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407003)

作品数:12 被引量:68H指数:5
相关作者:刘杰民宁占武李琳鲁毅强赖仕全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辽宁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微纳米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化学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5篇污染
  • 5篇污染物
  • 4篇有机污染
  • 4篇有机污染物
  • 4篇挥发
  • 4篇挥发性有机
  • 4篇挥发性有机污...
  • 3篇色谱
  • 3篇相色谱
  • 2篇色谱法
  • 2篇碳纳米管
  • 2篇气相
  • 2篇气相色谱
  • 2篇吸附剂
  • 2篇纳米
  • 2篇纳米管
  • 2篇空气采样
  • 2篇
  • 1篇单壁
  • 1篇单壁碳纳米管

机构

  • 10篇北京科技大学
  • 5篇北京市劳动保...
  • 3篇辽宁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建筑工程...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北京市理化分...
  • 1篇国家建筑材料...

作者

  • 6篇刘杰民
  • 5篇宁占武
  • 4篇鲁毅强
  • 4篇李琳
  • 3篇范慧俐
  • 3篇高丽娟
  • 3篇程俊霞
  • 3篇赵鹏
  • 3篇赵雪飞
  • 3篇赖仕全
  • 2篇张艳妮
  • 2篇赵寿堂
  • 2篇张艳
  • 2篇张锦霞
  • 1篇杨启山
  • 1篇温美娟
  • 1篇赫文秀
  • 1篇郑连存
  • 1篇王亚雄
  • 1篇刘实华

