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632006-1D) 作品数:9 被引量:94 H指数:6 相关作者: 陈业国 农孟松 何冬燕 沈桐立 唐文 更多>> 相关机构: 广西气象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WRF模式同化系统在“碧利斯”台风暴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美国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式和WRF三维同化系统(WRF 3DVAR),以2006年"碧利斯"台风低压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为例,通过控制试验和同化试验的对比分析,探讨了高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同化对台风低压"碧利斯"暴雨过程分析和预报的影响。初步的结果显示,同化高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后对模式的初始场有明显的改进、对暴雨过程的降水落区和强度有不同程度的正反馈,更接近实况的降水。 陈业国 何冬燕关键词:台风暴雨 数值模拟 2007年华南一次强飑线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6 2008年 2007年4月17日华南发生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这次强飑线过程的成因,并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次强飑线过程发生在欧亚中高纬地区两槽一脊的经向环流形势下,西风槽、地面冷锋为其主要的影响系统。雷达回波显示,这次强飑线过程的雷达回波具有典型的三体散射和弓形回波特征。此外,WRF模式能成功地模拟出本次飑线过程的中β尺度结构特征。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飑线发生的带状区域内有明显的低层气流汇合和切变以及中低层的大气对流性不稳定结构,强对流带内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气流汇合线,汇合线附近有强的辐合,辐合中心强度达-0.8×10-3 s-1,表明WRF模式对强对流天气系统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陈业国 沈桐立 唐文关键词:飑线 数值模拟 “碧利斯”(2006)台风低压暴雨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10 2007年 利用NECP 1°×1°的6h分析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对2006年7月16-19日“碧利斯”(2006)台风低压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的雨带位置和走向均有较好的模拟,对这次暴雨过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及加强均在模拟结果中有所显现。 陈业国 沈桐立 何冬燕关键词:碧利斯 台风低压 暴雨 数值模拟 2008年6月广西持续性暴雨的诊断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2010年 用NCEP/NCAR全球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广西区域日降水资料,对2008年6月12—13日发生在广西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孟加拉湾南部和南海北部;在强降水期间,暴雨区上空低层为较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区,中高层为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区,不稳定能量与降水强度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西南急流作为对流系统上升的触发机制,为广西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WRF模式成功模拟出本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演变及中尺度降雨分布,本次暴雨与850hPa上一个β中尺度低涡的生成和强烈发展直接关联。 陈业国 农孟松关键词:暴雨 西南急流 数值模拟 2008年初广西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成因初探 利用广西1971—2000年地面气象资料记录和Micaps提供的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12日—2月5日广西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地区出现罕见、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是造成这... 陈业国 农孟松关键词:低温雨雪 文献传递 2008年6月广西持续性暴雨的诊断与数值模拟 用NCEP/NCAR全球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广西区域日降水资料,从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和抬升条件对2008年6月12—13日发生在广西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讨论暴雨过程形成的原因,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进行... 陈业国 农孟松关键词:暴雨 西南急流 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2008年初广西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成因初探 被引量:26 2008年 利用广西1971-2000年地面气象资料记录和Micaps提供的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12日~2月5日广西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地区出现罕见、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是造成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直接原因。这种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主要表现在:(1)长时间持续的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呈现西高东低分布,有利于强冷空气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连续不断入侵中国;(2)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促使西南方向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向中国输送;(3)由于冷暖空气交汇区,暖湿空气在上,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稳定的逆温层,是广西北部地区大范围冻雨出现的主要原因。 陈业国 农孟松关键词:低温雨雪 1970-2005年广西霾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2008年 利用1970—2005年广西8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了霾现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广西年霾日不断上升,21世纪后霾日有急剧上升的趋势,霾的强度不断增强,重度霾日和严重霾日出现范围扩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6年来广西的年平均风速线性逐渐减小,年降水日数也逐渐减小,年平均日最小相对湿度≤70%的日数增多。气候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是引起霾现象频数增加的可能原因。 陈业国 何冬燕 农孟松 覃志年关键词:城市化 气候变化 1961~2005年南宁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 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1961~2005年南宁市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资料,分析近50a来南宁市的气温变化特征,通过气候变暖前后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对比,分析南宁市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05年南宁市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明显,温度变率为0.3C/10a,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秋季增温最明显,冬季次之,夏季位居第三,春季增温最小。年平均最高气温呈较弱的增暖,变率为0.13C/10a,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趋势比年平均最高气温明显,为0.36C/10a。年平均日校差的变化则呈递减的趋势,变率为-0.23C/10a。在全球气候增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南宁市的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极端强降水有增加趋势,高温天气明显增多,持续高温天气加剧,雷暴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减少。南宁市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城市化可能是造成南宁市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主要原因。 陈业国 农孟松 陈思蓉关键词:灾害性天气 气候变暖 城市化 全球变暖背景下南宁地区寒潮活动的变化 被引量:12 2008年 利用1961—2005年南宁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近45a南宁地区寒潮活动的特征及其多年变化特点,并且研究了环流场异常对寒潮事件发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宁地区寒潮活动期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开始早,结束晚;西北部开始晚,结束早,寒潮出现在12、1和2月。近45a来,寒潮具有两次跃变异常,分别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90年代后期;寒潮活动总的趋势是减少的,减少频数为0.12次/10a,这主要与日最低气温比较高有关。此外,针对强寒潮活动年和弱寒潮活动年,给出了500hPa典型高度距平场特征。 陈业国 何冬燕 农孟松关键词:寒潮 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