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60043)
- 作品数:20 被引量:26H指数:3
- 相关作者:梁晓萍梁晓萍张颖刘二永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立言为何:试论戏曲品评主体之动力
- 戏曲品评主体的立言动机多种多样:或者视戏曲品评为经国之事,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或者将之当作栖身之地,借此审美地观照人生;或者将之与生命紧紧捆绑,作为自己生存的见证。无论他们的立言动机有无功利,都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方...
- 梁晓萍
- 关键词:戏曲品评
- 文献传递
- 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 2015年
-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古典戏曲理论虽不及诗文理论量多而丰富,但戏曲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其理论同样在文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出现了许多关于古典戏曲理论研究的成果。如赵景深《曲论初探》、夏写时《中国戏剧批评的产生和发展》、齐森华《曲论探胜》、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谭帆和陆炜(以下简称谭、陆)合著《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等。
- 张颖
- 关键词: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诗文理论
- 情:明中叶后中国古典戏曲批评中的一个关键词
- 2016年
- "情"是中国古典戏曲批评及戏曲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情为欲嗜之别称,乃人人皆有的一种心理体验,与生俱来的情质朴、单纯,不假修饰,这种对情之本源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以及后世关于情本、性情、情景、情理、意境等诸种哲学、文学的理性思索。从情之内蕴的角度看,魏晋时的"诗缘情"理论摆脱了汉代以来儒家政教和功利思想的束缚,使"情"渐次成为遴选和批评文学的重要杠杆。中国古典戏曲批评非常重视"情",尤至明中叶后,以汤显祖为代表的诸多创作者、批评者纷纷在序、跋、书信、曲品等文章中,以"情"为出发点,表达自己对于戏曲及人生的看法,呈现出一种众士以情品曲的整体态势。真实性、唯一性、可感性是曲论之"情"的基本特征,情的传达建立在对情与景、情与事以及情与理等关系的理解与处理上。
- 梁晓萍
- 关键词:中国古典戏曲汤显祖孟称舜
- 古典戏曲副末开场中“家门”的存在原因探析被引量:1
- 2016年
- "家门"是南戏及传奇副末开场中叙述剧情梗概的一支曲词,它的存在贯串副末开场的始终,是副末开场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家门"对全剧的整体性概括或对当天所演剧情的概括,既体现了"由总到分"的整体性叙事意识,也反映了观众整体性认知意识,克服了南戏及传奇因剧情过长而影响观众对整体性把握的困难。作为副末开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时甚至独占开场,"家门"能起静场和吸引观众的作用。其叙述者是副末,作者借副末之口开章明义,流露创作意旨,并通过对全剧的概括使其成为正文叙事之"法",决定并导引着全文的叙事。
- 刘二永
- 关键词:叙事
- 立言为何:试论戏曲品评主体之动力
- 2015年
- 戏曲品评主体的立言动机多种多样:或者视戏曲品评为经国之事,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或者将之当作栖身之地,借此审美地观照人生;或者将之与生命紧紧捆绑,作为自己生存的见证。无论他们的立言动机有无功利,都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方式,立言关涉个体的人生意义,而绝不仅仅是对于名声的狂热追求,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古人立言的行为,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古人的精神脉搏。
- 梁晓萍
- 关键词:戏曲品评
- 《琵琶记》的美学价值
- 2016年
- 据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制而成的《琵琶记》不仅具有戏剧史意义,也引发了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理论史上许多重大命题和范畴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美学价值。《琵琶记》的生旦双线结构使一系列事件构成了逻辑关系很紧密的情节,形成了悲喜迥异的两种审美效果。《琵琶记》通过三段式情节的不断重复,将意义相近的三个事件——辞试、辞官、辞婚——组织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故事的内蕴在多频率的振动中得以强化。因体现了严谨而开放的曲律观,且曲律谨严,高明的《琵琶记》被后世曲家推奉为"词曲之祖",然《琵琶记》又不拘泥于曲律,而是具有开放的曲律观。《琵琶记》强调有关风化的戏曲观,以社会普遍诉求的反复吟唱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心,使人在欣赏中感觉到一种涤荡掉灰尘般的清爽,并因其达成的共识而促成了社会的整体和谐。在审美效果上,《琵琶记》讲究"动人"的审美追求,指出戏曲使人快乐很容易,但打动人心却很难,"动人"才是戏曲创作的最终标的。
- 梁晓萍
- 关键词:《琵琶记》美学价值
- 王骥德“法与词两擅其极”之戏曲美学观
- 2017年
- 王骥德'法与词两擅其极'的美学思想兼顾戏曲的舞台性与文学性,既主张'合律依腔',使戏曲达到流转、整严之美;又主张真情与浓淡相宜之词采,使曲词具有本色之美;是王骥德对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及其美学思想的有效接续,又体现了王骥德对于'曲诗一体'之传统诗学戏曲观的大胆突破。这一美学思想既具有超越性,摆脱了前人重案头而轻舞台的褊狭理解;又具有开启性,启发了后人尤其是王国维对于戏曲本体特性的理解;还为后人展现了一个学人最为可贵的辩证思维及其不畏学术权威、不就亲友而公允执辩的学术态度。
- 梁晓萍
- 关键词:王骥德曲律美学观
- “空间转向”之前的“空间”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继"空间转向"之后,学术界各领域纷纷掀起对"空间"的研究。诚然,并非意味着在"空间转向"之前未对"空间"进行探索。从古希腊到古中国,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牛顿、康德、黑格尔,到管子、墨家、张衡、方以智等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均在各自关注的领域对"空间"有所感悟。时代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对"空间"的理解不同。
- 张颖
- 传统戏曲艺术中人物的叙事性被引量:2
- 2016年
- 从叙事学角度观照中国传统戏曲,其是由演员扮演戏曲作品中的角色人物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一门叙事艺术,除具有程式化、虚拟化、节奏化的特征外,还兼具叙事性与舞台性于一体。传统戏曲中故事情节的展开与舞台上人物一举一动息息相关,主要靠戏中的生、旦、净、末、丑角通过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现形式将戏曲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传递给观众,将故事真实再现于舞台之上。但戏曲的舞台真实与话剧截然不同,戏曲的特定环境主要靠人物的表演,通过表演使观众感受虚拟场景的存在,运用程式化的舞台逻辑(即唱念做打)来表现生活的逻辑。可见,戏曲艺术中的人物在叙事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 张颖
- 关键词:戏曲叙事
- 李渔的戏曲导演理论——兼论其对当下影视艺术的启示
- 2016年
- 李渔是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地论及戏剧导演理论的理论家,他在《闲情偶寄》中所关涉的内容成为戏剧史上的开山之观点,其中包括剧本的选择与编排,演员的选择和教习,戏曲演出恶习的盘剥等内容,为中国和世界戏剧美学史谱写了崭新的一页,更为当下的影视艺术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启示。
- 梁晓萍
- 关键词:戏曲导演理论编剧教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