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0LASW-A03)
- 作品数:9 被引量:75H指数:4
- 相关作者:马中元孔新红陈云辉许爱华肖安更多>>
- 相关机构:江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院江西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西省气象局创新基金江西省气象局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核电站评价区域龙卷风的统计与天气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利用1971~2005年龙卷风事件资料,针对彭泽核电站评价区域内龙卷风的时空分布、地域分布、天气系统等特征,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评价区域调查面积约23.58km2,涉及5省22个设区市163个县(市、区),出现龙卷风共151次,平均每年4.31次,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的3~8月之间,且多数发生在16:00~19:00时。龙卷风事件主要发生于长江沿岸和鄱阳湖周边的平原地区,丘陵岗地和山地很少出现。龙卷风的影响系统主要有冷锋、暖气团、静止锋、飑线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表明低层暖湿、中高层干冷是龙卷风形成的基本层结条件之一。
- 曾辉马中元聂秋生
- 关键词:龙卷风
- 宜春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利用MICAPS资料,对2007-06-24~27宜春地区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就高空环流形势、中低层水汽条件和温度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东退并南撤、中层低涡生成、中低层切变生成与维持的形式,这些动力条件易出现强降水天气。但宜春上游地区出现的高温形成的干暖气团较强,该温度脊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隔断了北方干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在本地的直接交汇,导致宜春未出现区域性暴雨,而出现局地强对流和强降水天气。同时因为干暖气团减弱了暖湿气流水汽的影响作用,又促使强对流天气出现强雷电特征。这些结果可对今后宜春地区强降水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 廖敏
- 关键词:强降水过程
- 利用遥感技术评价仙女湖景区生态环境被引量:2
- 2011年
- 利用1994年和2006年的Landsat TM遥感资料解译仙女湖景区开发前后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仙女湖风景区自开发以来比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景区林地中度和中高度覆盖度面积呈上升趋势;仙女湖风景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田和建筑用地面积上,即农田面积减少了7.52km2,占总面积的3.74%,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了6.2km2,占总面积的3.09%;根据2006年的卫星资料,仙女湖风景区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和轻度为主,占总面积的98.27%,中度侵蚀主要集中在坡度较大、植被覆盖较低的山区。
- 孔新红樊建勇马中元肖玉玲桂保玉
- 关键词:生态环境遥感解译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现状
- 两次大暴雨过程天气形势与物理量场对比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使用常规天气图、NCEP1×1°的再分析资料,针对2010年5月13日和5月21日江西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场、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雨天气过程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其共同点是高纬度冷空气以短波槽形式频繁南下,提供了暴雨发生的环境背景条件;低涡切变东移和辐合区的持续存在是提供动力抬升的有利条件;西南急流和中低层强大的水汽通量以及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2次暴雨的不同点是在暴雨发展过程中,低涡切变等影响系统的位置、螺旋度的强度以及其它物理量,决定着暴雨的降水强度;5月13日大暴雨过程中各项物理量指标均比5月21日大暴雨过程强而典型,但降水量却小于5月21日,表明锋前暖区中强对流性降水是产生大暴雨的重要条件。
- 肖云马中元傅文兵袁春马尚芹
- 关键词:水汽通量螺旋度短时强降水
- 江西三类致灾大风天气活动与回波特征分析被引量:50
- 2011年
-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灾情资料、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江西出现的灾害性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致灾大风天气主要有三种类型。(1)与飑线回波带和超级单体等雷达回波系统相伴随的雷雨大风天气,同时还伴随强雷电、强降水、冰雹和龙卷等灾害性天气;(2)与冷锋雷暴回波带和冷空气大风相伴随的混合大风天气,具有雷雨大风天气和冷空气大风天气活动的特征;(3)由雷暴下沉气流触发、中高空动能下传和气压梯度风共同作用产生的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没有降水、雷电等天气现象伴随。
- 马中元叶小峰张瑛许爱华马晓琳贺志明肖安陈云辉
- 关键词:雷雨大风雷达回波卫星云图
- 庐山夏季台风暴雨物理量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庐山夏季强降水的天气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和物理量计算,结果表明:台风是庐山后汛期暴雨或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天气系统;台风暴雨分为A型和B型两种降水类型;涡度、散度、螺旋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与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与台风暴雨关系密切,物理量特征阈值对确定台风暴雨预报有一定指导意义;24°N^30°N、116°E^120°E为物理量特征区域,各物理量在特征区域中超过阈值时,庐山极有可能有暴雨发生。
- 肖云黄绍文马中元
- 关键词:台风暴雨物理量场
- 江西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及云图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针对1989~2010年期间江西境内发生的144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时空统计分析,并利用常规天气图、云图等资料,对1998~2010年17次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分型及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江西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频次呈现增大的趋势,4月份最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12月和1月无强对流天气,每日08:00和15:00最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生成,11:00~14:00次之;而18:00~19:00、21:00~23:00最不利于生成强对流天气系统。②江西中部地区是强对流天气的易发地区,南部较少。③雷雨大风、强降水出现频率很高,且雷雨大风和强降水最容易混合在一起发生。④200hPa高空急流和南亚高压、500hPa副热带高压和低槽、700hPa和850hPa的低涡切变,以及西南急流、地面辐合线、气旋、静止锋等是造成江西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⑤总结出斜压带状云系(一般斜压云系和带状波动云系)和MCC两类强对流天气的云系特征。
- 余辉马中元谢勇卢秋芳陈鲍发
- 关键词:强对流云图特征
- 萍乡地区两次暴雨前夕预报诊断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利用常规天气图、WRF数值模式等资料,对萍乡地区2010年5月两次暴雨前夕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线和低涡、地面西南倒槽、副热带高压是这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地面西南倒槽的发展加强和副热带高压的北抬,为这两次暴雨的产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暴雨发生前夕,高空急流和中低层强盛西南气流是动力触发条件;暴雨落区上空低层高能舌加强延伸是热力触发条件;两次大暴雨过程产生的天气背景很相似,但影响系统的位置和强度有所差异;WRF降水落区预报和降水量级预报基本符合实况降水,但是降水预报量级偏小,与实况降水稍有出入,在天气预报业务中有较好辅助作用和参考价值。
- 邓学友叶小峰马中元彭义峰邬清元
-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高低空急流WRF模式
- 万安核电站年最大风速的统计与天气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使用1970~2009年吉安、永新、万安、遂川和泰和五站气象资料,对核电站区域年最大风速及产生最大风速的天气系统,采用统计学方法和个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0年代前,万安核电站区域年最大风速在15m/s左右,90年代后,降至12m/s左右;各站自有记录以来,年最大风速表现呈缓慢降低的趋势,且从90年代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40a的208次最大风速样本统计表明,区域内影响天气可分为强对流天气大风(48.1%)、冷空气大风(21.2%)、热带气旋及台前环流大风(16.8)和其他大风(13.9)4种类型。年最大风速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夏季,依次由强对流天气、冷空气、热带气旋及台前和其他天气系统影响所致。
- 孔新红马中元彭王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