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1002-09)
- 作品数:16 被引量:255H指数:8
- 相关作者:蔡立群张仁陟武均罗珠珠岳丹更多>>
-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秸秆促腐还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被引量:42
- 2014年
- 采用盆钵培养法,通过模拟旱作覆膜条件下秸秆还田,研究了添加不同腐解剂(多个好氧性菌种复合培养而成的F1、富含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其他生物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菌群F2、由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苗和酵母菌组成的F3)后,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在120 d的腐解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经过120 d的腐解,各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的增加速率一致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土壤磷素、钾素的增加速率总体则呈现增-减-增-减的趋势;整个试验阶段小麦秸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玉米秸秆土壤SMBC的变化与小麦秸秆差异较大,呈现波浪式变化;玉米秸秆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变化在100 d后则与小麦截然不同。秸秆添加腐解剂还田土壤养分增加速率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大于秸秆直接还田(对照),培肥土壤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小麦、玉米秸秆添加腐解剂F3的处理各养分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即内含具特殊功能的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的秸秆腐解剂F3增加土壤养分的效果最好;相同腐解剂下不同种类秸秆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F1,小麦>玉米;F2,小麦≥玉米;F3,小麦<玉米,即F1对小麦秸秆促腐优势最大,F3对玉米秸秆的促腐作用优于F1和F2,F2对小麦、玉米秸秆的促腐效果基本相似。不同腐解剂下,小麦秸秆处理SMBC、SMBN含量表现为F2>F3>F1;玉米秸秆处理SMBC含量F2>F3≈F1,SMBN为F3>F2≈F1。玉米秸秆各处理的SMBC均大于小麦秸秆,SMBN则均小于后者,与秸秆C/N的趋势一致,即C/N越大,SMBC值越大,SMBN值越小。
- 蔡立群牛怡罗珠珠武均岳丹周欢董博张仁陟
- 关键词:小麦秸秆培肥土壤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碳土壤养分
- 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及羟基苯甲酸的化感效应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化感效应及干旱条件下化感与水分竞争的关系,运用二氯甲烷分离提取紫花苜蓿根际土里所含根系分泌物,并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合仪(GC-MS)进行了鉴定。对典型分泌物羟基苯甲酸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根际土所含分泌物有各种直链烷烃、环烷烃、烯烃、醇类、甲基苯硫酚、酚类苯、酯类、杂环苯胺、萘胺、酚酸和稠环芳香族化合物。高浓度羟基苯甲酸对砂培小麦发芽率的抑制大于对芽干重的抑制。在供水不足时,无论单播还是混播,小麦生长均受到抑制,竞争大于化感作用。供水充足时混播较单播有利于小麦生长,间作对小麦生长各项收获指标的化感正效应大于单作。干旱胁迫环境苜蓿与小麦间作,竞争大于化感作用。
- 赵瑞林蔡立群
- 关键词: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物化感效应
- 不同施钾水平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后效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通过设置在定西市李家堡镇的钾肥后效定位试验,对2007—2010年不同施钾水平基础上实施的马铃薯干物质和产量的后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钾水平对当季马铃薯干物质量有一定的后效应,钾肥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根、茎、叶干物质量开始下降,块茎干物质量则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不同施钾水平对当季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非常明显,其中施钾105 kg/hm2时(K3)产量最高,施钾140 kg/hm2时(K4)产量最低,按产量大小依次为:施钾105 kg/hm2处理>施钾70 kg/hm2处理>施钾35 kg/hm2处理>不施钾处理>施钾140 kg/hm2处理(K3>K2>K1>K0>K4)。当施钾肥量为105 kg/hm2时产量最高,即为最佳施肥量。
- 康小华蔡立群卢建武毕淑海
- 关键词:施钾水平马铃薯干物质后效
-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春小麦叶水势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被引量:5
- 2012年
-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春小麦叶水势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小麦各生育期叶水势日变化均呈现自清晨逐渐降低,中午12:00-14:00降至最低,然后逐渐回升的趋势,且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各生育期春小麦叶水势的日均值均高于其他处理;春小麦各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抽穗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的趋势,其中免耕结合秸秆覆盖处理下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处理,而叶片水分饱和亏的变化则与之相反;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气温、太阳辐射、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水势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大气水势是影响研究区春小麦叶水势日变化中最大的气象因子,其次是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和太阳辐射。
- 李杰蔡立群张鸣张仁陟
- 关键词:耕作措施叶水势环境因子春小麦
- 不同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及其增温潜势被引量:4
- 2013年
- 基于甘肃农业大学在定西市李家堡镇开展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2011年度不同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CO2和N2O的排放通量进行全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测定期内不同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均表现为CO2源和N2O源;免耕不覆盖有利于降低两个序列土壤的CO2排放通量,免耕秸秆覆盖、免耕不覆盖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三种保护性耕作处理不同程度的减少了两个序列土壤的N2O排放通量;两个序列下CO2的相对增温潜势最大,W→P→W序列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对温室效应贡献最多,相反免耕不覆盖处理能相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降低温室效应;P→W→P序列传统耕作不覆盖处理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对温室效应贡献最小,对温室气体有减排效应。
- 王娟蔡立群张仁陟
- 关键词:耕作措施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水分保持及入渗性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2
- 2012年
