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1-YW-09-07) 作品数:6 被引量:68 H指数:6 相关作者: 王旭东 葛玺祖 岳西杰 田霄鸿 陈鲜妮 更多>> 相关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接种微生物条件下牛粪+麦秸堆腐过程有机组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3 2009年 大量排放的畜禽粪便若利用不当则会对环境构成威胁,经微生物发酵、制成高效有机肥料是粪肥与秸秆综合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试验以牛粪添加不同比例的小麦秸秆为原料,在接种和非接种微生物的条件下进行堆腐,研究了腐解过程有机组分及腐殖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腐解进行,乙醇溶性组分含量逐渐降低;水溶性组分含量先升高再降低;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随腐解进行呈现一定波动,但总体呈降低趋势;木质素含量呈增加趋势;全碳含量降低,腐殖物质碳占全碳的比例逐渐增加,H/F比值逐渐升高。秸秆的加入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木质素的积累,牛粪所占比例越大则越有利于腐殖物质的形成。接种微生物可促进有机物料中各有机组分的分解,并有利于腐殖物质的形成。 陈鲜妮 来航线 田霄鸿 王旭东关键词:堆肥过程 外源微生物 接种 定位施肥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2009年 基于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均能促进冬小麦株高、叶面积、生物量的增长,株高、叶面积、生物量均为:单施氮肥处理(N)高于不施肥处理(CK),氮磷配施处理(NP)显著高于CK和N处理,三个有机肥处理(M、NM和NPM)均较高。不同施肥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影响显著,NPM处理的光合速率在各个生育期均最高;其次分别为NM处理和NP处理,而M处理在前期较高,后期下降较快,N和CK处理均较低。不同施肥处理小麦产量:NPM>NM>M>NP>N>CK,不同施肥均能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产量为341~4388kg/hm2),除M和NM处理,其他处理均有显著差异;冬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施肥水平提高而增加,NPM和NP处理显著高于N和CK处理。表明在本试验年单施氮肥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较小,单施有机肥及不同肥料配施均能显著促进小麦生长及产量提高,有机肥的增产效应显著高于无机肥,其中NPM处理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 张益望 刘文兆 王俊 杨玉玲关键词:冬小麦 长期定位施肥 水分利用效率 作物产量 农田和果园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和储量差异 被引量:8 2012年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的含量和性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黄土高原南部高原沟壑区(长武地区)塬面上农田以及不同树龄的果园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难氧化有机碳含量,比较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系数(Kos)和有机碳密度差异。结果显示,该区域果园表层土壤总有机碳的整体水平与农田相当,但果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随果园年限增长有降低的趋势。在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难氧化有机碳都随深度下降而下降的趋势;而Kos值随剖面深度和果园年限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0~2 m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从高到底顺序是:农田>新果园(小于5年果园)>盛果期果园(10~15年果园)>老果园(15年以上果园)。以农田为基准,在0~200 cm厚度土层中,新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6.1%,盛果期果园下降了9.3%,老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22.4%。说明随着果园年限的增长,土壤有机碳储量降低。 葛玺祖 岳西杰 孙汉印 姬强 王旭东关键词:有机碳 果园 有机碳储量 改进AHP模型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以陕西省长武县耕地为例 被引量:7 2011年 本文以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长武县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的土壤有机质,易氧化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微量元素、土壤酶活性、粘粒、阳离子交换量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指数标度法确定判断矩阵,对传统层次分析模型进行了改进,确定了权重系数,利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指数法计算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以指数标度法作为改进应用于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了有效的递阶层次分析结构,避免了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的过程。与用偏相关系数确定权重相比,层次分析模型使土壤质量各指标的权重区分度更加明显,避免权重平均化的趋势。根据两种权重得出的土壤质量指数进行方差检验(P=0)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评价结果显示,长武县土壤质量受地形部位影响较大,土壤质量指数分布在0.19~0.71之间,有75.2%的土壤质量处于中等水平,有17.9%的土壤质量处于贫瘠状态。 岳西杰 葛玺祖 王旭东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 黄土高原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10 2010年 土壤质量评价是目前土壤科学的研究热点。数学方法的引入,使土壤质量评价更加客观、准确。介绍和评价了当前常用的几种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方法。层次分析模型能很好地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则把土壤质量和评价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转化为神经网络模式,有很强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集对分析模型则将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和该项指标质量标准分别视为两个集合,构成一个集对,以它们之间的联系度确定评价指标所处的不同等级。模糊数学模型则综合考虑了土壤质量状况的渐变性和模糊性,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地理信息系统(glob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引入并结合其他方法,使土壤质量的动态评价与管理成为了可能。 岳西杰 葛玺祖 王旭东关键词:土壤质量 数学模型 基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以陕西省长武县为例 被引量:10 2011年 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长武县土壤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包括土壤养分、环境因子、微量元素和生物酶活性等在内的14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综合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以GIS为平台,划分并绘制了长武县土壤质量等级分布图,实现了县域土壤质量的可视化表达,对整个县域的果园和农田土壤质量状况有了清楚的认识.结果显示:在同一地形部位上,果园的土壤质量总体上优于农田;在同一种植方式上,不同地形部位土壤质量的依次循序为塬地〉河滩地〉坡地.从整个县域尺度上来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布在0.195~0.710之间,处于Ⅲ、Ⅳ、V等级的土壤仅占27%,而处于Ⅱ等级的土壤却占到总面积的59.7%.该地区的土壤质量状况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受地形部位影响比较大,果园土壤质量优于农田土壤质量.对长武县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县域土壤质量状况做了分析与评价. 岳西杰 葛玺祖 王旭东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 GIS 黄土丘陵沟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