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506)

作品数:11 被引量:293H指数:8
相关作者:陈云明曹扬唐亚坤崔高阳贾松伟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人工林
  • 4篇油松
  • 4篇丘陵区
  • 4篇黄土丘陵
  • 4篇黄土丘陵区
  • 4篇刺槐
  • 3篇油松人工林
  • 3篇生态系统
  • 3篇碳储量
  • 3篇碳密度
  • 2篇森林生态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 2篇土壤
  • 2篇
  • 2篇P
  • 2篇N
  • 1篇氮磷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陈云明
  • 6篇曹扬
  • 3篇唐亚坤
  • 2篇贾松伟
  • 2篇崔高阳
  • 1篇张萍
  • 1篇彭守璋
  • 1篇吴旭
  • 1篇陈晨
  • 1篇陆媛
  • 1篇宋超
  • 1篇刘冰燕
  • 1篇王芳

传媒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Journa...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cosystem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age following farmland afforestation with black locust(Robinia pseudoacacia)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被引量:6
2018年
Although afforestation of farmlands has been proposed a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carbon(C) sequestration, there remain uncertainties that deter us from developing a clear picture of C stocks in plantation ecosystems.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s of stand structure and plant diversity, and C and nitrogen(N) pools in trees,herbs, litter, and soil(0–100 cm depth) in black locust plantations aged 9, 17, 30, and 37 years, and in newly abandoned farmlands as pre-afforestation sites,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Stand dens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tre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and height increased during stand development.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herb layer differed with age. Afforestation resulted in slight increases in tree C and N storage in plantations from 9 to 30 years of age, and th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30 to 37 years. Compared to pre-afforestation, C and N storage in soil decreased to minimum values in stands aged 17 and 9 years, respectively. The soil re-accumulated C and N during stand development, attaining equilibrium levels similar to those in pre-afforestation when stands reached about 30 years of age. Soil C and N storage in 37-year stands were 29 and 16%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in pre-afforestation levels. However, C and N concentrations in the subsoil(20–40 cm) were still less than the preafforestation levels for stands of all ages(from 9 to 37 year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ecosystem C and N pools increased in trees and decreased in soil during the observed perio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forestation reduced soil C and N storage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stand development. We conclude that the growing phase of an afforested stand over its initial 30 years is important for C and N sequestration by black locust due to the C and N storage that result from recovered soil quality and an increase in tree biomass.
Guangqi ZhangPing ZhangYang Cao
关键词:AFFORESTATION
黄土丘陵区沙棘、油松和刺槐光合生理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被引量:18
2019年
植物光合生理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其对生境的响应情况。通过测定黄土丘陵区安塞国家生态试验站人工纯林和混交林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光响应曲线,采用5种光响应模型进行拟合分析,以比较3个树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适宜的光响应模型及光合生理参数差异,探讨该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的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1)湿润时期(9月)纯林和混交林中3个树种叶片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高于干旱时期(7月)(P<0.05),且7月,纯林沙棘、纯林刺槐和混交林刺槐出现光饱和、光抑制现象。(2)5种模型对各树种叶片光响应过程拟合效果的优劣顺序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MRH)、指数修正模型(MEM)、非直角双曲线模型(NRH)、指数模型(EM)、直角双曲线模型(RH)。(3)与9月相比,7月各树种叶片光合生理参数值(表观量子效率[Φ]、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d]、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相对较低,表明在干旱时期,各树种光能利用减弱,光合能力也受到限制。(4)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沙棘光合生理参数值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混交造林有助于提高其光合潜力、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及光照生态幅宽度;油松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混交种植可能会降低其光合作用能力;刺槐变化无明显规律,其叶片Φ和Pnmax值下降,Rd增加,光照生态幅最宽,表明混交种植可能会增强其对强光的适应性,但会降低其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及光合潜力。
