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836210)

作品数:46 被引量:486H指数:13
相关作者:严建华池涌岑可法李晓东李水清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4篇动力工程及工...
  • 8篇化学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8篇垃圾
  • 16篇焚烧
  • 15篇流化
  • 15篇流化床
  • 10篇热解
  • 8篇垃圾焚烧
  • 7篇回转窑
  • 7篇城市垃圾
  • 6篇废弃物
  • 5篇动力学
  • 5篇多环芳烃
  • 5篇轮胎
  • 5篇废轮胎
  • 4篇塑料
  • 4篇燃烧
  • 4篇固体废弃物
  • 4篇HCL
  • 3篇生活垃圾
  • 3篇内热
  • 3篇吸收剂

机构

  • 40篇浙江大学
  • 3篇沈阳航空工业...
  • 2篇教育部
  • 1篇东北大学
  • 1篇杭州汽轮机厂

作者

  • 40篇严建华
  • 34篇岑可法
  • 34篇池涌
  • 15篇李晓东
  • 11篇李水清
  • 10篇蒋旭光
  • 8篇李润东
  • 7篇李爱民
  • 7篇李香排
  • 6篇倪明江
  • 5篇金余其
  • 4篇张东平
  • 3篇谷月玲
  • 3篇曹玉春
  • 3篇王雷
  • 3篇尤孝方
  • 3篇顾介元
  • 3篇徐旭
  • 2篇李威武
  • 2篇丁经纬

