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1FY120300)

作品数:6 被引量:97H指数:4
相关作者:刘浩龙葛全胜郝志新郑景云赵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热力
  • 2篇热力差异
  • 2篇夏季
  • 2篇环流
  • 1篇地面温度
  • 1篇亚洲-太平洋...
  • 1篇太阳活动
  • 1篇涛动
  • 1篇突变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温
  • 1篇气象
  • 1篇气象记录
  • 1篇温盐
  • 1篇温盐环流
  • 1篇夏季风
  • 1篇夏季风指数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作者

  • 2篇郑景云
  • 2篇郝志新
  • 2篇葛全胜
  • 2篇周秀骥
  • 2篇赵平
  • 2篇刘浩龙
  • 1篇刘舸
  • 1篇李明启
  • 1篇林祥
  • 1篇王跃
  • 1篇祝从文
  • 1篇满志敏
  • 1篇侯甬坚
  • 1篇谭明
  • 1篇方修琦
  • 1篇吕俊梅
  • 1篇张学珍
  • 1篇田沁花
  • 1篇肖栋

传媒

  • 4篇科学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末次间冰期以来北大西洋深层海温与青藏高原气温的千年尺度位相关系及其演变
2014年
采用代用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深层海温和青藏高原气温自末次间冰期以来在千年尺度上的位相关系及其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和小波交叉谱分析表明,自末次间冰期以来二者同位相和反位相关系交替出现,同位相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反位相的持续时间较长,并且二者同位相和反位相关系的转换在间冰期比在冰期频繁,北大西洋深层海温与青藏高原气温的位相关系大体被北大西洋气温(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与青藏高原气温所验证.此外,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可能是北大西洋深层海温在千年尺度上影响青藏高原气温的一个重要因子.
肖栋赵平王跃田沁花周秀骥
关键词:温盐环流
1880-2004年间东亚夏季风及其相关的亚太地区近地面温度的年代际变化
2013年
东亚夏季风和中国东部温度的变化是中国气候研究的核心问题,然而对于两者联系的认识尚存不明确之处.东亚夏季风近几十年的年代际减弱已有广泛的研究,但对其百年变化的认识较少.IPCC(2007)报告的东亚夏季风指数自20世纪20年代起有持续的减弱趋势,几乎无年代际波动,似乎意味着过去百年对应于中国增暖的是夏季风减弱,但这有悖于大陆温度升高有利于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和季风增强的传统认识.那么,过去百年内两者究竟是如何对应的呢?
林祥祝从文吕俊梅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地面温度海陆热力差异夏季风指数
近千年气候格局的环流背景:ENSO态的不确定性分析与再重建被引量:21
2016年
全球增温在最近10余年是否停滞这个问题,引起了包括IPCC的广大气候研究科学共同体的关注.一些作者将停滞归因于气候系统内部变动即海气环流的重组,由此对近千年气候变化的环流背景重建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综观对近千年海洋-大气环流变化的分析及其与区域气候格局关系的结论,各家众说纷纭,以致矛盾重重,给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认识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近10年来高精度U-Th定年的石笋氧同位素比值(δ^(18)O)序列为中晚更新世古气候研究提供了较为精确的年代框架,其间中国作者无一例外将中国石笋δ^(18)O作夏季风指标解释,这种解释反映在气候学家的应用和模型中就成了降水要素.但事实是,所有这些记录在低频趋势变化上具有很大的共同性,而多数序列不能被器测降水记录所校准,这样就更增加了中国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研究架构的不确定性.因此,尽早厘清矛盾的由来,并降低研究中的不确定性,是当今气候科学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本文在分析证明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意义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新的环流代用指标:集成中国石笋δ^(18)O序列重建近千年热带太平洋纬向海温梯度即大尺度ENSO态,进而推测现代与中世纪虽然同为暖期,却出现了不同的环流重组,这个推论可以得到更长的末次盛冰期以来记录的支持.换言之,中国石笋δ^(18)O低频趋势大区域一致的归因分析表明,ENSO态从不同时间尺度(从年际到百年以至更长尺度)控制了中国季风区气候变化,而其中重要的环流桥梁是西太副高,即西太副高本身除了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外,还具有更长时间尺度的环流模态.比如,我们可以讨论西太副高在整个全新世即半个岁差的变化.这些讨论也许不仅仅对于古气候,而且对于现代气候研究也不无意义.
