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02007)

作品数:1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王琛邓珂裘晓辉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理学

主题

  • 1篇单分子
  • 1篇扫描隧道显微...
  • 1篇叔丁胺
  • 1篇吸附位
  • 1篇密度泛函
  • 1篇密度泛函理论
  • 1篇共吸附
  • 1篇泛函
  • 1篇泛函理论
  • 1篇分子
  • 1篇NANOFI...
  • 1篇HELICA...
  • 1篇INVERS...
  • 1篇POLYAN...
  • 1篇COPOLY...
  • 1篇CHIRAL...

机构

  • 1篇国家纳米科学...

作者

  • 1篇裘晓辉
  • 1篇邓珂
  • 1篇王琛

传媒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9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Tuning the Chirality of Conducting Polyaniline Helical Nanofibers
<正>Inspired by bio-helix such as DNA and peptides,there has been currently interest in preparing chiral synthe...
YAN YONG~(a
关键词:CHIRALITYNANOFIBERSPOLYANILINECOPOLYMER
文献传递
一氧化碳共吸附法确定叔丁胺分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位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78K时单个叔丁胺分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位.我们提出以共吸附的一氧化碳3^(1/2)×3^(1/2)超结构为基底铜原子的标识方法,确定了低覆盖度的叔丁胺分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位为顶位.而采用单个一氧化碳分子标识基底铜原子的位置,同样得出了叔丁胺分子的吸附位为顶位.此外,还采用DFT计算叔丁胺分子在Cu(111)表面的优势吸附构型.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顶位吸附构型为能量最稳定的构型,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陈毓敏邓珂裘晓辉王琛
关键词:扫描隧道显微镜吸附位单分子共吸附密度泛函理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