传媒

  • 6篇燃料化学学报
  • 5篇中国电机工程...
  • 4篇燃烧科学与技...
  • 4篇电站系统工程
  • 4篇环境科学
  • 3篇动力工程
  • 2篇热能动力工程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工程热物理学...
  • 2篇Journa...
  • 1篇中国图象图形...
  • 1篇煤炭转化
  • 1篇化工学报
  • 1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化学反应工程...
  • 1篇能源工程
  • 1篇锅炉技术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11篇2004
  • 7篇2003
  • 11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旋流流化床床内颗粒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6
2001年
流化床床内颗粒的大规模循环不仅可以加剧了颗粒横向扩散 ,提高燃烬速率 ,实现燃烧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还将有利于促使不燃物质的定向移动排出炉外。文中采用冷态流化床装置 ,应用分层取样技术对微倾斜布风板实现流化床内不均匀布风 ,床内物料混合与分层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床内颗粒扩散的动态特性和流化风速、颗粒密度以及颗粒粒度等因素对流化床内分层的影响 ,并通过求解扩散方程来分析布风不均匀性和布风倾角对风板附近物料扩散的影响。研究表明 :增大流化风速和布风板倾角能够强化颗粒的横向扩散和流化床的内旋流强度 ;对大而重的颗粒存在一个最佳速度比 ,既能实现床内旋流又能防止颗粒的严重分层 ,并针对低风速区的分层现象 ,提出了一个关联式 ,该式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徐旭池涌李斌严建华岑可法
关键词:内旋流流化床
有机垃圾在外热回转窑内热解的产物分析被引量:11
1999年
利用外热式回转窑试验台在不同热解终温下以垃圾中的典型有机物组分——废纸、PE塑料、废轮胎、木块及它们的混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热解试验。考察了外热式回转窑的升温特性以及热解终温对热解气体、焦油和半焦的产率的影响。在不同的热解终温下研究了热解气体的成分、热值和能量份额的变化;研究了焦油的C/H原子比、热值和族分的变化以及半焦的热值、挥发分、固定碳,C和H元素的残余份额的变化,并对半焦的CO_2反应活性进行了测定。最后考察了混合垃圾热解产物产率及其单组分热解产物产率之间的关系。
李爱民李水清严建华任远李晓东池涌岑可法
关键词:热解有机垃圾废物处理固体废物
燃煤流化床多环芳烃生成特性的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在小型程序控温流化床试验台上研究煤燃烧生成多环芳烃的特性.考察了燃烧温度、停留时间、过量空气系数、脱硫剂和金属铁等因素对多环芳烃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800~900℃)范围内,流化床燃烧在850℃时多环芳烃生成量最少;多环芳烃生成量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出现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添加氧化钙增加了多环芳烃的生成量;少量铁的加入使多环芳烃生成量增加,大量铁则抑制了多环芳烃的生成.
倪明江尤孝方李晓东严建华祁明峰岑可法
关键词:多环芳烃流化床煤燃烧
垃圾焚烧烟气中HCI的高温腐蚀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03年
垃圾焚烧锅炉中出现的HCI高温腐蚀问题目前越来越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分析了HCI高温腐蚀的过程、腐蚀的主要动力机理及影响腐蚀的主要因素。
潘葱英蒋旭光尚娜严建华池涌
关键词:垃圾焚烧高温腐蚀HCI
流化床中典型垃圾组分与煤混烧时HCl排放和脱除研究被引量:30
2004年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被广泛应用的同时,其中产生的有害气体(HCl、SO2、NOx、CO)也不容忽视。为了研究垃圾在燃烧时:HCl的排放及脱除特性,该文选取了几种典型的垃圾组分,在流化床上进行了实验,以分析其燃烧时Cl→HCl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以及HCl浓度对NO、SO2,的影响,并且考察了加入钙基吸收剂后对HCl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Cl→HCl的转化随温度升高而加速;随HCl浓度的升高,NO浓度呈下降趋势;SO2浓度变化呈抛物线形式;脱氯剂种类与脱氯剂添加量对脱氯效果有一定影响。
蒋旭光李香排池涌严建华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垃圾焚烧流化床垃圾组分
图像法用于流化床颗粒混合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利用基于相关的图像法速度测量技术,测量了小型二维气固流化床密相区颗粒运动速度分布。并提出了用颗粒速度不均匀指数来衡量流化床内颗粒的速度波动与混合。速度波动对于物料扩散与对流混合均十分重要。在流化床下部,颗粒运动速度往往低于床层表面,但速度不均匀指数则高于床层表面。在床层底部颗粒速度不均匀指数随流化床气泡产生而变化。床层内部混合以对流及扩散为主,而在床层表面,混合以对流为主。床层下部速度波动有利于颗粒在床内的扩散及对流混合。流化风量的增加可以增强颗粒的混合。针对这些结论,在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的设计中,对不同的组分选用不同的给料方式,可以促进物料在床内的混合。
严建华朱建新马增益丁经纬池涌黄群星岑可法
关键词:图像法流化床
城市垃圾焚烧HCl排放与脱除试验研究被引量:25
2001年
HCl是城市垃圾焚烧产生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之一。有机氯废物以聚氯乙烯为试样 ,无机含氯废物以含 Na Cl的煤浆为试样 ,研究了焚烧过程中反应温度对 HCl排放的影响 ,还研究了各碱基吸收剂、吸收剂颗粒尺寸、钙氯比等因素对
金余其徐旭李威武池涌严建华岑可法
流化床焚烧塑料垃圾多环芳烃的生成特性被引量:8
2003年
研究了典型塑料垃圾PVC、PE和PS在流化床燃烧过程中多环芳烃的排放特性,分析了多环芳烃生成量随燃烧温度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PS燃烧产生多环芳烃随温度呈现单峰变化,800℃时最高;PVC则随温度呈指数减少的趋势;PE变化较为复杂.从总量看,多环芳烃生成量大小顺序为PS>PVC>PE.
尤孝方李晓东严建华倪明江岑可法
关键词:塑料垃圾流化床燃烧多环芳烃温度
固体废弃物在回转窑内混合特性的试验被引量:10
2002年
以固体废弃物为试验物料 ,在回转窑冷态试验台上 ,采用示踪粒子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固体废弃物特性 (主要是堆积特性 )、回转窑的结构特性 (壁面粗糙度、长度及内构件 )和操作特性 (倾角及转速 )等因素对固体废弃物在回转窑内横向混合特性及纵向扩散特性·回转窑转速和料床高度的增加可提高固体废弃物的横向混合速率 ,纵向扩散速率随着转速和倾角的增加而增加·出口挡板不仅延长了物料在回转窑内的停留时间 ,而且还使物料的纵向扩散速度大幅下降·纵肋虽然对横向混合的影响不明显 ,但可加强纵向混合 ,环肋可使纵向扩散速度下降·较高的壁面摩擦系数使得物料的纵向扩散速度增加·
李爱民蔡九菊王志魏砾宏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回转窑概率统计
Effects of inorganic chlorine source on dioxin formation using fly ash from a fluidized bed incinerator被引量:6
2007年
Chlorine source is indispensable for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 and furan (PCDD/F) formation during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incineration. Inorganic chlorine compounds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ir effects on PCDD/F formation through heterogeneous synthesis on fly ash surfaces. A fly ash sample obtained from a fluidized bed incinerator was sieved to different size fractions which served as the PCDD/F formation sources. The capability of different metal chlorides which facilitate the formation of PCDDs/Fs was found to follow the trends: Na 〈 Mg 〈 K 〈 AI 〈 Ca, when two particle fractions of 〉177 μm and 104-125 μm were used in the experiments. However, the capability of NaCI, MgCl2 and KCI did not seem much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whereas CaCl2 and AlCl3 were much more active in PCDD/F formation. NaCl and MgCl2 were relatively effective to produce more PCDDs, while KC1, AICl3 and CaCl2 generated more PCDFs during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ccurring on fly ash. 2,3,7,8-TCDF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or to the toxicity of the PCDDs/Fs formed from inorganic chlorine sources. Decreasing the sizes of fly ash particles led to more active formation of PCDDs/Fs when NaCl was used as inorganic chlorine in the experiment. The highest PCDDs/Fs produced from particles with size 〈37 μm, while the lowest PCDDs/Fs produced from particles with size 〉177μm. The toxicity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size of the fly ash particles. The formation of PCDDs was mainly facilitated by the two size fractions, 104-125 μm and 〈37μm, while the formation of PCDFs was favored by the two other size fractions, 〉177 μm and 53-104 μm.
LU Sheng-yongYAN Jian-huaLI Xiao-dongNi Ming-jiangCEN Ke-faDAI Hui-fen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