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766)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1
相关作者:桂松柏孙梅珍张亚卓李丹王红云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市神经外科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基质
  • 3篇基质细胞
  • 3篇骨髓
  • 3篇骨髓基质
  • 3篇骨髓基质细胞
  • 2篇星形
  • 1篇凋亡
  • 1篇星形胶质
  • 1篇星形胶质细胞
  • 1篇星形细胞
  • 1篇永生化
  • 1篇永生化人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中动脉
  • 1篇神经生长
  • 1篇神经生长因子
  • 1篇神经生长因子...
  • 1篇生化

机构

  • 3篇北京市神经外...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张亚卓
  • 4篇孙梅珍
  • 4篇桂松柏
  • 3篇王红云
  • 3篇李丹
  • 1篇姚维成
  • 1篇何乐
  • 1篇孙异临
  • 1篇厉建元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3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两种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比较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制作短暂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比较颈总动脉进线法和颈外动脉进线法(改良LONGA法)优劣。方法颈总动脉进线法和改良LONGA法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2h后再灌注24h,以LONGA法标准对模型评分,并对梗死体积进行测定,7d时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改良LONGA法和颈总动脉进线法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2.30±0.82和1.00±0.63,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886,P〈0.05);两法脑梗死体积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3.96-4.45,P〈0.05);两法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48.46,q=22.89,P〈0.05)。结论与颈总动脉进线法相比,改良LONGA法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高、脑梗死体积大、凋亡细胞数多,模型稳定性好。
厉建元张亚卓姚维成桂松柏孙梅珍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
氧化损伤星形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混合培养的形态学研究
2008年
目的观察氧化损伤星形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MSCs)混合培养时星形细胞恢复及存活的形态学变化,以进一步探讨MSCs修复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将氧化损伤后的第2代星形细胞与第3代MSCs混合培养作为实验组,分别取上述两种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光镜及电镜观察损伤星形细胞的恢复及存活情况。结果实验组损伤星形细胞的恢复及两种细胞的存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将损伤星形细胞与MSCs混合培养可以促进星形细胞恢复,并提高两种细胞的存活能力。MSCs修复脑损伤机制可能与其促进损伤星形细胞恢复、减少星形细胞死亡有关。
桂松柏张亚卓孙异临孙梅珍王红云李丹
关键词:星形细胞骨髓基质细胞
氧化损伤星形胶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氧化损伤星形胶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共培养时细胞损伤恢复及存活能力的改变,以进一步探讨BMSCs修复脑损伤的机制。方法过氧化氢(H2P2)损伤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与BMSCs共培养后光镜下观察细胞生存情况。分别在培养后第1、3天取细胞培养液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分泌水平,并与氧化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单独培养组和BMSCs单独培养组进行比较。结果培养后3d和7d,共培养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恢复及两种细胞的存活情况明显优于单独培养组。培养后1d和3d,共培养组细胞培养液中NGF、BDNF以及bFGF的浓度明显高于两个单独培养组之和,但是共培养组培养液中EGF的浓度明显低于两个单独培养组之和。结论氧化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和BMSCs共培养能够提高星形胶质细胞的存活能力,增加NGF、BDNF以及bFGF的分泌水平。BMSCs移植修复脑损伤的功能可能部分是通过促进损伤星形胶质细胞恢复、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死亡、增加神经营养和生长因子分泌完成。
桂松柏张亚卓孙梅珍王红云何乐李丹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培养技术神经生长因子类
永生化人骨髓基质细胞的表面抗原及多向分化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本所转入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人骨髓基质细胞(hMSC-TER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复苏hMSC-TERT细胞第30代,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进行体外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并分别进行油红O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及von Kossa染色。结果hMSC-TERT细胞表面抗原检测CD34、CD45、CD44、CD106、CD166均为阴性;脂肪细胞定向诱导后油红O染色见胞浆内有红色脂肪颗粒,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后见胞浆内有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黑褐色颗粒,von Kossa染色见有钙结节形成。结论hMSC-TERT细胞依然保留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
桂松柏张亚卓孙梅珍王红云李丹
关键词:人骨髓基质细胞末端转移酶抗原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