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064)
-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小明王拓王坤郭平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年文化在海外华人中的族群功能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春节是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节日,也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节日,是凝聚着持久的、强大的集体记忆的传统文化。通过梳理海外华人对于年文化的解读和实践,分析移民情境中历史失忆和认同变迁的现实。结果表明,在新的族群环境中,海外华人借助选择性回忆或通过寻根来发现并创造新的集体记忆,以凝聚新的族群认同。
- 郭平王坤
- 关键词:年文化海外华人文化记忆身份认同
- 技艺与记忆:“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的建构维度——以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档案的建立为例被引量:9
- 2014年
- "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田野实践方法,所采录的内容即民间艺人身体"技艺"的经验知识及相关的全部民俗历史文化"记忆"。两者是"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形成的逻辑框架,也是构建"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的两个重要维度:即主体论维度的"技艺经验"和本体论维度的"文化记忆"。
- 王拓
- 关键词: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木版年画
- 论民间审美的自由观念被引量:12
- 2013年
- 人是艺术发生的前提,审美性、情感性是艺术发生的必要条件。民间艺术赋予了人性一种超越生命的自由感和真、善、美的道德统一。民间审美观念重视人的存在价值,反映了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道路上对文化艺术的一种思考和建树,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本文以民间审美情感的自发性、审美主体的自律性、审美想象力的自由等特征来揭示民间审美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的体现,是民族审美观念的集体认同。
- 王小明
- 关键词:民间艺术
- 民俗学传统研究范式反思与转换——90年代初到21世纪的民俗学理论
- 2014年
-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是超越民俗传承的具体时空,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人群"在具体的时空坐落中对民间文化的创造与享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俗学界开始反思"传统研究范式"下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强调从时空文化背景和语境中考察民俗学,在田野调查中观察民俗生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对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进行学术梳理,将学术反思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研究理论进行探讨,从而使民俗学研究符合实际,臻于完善。
- 王小明
- 关键词:民俗学研究范式学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