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259)

作品数:13 被引量:88H指数:5
相关作者:尹彤杨洁张玉霄王红娟徐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抗凝
  • 5篇华法林
  • 4篇药物
  • 4篇基因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心病
  • 3篇血小板
  • 3篇药物基因
  • 3篇药物基因组学
  • 3篇氯吡格雷
  • 3篇老年
  • 3篇基因多态性
  • 3篇冠心病
  • 2篇血栓
  • 2篇血小板反应性
  • 2篇预后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抗凝治疗

机构

  • 12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1篇尹彤
  • 5篇杨洁
  • 4篇徐斌
  • 4篇张玉霄
  • 4篇王红娟
  • 3篇卢才义
  • 3篇许强
  • 2篇杨婷
  • 2篇李泱
  • 2篇刘瑜
  • 2篇刘军
  • 2篇陈韵岱
  • 2篇张蓝宁
  • 1篇席少枝
  • 1篇傅义程
  • 1篇高德伟
  • 1篇李晓琪
  • 1篇骆荩
  • 1篇彭利
  • 1篇李佳月

传媒

  • 6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药物流行病学...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Journa...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YP4F2 polymorphism as a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major h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on warfarin therapy被引量:3
2012年
Warfarin is a commonly used anticoagulant with a narrow therapeutic range and risk of h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After CYP2C9 and VKORC1, CYP4F2 was confirmed as the third principle genetic determinant of warfarin dose variability.
Hong-Juan WangCong MaJie YangQiang XuYan ZhangLei GaoBin XuYu-Xiao ZhangYang LiTong Yin
关键词:CYP4F2WARFARINCOMPLICATIONS
中国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的药物基因组学相关性及药物基因组学方程的比较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对华法林剂量的预测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其准确性仍受到种族和包括华法林剂量在内的多种临床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接受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患者中,验证遗传因素对华法林治疗剂量的影响,并分析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对华法林不同剂量范围的预测效果。方法在接受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目标INR为1.6~2.5)的中国患者队列(n=282)人群中,检测CYP2C93、VKORC1-1639A/G和CYP4F2*3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稳定治疗剂量的关系。根据华法林剂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1.5mg/d),中间剂量组(1.5~4.5mg/d)和高剂量组(≥4.5mg/d),分别评估8个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在各组患者中的预测效果。预测效果评估指标包括,剂量预测值位于实际值20%界限内的患者比例(20%内患者比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绝对误差的平均值(MAE)。结果华法林的稳定治疗剂量在各个基因的变异基因型携带者和野生基因型携带者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CYP2C9-3:P〈0.00l;VKORC1-1639A/G:P〈0.001;CYP4F2*3:P=0.025)。来自白种人群和混合人群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在华法林高剂量组中预测效果最好,而来自亚洲人群的方程在中间剂量组中的预测效果更好。所有方程对低剂量患者的剂量预测效果均不佳。结论CYP2C93、VKORC1-1639A/G和CYP4F2*3基因多态性均与中国人群华法林稳定治疗剂量相关。已有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尚不能有效的预测华法林各个剂量组患者的稳定治疗剂量。
王红娟刘瑜杨洁徐斌李泱尹彤
关键词:华法林基因多态性
定期随访对出院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定期随访对出院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中心住院期间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未达到稳定剂量、出院3个月内仍需持续服用该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随访组和对照组。随访调查采用电话访问,对随访组患者每周访问1次,对照组患者仅在出院后3个月时访问1次。主要了解患者华法林剂量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合并用药、饮食情况以及出血或血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另外,根据随访结果敦促患者定期测定INR和调节华法林剂量。结果:总共2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并分为2组,每组100例患者。随访组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7.0±16.2)岁;对照组男47例,女53例,平均年龄(59.6±13.4)岁。出院后3个月内,随访组坚持服用华法林并达到稳定剂量者比例高于对照组(75%比53%,P=0.00);随访组失访和非医源性停药者比例低于对照组(11%比22%,6%比15%,均P=0.04);随访组未监测INR者比例与对照组相近(8%比10%,P=0.62)。随访组患者出院至达稳定剂量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38.7±19.0)d比(54.5±45.6)d,P=0.03];随访组INR>3但<4和INR≥4者比例[分别为14.7%(11/75)和10.7%(8/75)]均少于对照组[分别为30.2%(16/53)和24.6%(1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4);随访组发生出血事件者比例低于对照组[4.0%(3/75)比11.3%(6/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性事件。结论:定期随访可提高出院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和疗效,并可能有助于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杨婷徐斌杨洁王红娟张玉霄尹彤
关键词:华法林抗凝治疗随访电话访问
血栓弹力图检测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的诊断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了解血栓弹力图检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连续选取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住院患者313例,按照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合并稳定性心绞痛分为观察组(178例)和对照组(13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以获得花生四烯酸(AA)诱导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析两组不同途径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然后分析血小板抑制率低于50%的患者罹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对风险。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相差不大(D0.05),而观察组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44.1±26.1)%,显著低于对照组(66.9±29.2%,P〈0.01)。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低于50%的患者发生ACS的几率明显增加(75%vs.46%,RR:1.60,P〈0.01)。结论血栓弹力图检测中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偏低可能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具有鉴别诊断和风险分层的临床价值。
许强
关键词:糖尿病冠心病老年血栓弹力图急性冠脉综合征
