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5009)

作品数:88 被引量:594H指数:13
相关作者:蒲春生刘月田许洪星屈亚光丁祖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化学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3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5篇油藏
  • 14篇低渗
  • 13篇水平井
  • 13篇平井
  • 11篇低渗透
  • 9篇数值模拟
  • 9篇稠油
  • 9篇值模拟
  • 7篇低渗透油藏
  • 7篇压裂
  • 7篇油层
  • 7篇油田
  • 7篇渗流
  • 7篇盆地
  • 7篇裂缝性
  • 6篇地层
  • 6篇剩余油
  • 6篇超声波
  • 5篇断块
  • 5篇断块油藏

机构

  • 41篇中国石油大学...
  • 30篇中国石油大学...
  • 17篇中国石油天然...
  • 15篇中国石油化工...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石油
  • 5篇中国石化
  • 4篇西安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海油田服务...
  • 3篇延长油田股份...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大庆油田有限...
  • 2篇中国石化胜利...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学研究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24篇蒲春生
  • 17篇刘月田
  • 9篇许洪星
  • 7篇屈亚光
  • 6篇丁祖鹏
  • 5篇景成
  • 5篇秦国伟
  • 5篇顾文欢
  • 4篇汪益宁
  • 4篇吴飞鹏
  • 4篇岳湘安
  • 4篇郑黎明
  • 4篇董巧玲
  • 3篇石道涵
  • 3篇赖枫鹏
  • 3篇滕蔓
  • 3篇孟浩
  • 3篇涂彬
  • 3篇魏浩光
  • 2篇郑忠文