传媒

  • 2篇人工晶体学报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稀土
  • 1篇冶金分析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环境污染治理...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Rare M...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车内空气中醛酮类羰基化合物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填充有表面涂渍2,4-二硝基苯肼(DNPH)的硅胶吸附管采集汽车内空气中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经乙腈洗脱定容,洗脱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分析检测。该方法平行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10%,回收率为95%~105%,检出限为1.6~7.1μg/m^3。方法适用于车内环境中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分析测试。
张艳妮赵岩刘实华宁占武胡玢赵寿堂
关键词:车内空气高效液相色谱
煤精制软沥青中氮硫的分布和热稳定性的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以高温煤焦油沥青为原料制备两种精制软沥青(A,B),采用索氏抽提方法获得族组成后,分别炭化成半焦。通过元素分析研究了精制软沥青、族组成及炭化产物的的含量及分布情况,利用红外光谱鉴别精制软沥青中不稳定性氮基团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精制软沥青中,氮、硫质量分数都小于0.7%;氮的分布,按庚烷可溶族(HS)、庚烷不溶甲苯可溶族(HI-TS)、甲苯不溶喹啉可溶族(TI-QS)顺序递增;精制软沥青B中硫的分布按HS,HI-TS,TI-QS顺序减小,精制软沥青A中硫在HI-TS族中的分布最多;炭化过程中,—N=形式的氮不易逸出,而-NH-中的氮易逸出,精制软沥青B中氮的逸出率高于精制软沥青A,硫的逸出率二者相近;精制软沥青B中氮、硫的热稳定性较差,对炭化产物性能的影响较小。
高丽娟赵雪飞赖仕全程俊霞鲁毅强
关键词:热稳定性炭化
高纯氧化钇清洁化生产工艺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阐述了以环烷酸—异辛醇—煤油和环烷酸—石油亚砜—煤油两种组分不同的有机溶剂为萃取剂,在REC l3-HC l-HNO3体系中制取纯度≥99.999%高纯氧化钇清洁化工艺流程及特点。研究解决了工艺过程中各种化工辅料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问题,以较低的运行成本实现了工艺过程中的废物资源化及产品化,同时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使提钇萃取分离工艺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降低了工艺生产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实现了清洁化生产。
杨启山曹艳秋王亚雄鲁毅强赫文秀
关键词:环烷酸异辛醇石油亚砜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新装修住宅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被引量:5
2006年
对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同时对北京市11户部分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中的甲醛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有8户住宅超过了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的甲醛最高容许质量浓度0.10 mg/m3。
张锦霞张艳刘杰民李琳温美娟
关键词:甲醛
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被引量:9
2008年
采用二次热解吸-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室内空气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共检出挥发性有机物245种,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类化合物、卤代烃、醇、醛、酮、酯、醚等化合物,住宅类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平均值明显高于办公类室内这些物质的浓度平均值,对室内空气样品分析中的特例进行了可能的污染源解析,推测室内过量使用液体胶粘剂有可能是引起污染物严重超标的原因之一。
宁占武张艳妮刘杰民赵寿堂刘育宙刘杰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气相色谱-质谱
煤焦油精制软沥青组成及结构的表征被引量:18
2009年
以高温煤焦油为原料,蒸馏至280℃后得到煤焦油软沥青,经溶剂萃取沉降方法获得精制软沥青,软化点为32℃(环法)。索氏抽提法测得的族组成为:庚烷可溶物53.67%,庚烷不溶甲苯可溶物39.47%,甲苯不溶物6.86%,喹啉不溶物0.06%。相对平均分子量是292,平均分子式为C22.22H16.32N0.12S0.06O0.33,杂原子含量总和小于1。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其杂原子氧以R—O—R,Ar—O—R结构存在,杂原子氮以R—NH—R和N结构存在,且以N为主。采用改进的Brown-Lander模型得其平均结构为五元稠环;紫外分析表明,线性排列为主、面性排列为辅,即样品的化学结构应以渺位缩合为主,迫位缩合为辅。
高丽娟赵雪飞赖仕全程俊霞鲁毅强
关键词:族组成
新型碳纳米管材料吸附剂性能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本文研究了碳纳米晶体材料-多壁碳纳米管作为新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采样吸附剂的性能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比表面积较大,对VOCs回收率高,有更强的吸附能力;本底低,干扰少,再生性能良好,可重复使用,不易老化;机械强度好,化学惰性,更能耐高温且有较长的寿命;采样管采集VOCs时对低碳数的化合物,采样稳定性好;具有较大的穿透容量,用于富集不同浓度不同体积的大气样品,能够有效防止采样过程中发生穿透现象,所以碳纳米管作为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采样吸附剂具有巨大潜力。
刘杰民范慧俐李琳宁占武赵鹏
关键词:多壁碳纳米管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空气采样吸附剂
新型单壁碳纳米管采样吸附剂性能的评价被引量:3
2007年
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作为新型采样吸附剂的性能和效果,并应用于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单壁碳纳米管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与经典Tenax TA吸附剂相比,对低碳数挥发性强的有机化合物回收率高,有更强的吸附能力;空白实验表明,SWCNTs易获得较低本底,具有化学惰性和疏水特性,采样时水的干扰小。当湿度增加时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准确度不受影响;实验测定具有较大的穿透容量和安全采样体积。将单壁碳纳米管吸附剂实际应用于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通过与经典吸附剂Tenax TA相比,更适于采集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刘杰民李琳范慧俐宁占武赵鹏
关键词:单壁碳纳米管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空气采样吸附剂
热解析-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样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被引量:13
2007年
建立了热解析-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样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并对色谱分离条件、玻璃针筒保存样品的稳定性、固相微萃取萃取纤维、萃取时间、色谱进样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9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在所测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对标准偏差〈8.8%,检出限为0.05~0.75μg/100mL,满足实际空气样品测定需要。
张艳姚喆宁占武李琳刘杰民郑连存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热解析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an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material by overcoating with SiO_2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被引量:2
2007年
The surface of an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material was modified by overcoating with SiOa, which was synthesized from a hydrolysis progress of telraethoxysilane (TEOS) in alkalescent condition. By analyzing the hydrolyzed mechanism of TEO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not only physical adsorption but also chemical bonding between the up-conversion material and SiO2. At the same time, some adsorption bands at 1100, 475, 950, and 3500 cm^-1 were found by FI-IR, which were the characteristic bands of Si-OH and Si-O-Si. By analyzing the surface elements of the coated material by XPS, it was found that its surface only included Si, O, and C elements, and not F and Y. In the picture of XRD, there was no additional peak after surface modific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silica shell was amorphous. The small peak at 20 = 23° in th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 of the coated material was caused by the amorphous SiO2 shell, and the TEM image also proved that the surface of the material was successfully modified by overcoating with SiO2. The amount of hydroxyls was then increas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material, which made it easy to connect with other active groups.
CUI LiliLIU JieminFAN HuiliXU XiaoweiYANG MinXIAO Junping
关键词:SIO2SOL-GELLUMINESCENCE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