CYP2C19功能缺失性等位基因与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和疗效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编码CYP2C19酶的基因(CYP2C19)功能缺失性(LOF)等位基因与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和临床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关联性。方法连续募集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年龄≥6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前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治疗,手术当日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SNaPshot法进行CYP2C19 LOF等位基因型(CYP2C19*2和CYP2C19*3)检测,并记录在院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PCI术后1年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随访1年内主要心血管缺血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43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YP2C19*2携带者与氯吡格雷负荷剂量治疗后的抗血小板反应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但在CYP2C19*3携带者中未见上述相关性(P=0.884)。CYP2C19*2和至少一个CYP2C19 LOF携带者1年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较非携带者均明显增加(P<0.05)。与非携带者相比,CYP2C19*2携带者因心绞痛再入院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校正比值比(OR):1.67,95%可信区间(CI):1.05~2.65,P=0.010]。至少一个CYP2C19 LOF携带者的联合心血管事件(校正OR:1.22,95%CI:1.03~1.98,P=0.049)和因心绞痛再入院(校正OR:1.67,95%CI:1.04~2.68,P=0.032)的发生率较非携带者明显增加。结论 CYP2C19 LOF等位基因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密切相关,并可明显削弱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导致PCI术后1年内的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彭利张蓝宁陈曦王绪云李晓琪傅义程杨洁张玉霄陈韵岱卢才义尹彤
关键词:氯吡格雷CYP2C19血小板反应性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学及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发缺血事件的经典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尽管如此,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反应性和疗效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除临床环境因素外,遗传变异是导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个体间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多项大规模临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参与氯吡格雷代谢的关键酶—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与氯吡格雷治疗期间高血小板反应性及心血管一级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其他基因变异型也被证实可能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药物基因组学基因型检测指导氯吡格雷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能部分克服氯吡格雷治疗期间的高血小板反应性,但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争议,尚需深入研究以提供更有力的证据。除此之外,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型检测联合血小板功能监测共同指导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的效果。
张蓝宁卢才义尹彤
关键词:氯吡格雷遗传药理学血小板反应性个体化医学
微小核糖核酸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异质性的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8年
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但存在药物反应异质性所致的严重缺血/出血风险。寻找能够预测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个体差异的生物标志物,对于个体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研究发现,血小板蕴含丰富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其中具有调控血小板P2Y12受体编码基因(P2RY12)表达的microRNA与P2Y12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反应性的相关性备受关注。本文将针对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相关的血小板microRNA的生物学特征、相关性研究和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刘军尹彤
关键词:微小核糖核酸抗血小板药物
大数据分析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此同时对于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以及预后和治疗费用等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增加。由于用个体差异无法充分解释患者治疗和预后的不同,且医疗费用高也不一定带来更好的治疗或预后,
刘军尹彤陈韵岱
关键词:疾病防治策略心血管疾病预后
氯吡格雷抵抗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被引量:41
2013年
目的观察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合并2型糖尿病(T2DM,简称DM)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情况及相应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于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合并DM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32例,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大于50%者为对照组(n=142),抑制率低于50%者为观察组(n=90)。观察两组冠脉介入术前临床危险因素、糖代谢、脂代谢及炎症指标水平的差异,评价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发生率、用药情况、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偏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清蛋白(GSP)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增高(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院内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比例明显升高(P〈0.01),死亡发生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DM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术后心肌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FPG、GSP、hs—CRP水平增高与HDL-C水平降低可能是老年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
许强张玉霄卢才义尹彤
关键词:糖尿病冠心病老年氯吡格雷抵抗经皮冠脉介入
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实验室独立危险因素的新发现
2012年
发现与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连续收集的48例既往无血栓病史的、首发的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住院患者(以及48例未发生静脉血栓性疾病的住院患者做为对照组)进行实验室相关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ABO血型的检测,并对这些实验室相关指标与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白细胞计数在血栓组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而血小板计数和ABO血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白细胞计数与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白细胞计数均为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纤维蛋白原含量2.17(95%CI:1.306~3.608,p值=0.002 8)和白细胞计数1.36(95%CI:1.074~1.719,p值=0.010 6)。结论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白细胞计数是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与其他临床相关因素结合,可能有助于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警和早期诊断。
席少枝徐立宁尹彤高德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