- 通过定西市安定区的中长期保护性耕作试验,对连续6a不同耕作措施后0~30cm土层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饱和导水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轮作序列下,不同耕作措施0~30cm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在水吸力为5bar和15bar时几近重合,在3bar、1bar和0.5bar时出现差异;Gardner模型拟合的结果显示在0.5~15bar吸力范围内,其水吸力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式S=Aθ-B这一关系式,且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的两个处理较传统耕作改善了土壤持水性能;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较传统耕作处理显著降低了0~5cm土层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度;免耕秸秆覆盖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
- 蔡立群罗珠珠张仁陟黄高宝李玲玲谢军红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持水性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模拟研究被引量:20
- 2011年
- 应用甘肃农业大学定西旱农综合试验站的2001—2008年长期定位实验数据对DNDC模型进行验证,4个处理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均方根误差在6.41%~12.96%之间,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证明DNDC在模拟预测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上是可行的。对定位试验的4个处理的长期(100 a)模拟表明,免耕覆盖秸秆(NTS)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较初始值增加了74.76%和71.13%,免耕(NT)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39.18%,趋势较为平缓。而传统耕作不覆盖(T)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呈下降趋势,较初始值减少了35.54%。土壤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性状以及耕作管理措施变化的响应模拟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是最有效的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耕作措施,而土壤性状,尤其是初始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最主要敏感因素。DNDC模型模拟得出,实行秸秆覆盖或还田及免耕等耕作措施将有效持续地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 马玉芳蔡立群张仁陟
- 关键词:土壤土壤有机碳DNDC模型耕作方式
- 保护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被引量:58
- 2014年
- 依托设置于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豆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共设6种耕作措施:T(传统耕作)、NT(免耕不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TP(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及NTP(免耕+地膜覆盖)。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可降低土壤容重,提升土壤总孔隙度,NTS处理可显著降低0-30cm各土层土壤容重,并显著提升0-30cm各土层总孔隙度和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保护性耕作可增大0-30cm各土层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25mm)、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NTS效果最好;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MWD和GMD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MWD和GMD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进而促进作物增产。
- 武均蔡立群罗珠珠李玲玲张仁陟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物理性状
- 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序列轮作系统土壤钾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于2010年对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下的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及作物产量进行了采样测定.试验共设6个处理(T:传统耕作;NT:免耕无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TP:传统耕作+地膜覆盖;NTP:免耕地膜覆盖),采用春小麦和豌豆双序列轮作.结果表明:在0~50cm土层中,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都可以提高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在双序列0~50cm土壤中,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达388.2mg/kg,传统耕作措施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为351.68mg/kg.地膜覆盖处理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与免耕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相比含量较低;在0~50cm土层中,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覆膜处理和秸秆覆盖均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免耕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异.
- 张珊珊蔡立群张仁陟
- 关键词:全钾速效钾
- 耕作措施对温带半干旱地区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N_2O)通量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1年
-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耕作措施试验,利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双序列轮作次序下春小麦地、豌豆地生育期内CO2、CH4和N2O通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4种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地和豌豆地在生育期内均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汇的功能。传统耕作不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下,春小麦生育期内平均土壤CO2通量(μmol.m-2.s-1)分别为0.203 6、0.221 2、0.241 8、0.224 9,CH4通量(mg.m-2.h-1)分别为-0.041 6、-0.078 0、-0.081 8、-0.053 7,N2O通量(mg.m-2.h-1)分别为0.089 1、0.069 2、0.046 1、0.065 6;豌豆生育期内平均土壤CO2通量(μmol.m-2.s-1)分别为0.273 6、0.261 6、0.218 1、0.236 0,CH4通量(mg.m-2.h-1)分别为-0.055 0、-0.073 7、-0.066 2、-0.054 5,N2O通量(mg.m-2.h-1)分别为0.123 4、0.084 7、0.080 6、0.035 0。少免耕及小麦秸秆覆盖有利于减少土壤CO2排放通量,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及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CH4吸收通量、减少N2O排放通量。综合来看,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助于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春小麦地CO2通量随着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升高而增大;CH4吸收通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升高而增大,而随着土壤温度的逐渐升高而减小。豌豆地CO2通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春小麦地N2O通量则与平均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豌豆地则为极显著正相关。
- 汪婧蔡立群张仁陟王友玲董稳军
- 关键词:春小麦轮作耕作措施排放通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