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61006)

作品数:14 被引量:486H指数:11
相关作者:安韶山黄懿梅李壁成刘梦云常庆瑞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土壤
  • 6篇丘陵区
  • 5篇黄土丘陵
  • 5篇黄土丘陵区
  • 4篇植被
  • 4篇植被恢复
  • 4篇酶活性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土壤酶
  • 3篇土壤酶活
  • 3篇土壤酶活性
  • 3篇土壤团聚体
  • 3篇团聚体
  • 3篇主成分
  • 3篇主成分分析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2篇有机碳
  • 2篇通径
  • 2篇通径分析

机构

  • 1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财经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13篇安韶山
  • 7篇黄懿梅
  • 5篇刘梦云
  • 5篇李壁成
  • 4篇常庆瑞
  • 3篇郑粉莉
  • 2篇郭曼
  • 2篇杨建国
  • 2篇张扬
  • 1篇张丰兰
  • 1篇俞文政
  • 1篇张秉云
  • 1篇李盟军
  • 1篇曲东
  • 1篇张玄

传媒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土壤通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工业技术经济
  • 1篇草地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脲酶活性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被引量:80
2005年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土壤剖面中脲酶的变化趋势是上层明显高于下层,土壤脲酶活性下降较为缓慢均匀,层次之间差别明显。表层脲酶含量最高的186.4 m g.kg-1h-1,最低的72.1 m g.k-g 1-h 1。随着植被的演替发展,酶活性逐步提高,表层所占比例逐步降低。土壤脲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与碳酸钙呈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因子对脲酶活性直接作用系数的序次为全氮>碳酸钙>有机质>土壤pH>全磷;土壤全氮对脲酶活性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而且它通过有机质和全磷对脲酶的间接效应也很明显,说明它对脲酶活性具有强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有机质对脲酶活性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但有机质通过全氮、全磷对脲酶活性的间接系数却很大,对脲酶活性的影响主要是间接作用;全磷、速效氮和CEC等对脲酶活性直接通径系数都较小,而且通过其它因素对脲酶活性的间接通径系数之和也较小,不是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主要因素。
安韶山黄懿梅郑粉莉
关键词:脲酶活性土壤性质通径分析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改良土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86
2006年
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18年生与8年生柠条林对土壤养分、土壤结构性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林(柠条)可明显提高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降低土壤pH和密度;快速显著地增加土体中>5mm水稳性团聚体和>0·01mm微团粒的数量,使土壤的营养状况及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协调供应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提高;能促进粘粒形成聚积,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
安韶山黄懿梅
关键词:柠条林黄土丘陵区土壤酶活性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阶段植被下土壤的发生特性及系统分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土壤保持有完整的发生层次,有明显的A层、过渡层(AB)、淀积层(B)与母质层(C);土壤颜色、结构和养分在剖面层次上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最高可达到31.5g kg-1;土壤碳酸钙有明显的淋溶淀积,在剖面中下部形成淀积层;颗粒组成以0.05-0.01mm粒级的细砂粒为主,其次为<0.002mm的粘粒;土体矿质全量中,S iO2占绝对优势,A l2O3次之,化学元素的含量顺序依次为S i A l>Ca>Fe>K≈Mg>Ti>Mn。土壤发育处于物理风化为主阶段,化学风化较为微弱,矿质元素的移动不明显。供试土壤共分属2个土纲,2个亚纲,3个土类和3个亚类,其中YW-2、4属于钙积暗厚干润均腐土,YW-3、5属于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YW-6属于钙积暗沃干润雏形土。
安韶山郭曼杨建国常庆瑞
关键词:土壤发生特性
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被引量:65
2008年
采用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植被恢复初期,土壤〉10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在0~20和20—40cm层次均较高,含量为331.4~525.6g/kg。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10—7、7~5、5~3、3~2、2—1mm粒级的团聚体绝对含量下降差异不明显。1~0.5、0.5-0.25和〈0.25mm小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7a)较高。2)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相对下降很快,恢复7a之后,大粒级土壤团聚体表现为上层含量比下层含量低的趋势。相对于干筛结果而言,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粒径分布更为均匀、稳定,恢复7a之后的土壤〉0.25mm团聚体含量占到40%~50%,而〉5mm的土壤团聚体则占10%~2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由大的团块向小颗粒的土壤团聚体转换,粒径分布更为均匀,土壤结构逐渐改善。3)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表层2.75~2.86,表下层2.77—2.89,变化范围小,20~40cm土层的分形维数大于0~20cm,恢复植被可使土壤分形维数降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安韶山张扬郑粉莉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植被恢复黄土丘陵区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特征研究被引量:23
