安全科学...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水利学报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10篇2010
  • 1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川地震重灾区泥石流特征与减灾对策被引量:18
2010年
汶川大地震的同震次生灾害以滑坡、崩塌居多,泥石流相对较少。但地震导致滑坡、崩塌为震后泥石流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来源,使得地震灾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多次暴发了大面积的泥石流。以北川地震重灾区的苏宝河和魏家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遥感图像分析、历史资料对比等方法,概括总结出受地震强烈影响区域的泥石流具有成因多样、时间同步、颗粒粗大、多灾种复合、空间近似对称和小沟大灾等特征。并提出了"面上监控为主、点上工程为主、分类防治和开展风险评估"的减灾对策。
胡凯衡游勇庄建琦陈晓清
关键词:汶川地震泥石流地质灾害
三维煤气管网仿真系统设计与实践被引量:6
2011年
以煤气地下管网为例,按照软件工程思想,采用ArcEngine平台,使用Visual Studio.NET开发工具,结合GIS、数据库、面向对象、虚拟现实、ADO.NET等技术,设计三维煤气管网仿真系统,实现了三维管网的仿真。系统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和模型库,实现地下煤气管网的基础数据采集、信息管理、三维虚拟仿真、监测预警、专题制图和综合服务等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体系结构较好地实现了多源数据管理与系统集成,利用GIS和面向对象技术可进行煤气管网快速三维建模和动态虚拟仿真。
杨怀磊曾思美王万东韩军李军钱宁
关键词:煤气管网三维仿真信息系统数据库
地形条件对次生山地灾害易发性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岷江上游河谷地带位于汶川地震极震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频繁活动与复杂的地形条件密切相关。以岷江河谷汶川段为典型研究区,在分析了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分布状况和主要地形影响因素,并基于次生山地灾害形成因素贡献率,引入确定性系数,利用GIS和RS技术,定量分析了高程、坡度和坡向3个主要地形因子对次生山地灾害的易发程度,确定了最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地形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分布集中、规模巨大等特征,并受地形条件控制;2)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高程条件为1 000~1 600 m的高程范围,高程大于1 600 m的区域,山地灾害随海拔升高而越不易发生;3)坡度大于35°的中陡坡地带,均利于次生山地灾害的发生,且随坡度增大,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4)有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坡向条件依次为东南、东、南和东北4个方向,其CF分别为0.169、0.1440、.135和0.023;5)利用GIS和统计分析方法,能定量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易发性分析。研究方法可以为灾区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对灾区山地灾害防治规划、保障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等具有参考意义。
韩用顺梁川崔鹏韩军薛蛟张永祥
关键词:地形因子
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框架体系被引量:13
2013年
滑坡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从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出发,综合分析不确定性与灾害以及灾害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明确区分了"灾害体"、"灾害事件"和"灾害现象"三种含义,界定了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性的内涵。然后从这些明确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危险性和易损性的数学表达形式,由此构建了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以期能够为今后的滑坡泥石流风险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胡凯衡丁明涛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
泥石流堆积扇重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11年
根据结构光三维视觉原理,在VC++环境下利用OpenCV和OpenGL设计并实现了泥石流堆积扇重构系统,系统由摄像机标定、结构光标定、光带中心提取和三维显示模块组成。详细说明了系统的总体结构以及各模块的实现流程。通过重构实验得到了各模块的输出结果,并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该系统能够在非接触的情况下对泥石堆积扇进行快速重构,能够克服传统测量方法的许多弊端,使用方便、快捷。
李洪雷胡凯衡李泳杨宇
关键词:泥石流堆积扇结构光计算机视觉
舟曲“8.8”特大泥石流对建筑物的破坏方式被引量:19
2012年
2010-08-07—08发生的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造成了1 765人死亡和失踪,33幢面积共11.472 km2的建筑物被直接冲毁,有20幢面积约69 km2建筑被部分损坏。现场的调查表明,泥石流破坏建筑物主要有冲击、淤埋和摩擦三种方式。通过对8座破坏建筑物的具体分析,发现泥石流破坏建筑物有正向以撞击为主、侧向以淤埋和摩擦为主,沿流向呈现波浪式变化以及遮蔽效应等特点。根据泥石流的破坏方式、特点和建筑物类型,初步提出了我国山区居民住宅两种常见结构的泥石流破坏分级标准。最后提出了几条能有效减轻泥石流对建筑物破坏的具体措施,可供坐落于泥石流危险区的山区城镇借鉴。
胡凯衡崔鹏葛永刚
关键词:泥石流建筑物破坏
龙门山区震后山地灾害地质因素敏感性评价被引量:9
2010年
从与山地灾害关系密切的地质环境条件入手,选择了岩性和断裂带大指标,以龙门山区为典型区,根据灾害发生学原理,建立敏感性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岩性、断裂带等对山地灾害的敏感性,并根据敏感性指标对研究区进行了敏感性区分。结果表明:岩性对山地灾害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次硬岩〉硬岩〉软岩层〉极软岩层;断裂带对山地灾害的敏感度主要集中在距离断裂带0~2 km范围内。
杨命青王万东毋利军张勇韩军
关键词:山地灾害岩性断裂带龙门山
物源条件对震后泥石流发展影响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1
2011年
强震过后一定时期内,泥石流的活跃性增强,即数量增多、规模增大、频率增加。而随着松散物质储量的减少,泥石流的活跃性会随之衰减。为了具体考察物源条件对震后泥石流活动的影响,使用震后泥石流逐年平均输沙量作为刻画泥石流活跃性的指标,在云南蒋家沟和西藏古乡沟泥石流数据的基础上,定量地分析了震后泥石流活跃性的变化过程。分析表明存在降雨控制型和物源控制型两种泥石流流域。前者的泥石流在震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衰减,其发生主要取决于降雨条件。后者最大规模的泥石流发生于地震过后的短时间内,尔后泥石流活动随时间显著减弱。泥石流规模和频率的关系与暴雨不一致。当物源控制型流域的无量纲化活跃性指标值降为0.12左右时,可以认为泥石流进入了稳定或者衰弱期,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泥石流事件发生。数据拟合结果表明,整个泥石流活跃性的衰减过程可以用幂函数来描述。其衰减指数与剩余物质储量和总物质储量之比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为定量预测震后泥石流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模型。
胡凯衡崔鹏游勇陈晓清
关键词:泥石流地震
基于聚类和最大似然法的汶川灾区泥石流滑坡易发性评价
采用聚类分析和最大似然法MLC(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评价了汶川极重灾区(四川省部分)震后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这种非监督分类的方法适用于没有足够训练数据的情况,可以快速对一个大...
胡凯衡崔鹏韩用顺游勇
关键词:泥石流地质灾害汶川地震
文献传递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震后减灾对策经济学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从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植被、灾害状况、人类活动等7个方面选取11个因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危险性指数来评价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危险性大小,并利用GIS技术,按区域因素"相同或相似归类、相异分级"的原则,将研究区分为高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低度危险区和无危险区等四个等级,进行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并运用最优灾害成本模型对减灾投入进行经济性评价,从而提出合理的防灾减灾对策与建议。
刘连中刘洪江朱怀方
关键词:汶川地震山地灾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