吴旭唐亚坤陈晨贾畅陈云明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光响应模型光合参数沙棘油松刺槐
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格局分析被引量:41
2015年
为明晰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格局,基于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2011年调查所得样地实测数据,对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790.75 Tg,土壤层、植被层和枯落物层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72.14%、26.52%和1.34%;其中,栎类碳储量在各森林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44.17%),中、幼龄林是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约占总碳储量的49%。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23.70 t·hm–2,土壤层最大,枯落物层最小,植被层居中;碳密度均随龄级增加而升高,同一龄级表现为天然林高于人工林生态系统。此外,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分布格局不尽一致,反映了森林覆盖面积及森林质量对碳储量的影响。未来应加强林地抚育管理水平,增加造林再造林面积以增加碳储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崔高阳陈云明曹扬安淳淳
关键词:碳储量森林生态系统龄级栎类
黄土丘陵区刺槐与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41
2018年
为阐明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间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陕北黄土丘陵区落叶阔叶树种刺槐和常绿针叶树种油松人工林乔木、灌草、枯落物和土壤(土层深度0—100cm)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刺槐乔木各器官(叶、枝、干、皮、根)C含量显著低于油松,但N和P含量显著高于油松。因此,油松的C∶N和C∶P显著大于刺槐,而N∶P小于刺槐。2)刺槐林下枯落物N和P含量显著高于油松,但C含量显著小于油松。此外,油松林下枯落物C∶N(70.21)大于刺槐林下枯落物C∶N(19.71),说明油松林下枯落物分解较慢,有利于养分的存储。3)刺槐和油松人工林土壤C、N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P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刺槐人工林土壤中C含量低于油松,N、P含量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4)刺槐人工林内乔灌草叶、枯落物与土壤C、N、P及其计量比的相关性多集中在10—20、20—30cm土层,而油松林中各组分与土壤营养元素的相关性相对较小,其中20—30cm土层中无显著相关性,说明相比刺槐人工林而言,油松人工林内土壤层N、P供应量对植物叶片N、P含量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深入了解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养分耦合循环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黄土丘陵区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章广琦张萍陈云明彭守璋曹扬
关键词:刺槐油松人工林
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被引量:6
2018年
准确评估区域尺度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趋势,对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固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第四次(1989—1993年)、第五次(1994—1998年)、第六次(1999—2003年)和第七次(2004—2008年) 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生物量估算模型和植被含碳系数,研究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9—2008年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 345. 30 Tg增加到1 924. 98 Tg,年均增长率为2. 15%,比全国年均增长率高0. 29百分点,表明该流域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不断增强。长江流域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分别为42. 25、40. 34、41. 00和41. 42 Mg·hm-2。从森林龄组来看,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集中于幼、中龄林和近熟林,这3者对林分碳汇的贡献超过85%,且幼、中龄林和近熟林碳密度远低于成熟林和过熟林,表明流域森林植被碳汇潜力巨大。从森林起源来看,流域内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分布于天然林,占同期森林植被碳储量的78%以上,但人工林碳储能力不断提高,人工林碳储量占同期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且碳密度明显低于天然林,表明人工林将在该流域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长江中上游是流域内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贡献区,占全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的96%以上。
贾松伟
关键词: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长江流域
2013年河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准确评估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趋势,系统分析不同森林类型的固碳能力时空异质性,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固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研究了河南省乔木林植被的碳储量及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2013年河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7 422.78万t,其中栎类、杨树2个(组)树种植被碳储量占全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67.32%。河南省乔木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24.31 t/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省乔木林以幼、中龄林为主,其植被碳储量分别占全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34.09%和40.84%。河南省天然林、人工林植被的碳储量相差不大,分别为3 512.35万t和3 910.43万t;平均碳密度分别为26.72 t/hm^2,22.49 t/hm^2。研究表明河南省乔木林植被,特别是人工林,未来固碳潜力巨大,将会在森林植被碳储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贾松伟郭蔓蔓