2005年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2灌木林地和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变化幅度较小,而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农地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较大;30~20cm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的有机碳密度普遍偏高,而农地、果园和人工草地则均较低;而20~40cm和0~40cm的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密度相比之下灌木林地、农地和天然草地相差不大,而果园和人工草地相对较低。
刘梦云安韶山常庆瑞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
两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氮方法的比较初探被引量:30
2005年
用氯仿熏蒸-0.5mol/L的K2SO4直接浸提,280nm紫外比色法和熏蒸-淹水培养法测定了20种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差异较大的土样的土壤微生物量N。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20种土样的土壤微生物量N数值呈极显著正相关;280nm紫外比色法操作步骤简单、产生误差的环节少、测定所需时间短、且测定数据比熏蒸-淹水培养法有更好的重现性。初步认为,280nm紫外比色法来反映土壤微生物量的大小。结果还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都与土壤的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机碳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速效氮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上,与全氮、有机碳和速效氮的相关性有所不同。用280nm紫外比色法测定两种土壤的新鲜和风干样的微生物生物量的结果说明,可用风干土经预培养后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风干土样的预培养时间初步确定为10天。
黄懿梅安韶山曲东李盟军
关键词:土壤呼吸
用典范相关分析研究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0
2005年
安韶山黄懿梅李壁成刘梦云
关键词:典范相关分析土壤酶活性土地利用方式肥力因子丘陵区植物营养元素
低碳经济与矿产资源型产业转型探寻——以内蒙古中西部为例被引量:5
2010年
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富集是相对的。矿产资源型产业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低碳经济与无重量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相一致。矿产资源型产业要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规划设计、合理布局,调控与管制并举推进资源开发方式转变,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逐步降低石化能源比例,建设生态工矿型循环经济园区,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资源型产业向低碳资源型产业转型。
张丰兰张秉云
关键词:低碳经济资源型产业产业转型
宁南宽谷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生态恢复的响应被引量:9
2005年
宁南宽谷丘陵区固原试区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重建,土地利用结构和林草覆盖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农地和果园,土壤pH和容重降低,土体中>5mm水稳性团聚体和>0.01mm微团粒的数量显著地增加,土壤的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结构变好,协调供应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提高,能促进黏粒形成聚积,提高土壤酶活性,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表现为灌木林≈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农地≈果园。
安韶山黄懿梅刘梦云李壁成
关键词:土壤肥力质量生态恢复层次分析法
宁南宽谷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土壤酶活性的响应及其评价被引量:28
2005年
就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自然恢复不同演替阶段条件下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在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农地和果园土壤酶活性较低,而且变异性较大。土壤过氧化氢酶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变化不大,在各用地类型内部及各土样剖面层次上差异也不明显。封禁条件下各种酶活性均表现为表层0~20cm大于表下层20~40cm,表层0~20cm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长芒草+大针茅>铁杆蒿>长芒草>百里香,过氧化氢酶活性大小为铁杆蒿>长芒草+大针茅>长芒草>百里香。长芒草群落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脲酶活性为开垦地>封禁地,中性磷酸酶则表现为封禁地>开垦地,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差别不大。铁杆蒿群落放牧地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含量均高于封禁和开垦的同土层土壤,封禁的脲酶和蔗糖酶次之,开垦地的脲酶和蔗糖酶最小,开垦地的中性磷酸酶高于封禁地。
安韶山黄懿梅刘梦云李壁成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植被恢复主成分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