谭明
关键词:ENSO环流背景
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百年冷暖的旱涝格局被引量:29
2014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重建的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63个点(地区)旱涝等级数据及集成28条代用资料重建的中国温度变化最新序列,采用各级旱涝发生几率的比率差指标,研究了百年尺度寒冷时段(440-540年、780-920年、1390-1460年、1600-1700年、1800-1900年)和温暖时段(650-750年、1000-1100年、1190-1290年、1900-2000年)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结果发现,每个寒冷、温暖时段的旱涝格局虽各不相同,但在多数温暖时段,长江以北地区总体偏旱、以南地区涝.分析表明:寒冷时段的旱涝格局呈自东向西带状分布,115°E以东涝、以西则旱涝相间;温暖时段则呈自南向北的带状分布,25°N以南地区旱、25°-30°N之间涝、30°N以北地区旱,但黄土高原地区涝.冷、暖时段旱涝格局对比显示,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可能会导致华北地区干旱与湘、赣流域雨涝几率同时增加.
郑景云郝志新张学珍刘浩龙李明启葛全胜
历史文献中的气象记录与气候变化定量重建方法被引量:42
2014年
历史文献记载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主要代用证据之一,对于定量重建过去数千年的气候变化序列具有独特价值。本文分析了中国历史文献中气象记录的特点及主要内容,重点梳理了利用各类记录定量重建气候变化序列的基本方法,并列举了通过多源记载集成、多时段记录衔接重建过去2000年中国东中部地区温度与干湿变化序列的校准案例;旨在为客观提取气候变化信息、获取高信度的气候变化数据和进一步发展利用文献记载定量重建气候变化序列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主要认识是:1)历史文献中的气象记录主要有4类:天气、气象灾害、物候与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记载;定量重建气候序列的基本方法有:回归分析、物理模型、分等定级、频次统计、类比分析等,但各类记录的来源、格式、连续性、详略与定量化程度不一,导致利用各类记录定量重建气候变化序列的方法也各不相同。2)对根据多源记载或不同方法反演的代用记录进行集成,利用回归分析、方差匹配、记录影响趋势剔除等校准技术,加强多源数据的相互插补方法研究,可解决古代气象记录的漏、缺记问题,是重建连续气候变化序列的主要途径。
郑景云葛全胜郝志新刘浩龙满志敏侯甬坚方修琦
关键词:历史文献气象记录气候变化
夏季亚洲-太平洋热力差异年代-百年尺度变化与太阳活动被引量:10
2011年
利用重建的近千年亚洲-太平洋涛动指数和太阳辐照度时间序列,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夏季亚洲与其周边的海陆热力差异在年代-百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阳辐照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季风区热力差异存在着90a左右、10-13和3-7a的周期振荡;在百年尺度上,热力差异表现出3次明显突变,它们分别发生在1305-1315年、1420-1430年以及1625-1635年.海陆热力差异与太阳辐照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并且在250,120-160,60-70a以及15a变化周期上,二者的联系更显著.热力差异的3次突变分别对应着太阳辐照度的明显减弱或加强,并且滞后太阳辐照度突变时间12-22a,可能反映了太阳辐射对亚洲季风气候百年尺度突变的一种影响;在年代尺度上,热力差异突变与太阳辐照度关系不紧密,说明太阳活动可能不是影响亚洲-太平洋热力差异年代际突变的主要因子.与亚洲-太平洋热力差异比较,北半球年平均表面气温的年代际突变与太阳活动的关系更紧密,而气温百年尺度的突变与太阳活动关系较弱.
赵平周秀骥刘舸
关键词:亚洲-太平洋涛动太阳活动突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