关键词:碳储量碳密度乔木林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土壤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5年
以黄土丘陵区9、23、33、47 a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油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和土壤密度、枯落物现存量、根系生物量指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23、33和47 a油松人工林0~100 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为4.9、5.9、9.2和6.5g/kg,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63.0、66.8、100.7和72.5 mg/hm2,二者均表现为随林龄变化先增大(9~33 a)后减小(33~47 a)的趋势,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即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其中,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占0~100 cm土层碳密度的48.5%~57.9%;2)相关性分析及拟合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全氮质量分数、枯落物现存量和根系生物量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根系生物量、枯落物现存量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相关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和枯落物现存量是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宋超陈云明曹扬唐亚坤陆媛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黄土丘陵区
渭北黄土区刺槐人工林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6
2016年
以渭北黄土区20、30a和44a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其内植物-枯落物-土壤的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刺槐叶的N、P含量最高,干的N、P含量最低。土壤表层是N的富集区,而P在土层中分布均匀。随着林龄的增加,刺槐叶、根和枯落物的N、P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刺槐枝的N、P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刺槐干的N、P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中的N含量呈增加趋势,P含量则相反。刺槐叶、枝、干和枯落物不同林龄间的N∶P无显著性差异,平均值分别为18.75、21.39、15.43和17.20;30a和44a刺槐根的N∶P分别是20a的2.37和2.30倍(p<0.05)。土壤的N∶P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各层土壤20a和44a时的N∶P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的N∶P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表层土壤的N∶P显著高于其下各土层(p<0.05)。表明P是该地区刺槐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
刘冰燕陈云明曹扬
关键词:黄土区刺槐人工林化学计量
陕西省森林各生态系统组分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34
2015年
研究森林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的氮(N)磷(P)化学计量关系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作用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陕西省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的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N、P含量均以林下灌草层植物和枯落物层较高,乔木层植物和土壤层较低;N:P值则稍有不同,以枯落物层最高,土壤层最低,其他各层差异不显著;各组分N、P含量和N:P值分别为0.72–11.99 mg·g^(–1)、0.47–1.07 mg·g^(–1)和1.86–14.84。0–1 m土层内N含量、N:P值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p<0.05),P含量则不随土层发生明显变化。2)各组分N、P含量和N:P值多表现为阔叶林高于针叶林,但其差异不显著。3)生态系统同一组分内,N、P含量间极显著正相关,N、P含量与N:P值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负相关关系,但是土壤层内N、P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各组分间,枯落物层与乔木层、草本层和土壤层的N、P含量和N:P值也均极显著正相关,而枯落物层与灌木层植物无显著相关关系。4)生态系统各组分N、P含量和N:P值随空间变化表现不尽一致,总体上呈稳态。该文通过对N、P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组分间所存在的养分循环联系,这些联系中也表现出分异特征,而分异可能由各自所执行的不同生态功能所致。
崔高阳曹扬陈云明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针叶林阔叶林
黄土丘陵区刺槐和侧柏人工林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被引量:36
2015年
水分供应不足及水热不同步常导致黄土丘陵地区在春末和夏初出现季节性干旱。为阐明该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的蒸腾耗水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使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于2009年4–10月对黄土丘陵区安塞国家生态试验站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树干液流密度(Fd)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测定了气象、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刺槐和侧柏在生长季内不同生长时期的Fd均表现为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刺槐最高液流峰值为0.120 68m3·m^(–2)·h^(–1),是侧柏最高液流值(0.037 37 m^3·m^(–2)·h^(–1))的3.23倍。除生长旺盛季(7–8月)外,刺槐和侧柏降水后的Fd明显高于降水前。同时反映水汽压差(VPD)和太阳辐射(Rs)的蒸腾变量(VT)能够很好地模拟Fd,且两者呈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随VT的增加Fd逐渐增大,VT增加到50 k Pa(W·m^(–2))1/2左右时,Fd的变化趋于稳定;通过对降水前后两个树种水力导度(拟合参数b值)分析,相对于侧柏,刺槐更易受降水的影响(p<0.001)。因此,可认为刺槐是降水敏感型植物,而侧柏是降水不敏感型植物。该研究通过分析黄土丘陵区人工林树种对降水的差异性响应,从树木水分利用方面能够为当地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林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吴旭陈云明唐亚坤
关键词:刺槐侧柏树干液流水分利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