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ZD059)

作品数:10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刘祥学安介生樊如森穆俊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清代
  • 3篇壮族
  • 3篇民国
  • 2篇史料
  • 2篇千户
  • 2篇边疆
  • 1篇稻种
  • 1篇地理学分析
  • 1篇地区政治
  • 1篇雍正
  • 1篇雍正时期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进程
  • 1篇治理方略
  • 1篇中国人口
  • 1篇中国人口史
  • 1篇人口史
  • 1篇史料运用
  • 1篇史实
  • 1篇水稻

机构

  • 5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刘祥学
  • 1篇穆俊
  • 1篇安介生
  • 1篇樊如森

传媒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兰州学刊
  • 1篇中国史研究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热带地理
  • 1篇民俗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政治归属与地理形态——清代松潘地区政治进程的地理学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清代是中国边疆及边远地区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变化的阶段,最典型的表征之一便是土司地区的改土归流,这一变化过程又被不少学者称之为"内地化"①。而这一变化过程在不同地区遇到的问题、阻力、采用的措施以及最终所产生的客观形态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安介生
关键词:雍正时期地区政治
论基督教在广西壮族地区的传播及文化冲突被引量:4
2012年
壮族是个多宗教信仰的民族,历史上并无统一的宗教。鸦片战争后,经过西方传教士的努力推广,基督教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并不成功,其原因与壮族的民族心理与文化冲突有密切关系。
刘祥学
关键词:基督教壮族文化冲突
地域形象与中国古代边疆的经略被引量:5
2014年
边疆地域形象与早期疆域观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疆域观最初是以“华夏中心观”与“夷夏观”为基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考究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不难发现,虽然统治者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①,又将“海内”视为自己当然的统治疆域。其实,统治者在对待疆域方面,既有“内外之别”,也有“远近之分”。
刘祥学
关键词:边疆经略统治者
当今边疆地区环境史视野下的“瘴”研究辩析被引量:2
2013年
环境史是当今史学研究中的热门。在对边疆地区的环境史研究,尤其是在对"瘴"的研究上,很多学者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但在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往往持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取向,违背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在论证过程中,其逻辑思维本身是矛盾的,得出的结论不少与科学原理、生活常识相悖。
刘祥学
关键词:边疆地区环境史史料运用逻辑思维
论壮族地区的水稻种植与环境适应的关系
2013年
水稻种植过程中,常具有浓厚的环境适应的特征。分布在不同地貌区的壮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已充分意识到所在地区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对水稻种植的深刻影响。为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发挥最大的生产效益,山居壮族多选择种植生长期较长、耐寒、耐肥的粳稻为主;在平原丘陵地区的壮族则以种植生长期短的籼稻居多;为适应岩溶山区干旱少水、不利于灌溉的环境,当地壮族则多种陆稻,但由于陆稻口感不佳以及所在地区人地关系由宽趋紧,导致陆稻在壮族种植结构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此外,壮族在生活中对水稻用途的定位,也影响到水稻品种的选择与种植。
刘祥学
关键词:壮族水稻种植水稻品种环境适应
民国绥远大黑河治理方略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民国时期,大黑河逐渐由一条"利河"变为一条"害河"。面对这种危机,绥远地方政府,对大黑河的治理问题,进行了艰苦地探索。2012年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大黑河沿岸,遭受了严重的涝灾。为此,笔者通过对民国不同时期大黑河治理方略的探讨,以期为今天的大黑河治理提供参考。
穆俊
关键词:民国治理方略
“长时段”研究理论与中国历史民族地理格局及演变趋势之解析被引量:8
2012年
法国年鉴学派所倡导的"长时段"研究理念,其核心内容便是地理环境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同样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历史时期中国民族地理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及内在关联性的影响。历史时期中国民族的空间发展,也由此经历了"格局形成"到"格局演化",再到"新格局形成"的曲折过程。频繁的民族迁徙,最终成为决定民族地理格局调整与演变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安介生
关键词:长时段民族
清代民国的汉人蒙古化与蒙古人汉化被引量:6
2013年
清代前期的满蒙一体化政策,确立了蒙古人对草原土地的优先占有和使用权,保障了蒙古族在与汉族交往中的主导地位,致使到草原经商和佃耕的汉族人,不得不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交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自觉地与蒙古社会保持高度一致,表现为汉人的蒙古化。而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草原垦殖由非法变为合法,数百万的汉族人得以在塞北安家落户,漠南蒙古由纯牧区变成了农牧交错及纯农区,蒙古人又只好学习汉族农耕文化,表现为蒙古人的汉化。经过两大民族长时间、多层面的融合与创造,蒙古高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蒙、汉民族的共同家园。
樊如森
关键词:蒙古人汉人汉化经济视角
史料与史实:作为壮族族称最早来源的“撞军”考辨被引量:1
2012年
史料不一定就等于史实,原因在于人们眼见的史料难免存在错误。史料的正误关系到史论能否成立,在征引之前应对史料加以必要的考辨。通过对《续资治通鉴》《桂海虞衡志》及《溪蛮丛笑》中有关"犭童"的史料进行详细的考证辨析,可以发现目前流行的壮族族称源于宋代"撞军"的说法,实际上所征引的史料系版本传抄过程中产生的谬误,应予以纠正。
刘祥学
关键词:壮族史料
略论清代至民国时期户籍管理与民族人口——以川西松潘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历史时期非汉民族人口问题,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人口史研究中的一大难点。不仅留存的人口数据较为稀少,而且,其相关记载与数据的准确性又备受质疑。造成这种局面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首先,历史时期的各个政权既没有高度重视当代学术界所谓的"民族"问题,也没有开展全面而严格的民族识别工作。
安介生
关键词:户籍管理中国人口史里甲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