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15)

作品数:19 被引量:398H指数:12
相关作者:葛全胜况雪源刘健王红丽郑景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气候
  • 6篇气候变化
  • 4篇植物
  • 4篇木本
  • 4篇木本植物
  • 2篇植物物候
  • 2篇物候
  • 2篇夏季
  • 2篇季风
  • 1篇淀粉
  • 1篇淀粉粒
  • 1篇东亚冬季风
  • 1篇东亚环流
  • 1篇冬季风
  • 1篇对流层
  • 1篇对流层上层
  • 1篇牙结石
  • 1篇元朝
  • 1篇植物性食物
  • 1篇中国东部夏季...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南京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甘肃省文物考...

作者

  • 8篇葛全胜
  • 7篇刘健
  • 7篇况雪源
  • 5篇王红丽
  • 4篇郑景云
  • 4篇提汝媛
  • 4篇戴君虎
  • 3篇白洁
  • 2篇顾亚进
  • 2篇王梦麦
  • 2篇崔海亭
  • 2篇仲舒颖
  • 2篇张耀存
  • 2篇王苏民
  • 1篇何凡能
  • 1篇李明启
  • 1篇贾鑫
  • 1篇王强
  • 1篇肖树芳
  • 1篇郑微微

传媒

  • 4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理学报
  • 2篇高原气象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灾害学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40年中国东部木本植物秋季叶全变色期变化被引量:28
2010年
根据中国物候观测网络17个站点的物候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0a中国东部地区木本植物秋季叶全变色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a,中国东部地区木本植物秋季叶全变色期变化总体表现为推迟的趋势,推迟的幅度为3.7d.(10a)-1;从年代上看,20世纪80年代后木本植物叶全变色期的推迟趋势明显;最低气温每升高或降低1℃,植物叶全变色期平均推迟或提前约3d;气候增暖可能是导致植物叶变色期推迟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果对丰富物候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仲舒颖郑景云葛全胜
关键词:木本植物物候变化气候变化
蒙元时期陕甘宁交界地区干湿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09年
从官修正史、方志和历朝纪事本末、区域气象灾害年鉴等历史文献资料中提取关于陕甘宁交界地区(元前期陕西四川行省的西北部以及元后期的陕西行省和甘肃行省的交界地区,主要包括宁夏府路、河州路、巩昌路、奉元路和延安路之间的部分)的水涝、干旱等气候信息共240余条,利用湿润指数法、旱涝灾害定级法对其干湿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208-1369年期间,陕甘宁交界地区气候总体以干旱为主。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比例为85/38。按照旱涝变化类型可将研究区旱涝变化过程分为三个时段,1208-1240年是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局部时段偶发水涝灾害的时期;1240-1320年,基本持续干旱,而且极端干旱事件频发;1320-1369年,旱灾略有好转,但是旱涝交并发生。蒙元时期陕甘宁交界地区的干湿变化具有明显的转折性和周期性。转折主要发生在1230年和1325年前后,以此两点为界,前后气候变化类型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蒙元时期的干湿变化具有10年和23年的准周期,均与太阳活动周期吻合,说明蒙元时期区域干湿变化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大。
戴君虎葛全胜肖树芳王梦麦吴文祥崔海亭
关键词:干湿变化历史气候元朝
对流层上层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被引量:54
2008年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冬季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表征急流强度和位置变化的指数,进而探讨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西风急流强度指数体现了西太平洋与高纬大陆的热力对比,较好地反映了西伯利亚高压与阿留申低压的强度变化,可作为表征冬季风强弱变化的一个定量指标,急流增强(减弱)对应西伯利亚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加强(减弱),东亚冬季风偏强(弱)。急流强度指数与不同高度冬季风子系统的显著相关表明,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不只是对流层中低层的现象,而在整个对流层都有明显反映,低层的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中层的欧亚脊、东亚大槽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高层的西风急流是同相变化的。在此基础上还比较了急流强度指数和北极涛动指数(AO)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急流强度变化体现了欧亚大陆与西太平洋的热力差异,而AO则主要反映极地与中纬度环状模的反相变化,所以急流强度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更为密切。
况雪源张耀存刘健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北极涛动
BP神经网络在古气候序列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当前小区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受模拟资料分辨率和可靠性的严重制约。为了将大区域的气候模拟资料应用到小区域的古气候研究中去,亟待建立有效的降尺度方法。为此以徽鄂地区为例,建立了一个3层BP神经网络拟合模型,利用相关气象要素作为拟合因子,拟合并重建了该地区近千年来1月、7月和年平均的温度和降水序列,通过与观测及模拟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该模型拟合及重建的近千年气候序列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能反映小区域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信号,提高了模拟资料对小区域气候变化的刻画能力。
王红丽顾亚进刘健况雪源提汝媛
关键词:BP神经网络古气候
1780-1819年华北平原水旱灾害社会响应方式的转变被引量:8
2011年
历史时期水旱灾害的社会响应典型案例重建是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的重要方向。选取1780-1819年间华北平原发生的4次典型水旱灾害(1785、1792、1813年旱灾及1801年水灾),基于清代档案资料和历史气候重建结果提取代用指标,对其灾情严重程度、政府救灾力度和灾民行为进行了量化描述和对比分析,发现:①4次灾害中赈济密度(赈灾物资数/成灾州县数)逐次下降,1813年旱灾中降至不足1785年旱灾的1/6,政府救灾力度遭到严重削弱;②灾民行为日益失控,从1792年旱灾和1801年水灾中的大规模跨区域迁徙,发展到1813年旱灾中大量加入盗匪和起义军,走向暴力。这一转变的发生,是在自然(气候突变、灾害增多)、社会(政府财政危机、人地矛盾激化)不利背景之下,政府与灾民的互动关系日趋消极的结果。