传媒

  • 8篇油气田地面工...
  • 7篇油气井测试
  • 6篇科学技术与工...
  • 5篇大庆石油地质...
  • 5篇石油学报
  • 5篇断块油气田
  • 4篇油气地质与采...
  • 3篇应用化工
  • 3篇石油钻采工艺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科技导报
  • 2篇石油矿场机械
  • 2篇西北地质
  • 2篇测井技术
  • 2篇石油钻探技术
  • 2篇特种油气藏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陕西科技大学...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22篇2012
  • 31篇2011
  • 13篇2010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致密储层垂直裂缝井压力动态特征
2010年
针对致密储层非达西渗流规律及垂直裂缝井的特殊流动模式,采用考虑井筒存储和裂缝表皮的三线性流模型描述早、中期流动阶段及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有效井径模型反映晚期拟径向流阶段。通过三线性流模型和有效井径模型的优化组合,建立了致密储层垂直裂缝井不稳定渗流试井分析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三线性流模型与有效井径模型的压力解。分析了无量纲导流系数、裂缝表皮及启动压力梯度对井壁压力及压力导数动态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量纲导流系数越大,压力降越小,从而能量损耗越小;裂缝表皮主要影响早、中期压力动态;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后期无量纲压力增加越明显,说明渗流过程能量损失增大。
罗二辉王晓冬王建俊
关键词:致密储层启动压力梯度动边界垂直裂缝井不稳定渗流非DARCY渗流
稠油蒸汽-CO_2-化学催化复合吞吐作用机理
2015年
针对蒸汽复合液态二氧化碳和层内水热裂解催化剂吞吐注入时,其措施效果不稳定的现象,开展了不同催化剂、CO2、蒸汽单独与稠油作用,以及两两复合作用下原油降黏效果对比实验.由静态降黏实验后气样组分监测,剖析了CO2与裂解催化剂混合应用于稠油降黏时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蒸汽吞吐复合注CO2和层内裂解催化剂时,其降黏率较单独催化剂应用时降低14%左右;其主要抑制机理为:CO2可减弱弱碱性硫原子的质子化产生活性中间体的作用,加速稠油中有氧基团的酸聚合反应,抑制可产生活性氢的水气转换反应,导致对裂解后稠油中氢烃组分的抽提,从而致使复合降黏效果变差.由此,推荐了合理的注入段塞流程,为提高该复合技术开发效果的稳定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尉雪梅郑黎明
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
坪北低渗透油藏开发井网优化被引量:6
2011年
鄂尔多斯盆地坪北油田长81。油藏是典型的渗透率低、储量丰度低、产能低的三低油藏。合理选择“三低油藏,,的井网形式、井网密度以及井排距关系到油田的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为了经济有效地开发此类油藏,应用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方法开展研究,得到了坪北浦田低渗透砂岩油藏不同原油价格下合理井网形式、井网密度及井排距。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参数变化较大,需要对不同储层类型进行合理分类,同类型油藏的采出程度与井网密度成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适当采用偏大的井网密度可提高低丰度、低渗透油田产油量和效益。
张少波汪益宁许建红赖枫鹏滕蔓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井网形式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
用生烃动力学研究八面河地区的资源量
2013年
生烃动力学方法为油气成因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针对八面河地区的资源量评价主要以定性和半定量为主的不足之处,采用以模拟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动力学方法,对八面河地区主要烃源岩层沙三段、沙四段进行生烃门限深度及资源量的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沙河街组烃源岩的生烃门限深度为2 700 m,牛庄洼陷的总生烃量为145×108t;成熟的油气贡献远大于未成熟或低成熟的油气贡献,是八面河地区的主要油气源。
何志祥连艺秀汪益宁寇三平
关键词:沙河街组资源量生烃动力学烃源岩
潜山油藏水平井立体注采开发优化设计被引量:5
2011年
水平井立体注采开发潜山类油藏是一种新型开采方式,其宏观渗流规律有待明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水平井注水位置、水平井注采方式和水平井段长度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底部注水开发效果优于顶部注水和对应位置注水,水平井交错注采开发效果优于叠置注采,考虑边界效应时,水平井段不宜过长。优化结果可指导油藏实际生产,同时为高效开发潜山类油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丁祖鹏刘月田罗艳艳敖坤
关键词:潜山油藏水平井优化设计
河流相溢岸沉积特征及其层序地层意义——以大庆长垣扶余油层为例被引量:5
2012年
相对于河道内沉积,作为河流相沉积主要部分的溢岸沉积占河流相地层比例可达70%。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溢岸频率和沉积速率等因素决定了溢岸沉积的结构、厚度和横向展布等特征。分析不同基准面旋回位置内溢岸沉积特征,可以建立基准面旋回内溢岸沉积的演化模式;反之,通过溢岸沉积结构特征和地层叠加样式可以判断和识别基准面信息,指导划分层序界面和建立层序地层格架。以大庆长垣扶余油层为例,通过岩心观察识别溢岸沉积不同岩相类型及其岩相组合和序列特征,统计研究区120井决口河道、决口扇、决口扇复合体的垂向厚度分布,并分析在扶余油层整体基准面上升过程中,河流相溢岸沉积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河流相地层内溢岸沉积和河道沉积存在此消彼长的相对关系:随着基准面的上升,河道溢岸沉积逐渐发育,河道溢岸沉积速率和溢岸频率逐渐增加,河道逐渐呈分散状态,地层内溢岸沉积厚度、延展范围和比例逐渐增大;基准面下降期,其特征相反。区域地层发育较薄、溢岸沉积不发育或较少发育位置,可作为区域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而地层发育较厚、溢岸沉积发育程度较大位置,可作为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面。
郑文波邓宏文
关键词:基准面旋回河流相地层学扶余油层
水平井分段体积压裂复杂裂缝形成机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被引量:29
2020年
水平井分段体积压裂是油气储层中复杂裂缝网络形成的重要技术之一,准确了解复杂裂缝网络形成机制、预测复杂裂缝网络形态对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水力压裂设计优化的理论基础。围绕非常规储层复杂裂缝形成机制,国内外学者根据"应力阴影"效应对水力裂缝同步扩展、水力压裂顺序对多裂缝动态延伸影响、层理面对水力裂缝纵向扩展遮挡效应和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交互动态等方面,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水力压裂模型,并从数值模拟角度对其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从模型建立假设条件、数值模拟模型思想和模型局限性3方面对现有模型进行了剖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可对未来水力压裂复杂裂缝形成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蒲春生郑恒杨兆平郑恒
关键词:水力压裂诱导应力动力学
底水油藏水平井压水脊物理模拟实验被引量:6
2012年
水平井技术是开发底水油藏的一项重要技术。采用电子摄像监视技术与流动测试方法,建立水平井宏观大尺度三维物理模拟装置,观察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动态、水脊脊进过程和压水脊水脊形状变化过程。水脊脊起模式为“井底下方底水脊起一底水脊进到井底一边部抬升,水脊形状变缓”。压水脊后水脊脊顶下降,边部抬升,直至形成新的稳定油水界面。而且压水脊前期水脊下降速度较快。压水脊能够降低底水油藏水平井的含水率,提高产油量和底水油藏的最终采收率。通过相似理论利用综合物理模拟实验直接预测实际油藏水脊动态,结合数值模拟研究和油田现场实际情况,建议实际油田关井压水脊时间为3—5a。
钱川川刘月田迟欣宇周贤骆飞飞
关键词:底水油藏水平井物理模拟
水力脉冲波协同多氢酸酸化解堵反应动力学模型被引量:13
2016年
水力脉冲波协同多氢酸酸化技术对于高压注水、注汽井近井区域的储层堵塞具有高效的解堵效果。但目前针对该项技术的模拟理论及动力学研究较少,现场工艺参数设计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基于多氢酸活性酸组分的酸岩反应模型,以水力脉冲波传播动力学为基础,构建了水力脉冲波协同多氢酸酸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孔隙度、渗透率、酸液及矿物浓度随时间和距离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水力脉冲波协同多氢酸酸化解堵的参数敏感性,并进行了矿场应用分析。研究表明: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储层的酸化解堵效果,明显改善了酸液流速、酸液及矿物浓度的分布;振幅、频率较高时,酸液流速的径向差异直接影响相邻位置的解堵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砂岩油藏设计了水力脉冲波协同多氢酸酸化解堵参数,并成功开展11井次矿场试验,注水压力平均下降6.3MPa,注汽压力平均下降3.5 MPa,起到了显著的解堵降压增注效果。
何延龙蒲春生董巧玲景成谷潇雨韩春春纪超刘洪志李晓
关键词:多氢酸解堵酸岩反应
火烧山油田H_3层裂缝发育特征与剩余油分布关系被引量:9
2011年
火烧山油藏是准噶尔盆地东部复杂的裂缝性油藏,裂缝分布规律和渗流机理复杂。油藏开发初期效果较差,受裂缝影响,注入水运动规律极难把握,给剩余油的认识带来较大困难。在分析该油藏裂缝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裂缝的发育方向类型以及该区的成藏模式,得到了裂缝的分布规律;根据裂缝与砂岩基质的四种组合的水驱油模式,以及该区油井的含水上升规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得出了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认为,火烧山油藏中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构造作用和岩性变化,其分布为大裂缝发育区、微细裂缝发育区和裂缝弱发育区;由于水窜的影响,大裂缝发育区内的基质还存留大量的剩余油;弱裂缝发育区中吸水能力差,水驱油效果差,也存留大量的剩余油。最后通过建立地质模型、运用油藏工程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手段,得到了H3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现状,为后续的调整措施提供了依据。
涂彬丁祖鹏刘月田
关键词:渗流机理剩余油分布裂缝油藏火烧山油田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