萧凌波方修琦黄欢魏柱灯
关键词:华北平原水旱灾害社会响应
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方法被引量:49
2008年
建立具有空间属性的历史时期土地覆被数据集有助于更好地模拟土地覆被变化的气候与生态效应。根据我国历史时期土地开发利用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历史时期土地开发利用的主导因子,量化了海拔高度、坡度、人口分布等自然及人文要素与耕地分布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一套将我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的方法与算法模型,计算各网格(分辨率为60km×60km)耕地面积占整个农区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以及各网格的耕地面积与垦殖率;同时利用基于《嘉庆重修一统志》重建的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资料,采用上述方法与算法建立了研究区内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60km×60km空间尺度的耕地数据集,并绘制了分布图。重建结果与册载府级田亩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该方法与算法可以有效地将以行政区域为统计单元的中国历史耕地数据量化为具有统一且更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化数据集。
林珊珊郑景云何凡能
关键词:历史时期
西安木本植物物候与气候要素的关系被引量:33
2010年
根据1963–2007年中国物候观测网西安观测站的物候和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安站34种木本植物春季展叶始期、展叶盛期、始花期和盛花期等4个关键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的阶段响应特点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63年以来,西安地区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1994年前后,气温发生明显突变,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西安春季物候变化主要呈现提前趋势。在45年中,观测到的34种植物的展叶始期平均提前1天,展叶盛期平均提前1.4天,始花期平均提前9天,盛花期平均提前12天;以突变点为界,34个物种1995–2007年的4种物候期比1963–1994年平均提前了4.34±0.77天;春季物候期的早晚主要受春季气温的影响,特别是春季物候期发生当月和上一月的平均气温对物候期的影响最为显著。叶物候和物候发生期前一月的降水量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花物候期和降水的关系不明显。
白洁葛全胜戴君虎王英
关键词:气候变化植物物候木本植物
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被引量:12
2008年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水灾,对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者系统收集了档案、方志、日记和文集资料中关于该年份水灾的记载,以县级成灾分数资料为基础,重建了此次水灾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形成这次水灾的天气气候特征。研究认为,该年度水灾基本在N28°~N33°间呈条状东西向分布,而以N31°一线的灾情最为严重;连续性的降水开始于5月18日左右,到7月18日才结束,中间还有3次持续各达10余天的强降雨过程;这次大水灾是全流域性的,涝灾大于洪灾,降水最集中区域为东部的太湖流域,这和有器测记录的几次长江全流域大洪水并不一致;本次大水灾的直接天气成因是梅雨期提前并超长,雨量明显偏大,持续时间长达62天左右,比有器测记录的更早、更长;当年夏季风应偏弱,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南,且西风分支明显,经向环流发展,西风南支位置应该也异常偏南;夏季冷空气异常活跃可能是雨带长期在长江沿岸徘徊的真正原因。
杨煜达郑微微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水灾梅雨夏季风
近千年来三个气候特征时期东亚夏季风的模拟对比被引量:11
2010年
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ECHO-G的近千年连续积分资料,选取与降水关系较好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对不同气候特征时期的东亚环流及季风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用海陆热力差异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Isun在年际尺度上较好地体现了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降水的变化,而利用850 hPa纬向风场定义的指数Iwang在年代际尺度上较好地体现了长江流域的降水变化。从不同气候特征时期的环流来看,中世纪暖期夏季风最强,东亚大陆降水明显偏多,现代暖期夏季风较之有所减弱,而小冰期则是夏季风最弱的时期,东亚大陆的降水明显偏少。不同气候特征时期夏季风指数与海温的相关表明,ENSO事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在现代暖期有所增强,而与外部强迫因子的相关揭示出中世纪暖期有效太阳辐射变化是影响东亚夏季风变化的主要因子,现代暖期则是温室气体对夏季风的影响更重要。
况雪源刘健林惠娟王红丽提汝媛
全球气候变暖争议中的核心问题被引量:29
2010年
综合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争议中的3个核心问题:①全球变暖停滞了吗?回答是不一定。虽然根据HadCRUT3序列显示1999—2008年温度增量很小,但是这10年仍是过去30年中最暖的10年。而根据NASA GISS序列,则同期温度增量仍达到0.19℃/10a。目前全球地表气温在一个较暖平台上振荡,不能忽视自然气候变率。②气候变暖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吗?回答是否定的。虽然温室效应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是,ENSO、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热盐环流等对全球变暖也有影响,在年代际及年际尺度上其影响甚至有时可能超过人类活动的作用。其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③气候变暖的影响有十分明显的迹象吗?回答是肯定的。近几年冰雪圈融化的速率及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均超过了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估计,因此对未来SL上升的预估值也增加了。
王绍武葛全胜王芳闻新宇黄建斌
关键词:气候变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