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5053)

作品数:9 被引量:80H指数:6
相关作者:陈鲜艳郭占峰张强高学杰宋连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气候
  • 3篇山区航道
  • 3篇航道
  • 3篇长江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库区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三峡工程
  • 1篇三峡库区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神经网络法
  • 1篇能见度
  • 1篇剖面
  • 1篇气候特征
  • 1篇气候特征分析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干旱
  • 1篇网络

机构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湖北省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湖北省气象信...
  • 1篇武汉区域气候...

作者

  • 4篇陈鲜艳
  • 1篇孙善磊
  • 1篇柳艳菊
  • 1篇周兵
  • 1篇宋连春
  • 1篇陈海山
  • 1篇巢清尘
  • 1篇钟海玲
  • 1篇吴秋洁
  • 1篇祁海霞
  • 1篇丁一汇
  • 1篇白永清
  • 1篇高学杰
  • 1篇宋亚芳
  • 1篇张强
  • 1篇陈城
  • 1篇汤阳
  • 1篇梅梅
  • 1篇郭占峰
  • 1篇高蕾

传媒

  • 5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Journa...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5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长江山区航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利用长江航道局布设在长江航道沿线重庆段39个人工雾情信号台近3a的雾情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重庆段航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基于以上雾情及整个长江山区航道(宜宾到宜昌)逐里程的经度、纬度、水道宽度、河面弯曲度、河道变化剧烈度、河道支流岔道等6类地理信息因子,采用神经网络方法模拟了长江山区航道雾情综合指数的地域精细化分布。统计结果显示:长江山区航道雾总体上呈现冬多夏少的季节特点,但也有冬少夏多或四季比较平均的情况存在;大多数雾情形成于0~8时,结束于8~12时,其中大雾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重庆段航道雾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涪陵的蔺市到丰都段、万州的黄花城分布最多,年均大雾30~50次,最少的安坪至夔峡段年均不到5次。模拟结果表明,利用地理信息因子及神经网络法基本可以模拟出重庆段航道雾情分布状况,此方法推广应用,可获取整个长江山区航道雾情的精细化分布,输出结果与航道雾情资料分析及实地考察调研结果在分布趋势上比较接近,但由于试验存在局部误差收敛及因子选择局限性问题,因此模拟结果还不能完全代表航道雾情的实际分布状况,模拟试验还需更多资料及影响因子加入。
代娟陈正洪田树青武泉孙朋杰白永清
关键词:神经网络法
长江山区航道剖面能见度分析及局地影响因素初探被引量:10
2015年
为了分析三峡航道不同区域能见度基本特征,比较不同垂直剖面、沿江距离对局地能见度的影响,基于中国气象局沿江、剖面布设的12个能见度监测点近3a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三峡航道涪陵、万州、宜昌3组区域12个监测点的能见度时空分布特征,并对能见度的局地差异做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涪陵区雾情对航运安全影响最大,万州和宜昌区其次。涪陵区和万州区雾日的月际变化趋势一致,5、6月和11、12月为大雾高发时期。不同剖面能见度的日变化分析表明早晨至上午时间为大雾高发时段,午后至傍晚前为大雾低发时段。通过能见度与局地因子的关系模型验证,三峡航道能见度局地差异大部分源于监测点的海拔高度及可能的水体影响等,同组区域内,高海拔点、临近水域点平均能见度明显偏低,雾情频次也相对较高。
白永清陈正洪陈鲜艳代娟祁海霞
关键词:能见度垂直剖面
长江山区航道雾情等级插值方法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根据长江山区航道相邻的5个观测站雾情等级及临近地区的气象要素,采用判别分析法,分季节、不同情景建立中间站雾情等级与其余4站雾情等级的判别方程,实现航道上任意地点雾情等级插值。结果表明:当周边2个站及以上观测到雾情时,目标站大多数实际雾的等级能准确推算出;当周边3个站及以上站没有观测到雾情时,目标站雾情插值基本依赖气象要素判断;春季和冬季雾情等级与气象要素高度相关,判别符合率高,而夏季和秋季空报有雾的概率较大。判别分析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雾情等级空间插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林陈正洪汤阳孙朋杰
关键词:长江山区航道插值
长江三峡库区和上游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影响被引量:28
2013年
利用1961~2010年逐日气温、降水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三峡库区和长江流域等地区气象要素的气候长期变化趋势,并利用监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试验初步分析了水库蓄水后对三峡库区附近局地的天气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50a来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降水量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21世纪以来库区降水转为少雨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水库蓄水后对库区附近气温产生调节作用,夏季降温和冬季增温效应明显;蓄水后库区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总体上,三峡水库对附近气候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20km。
陈鲜艳宋连春郭占峰高学杰张强
关键词:三峡库区气候变化
1960—2009年武汉城区与郊区气候季节的变化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1960—2009年武汉市城区与郊区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相同气候季节划分方法,系统分析武汉市城区与郊区气候季节起始时间、季节长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980—2009年武汉市城区入春、入夏时间比郊区分别提前10 d和5 d,入秋和入冬时间城区比郊区推迟;夏季长度城区比郊区长12 d,冬季、春季长度城区比郊区短6 d和5 d。1960—2009年武汉市四季平均起始时间城区与郊区差别较小,但四季最早及最晚出现时间年际差别较大;入春、入夏时间城区与郊区均提前,入秋和入冬时间均推后,但城区四季变化较显著,郊区仅入秋变化显著;城区夏季长度呈极显著延长,冬季长度呈较显著缩短,城区春季、秋季及郊区四季长度变化均不显著。2000—2009年武汉市城区与郊区季节起始时间和季节长度的变化较大,这是因为近10 a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支点,城区发展迅速。
陈城谷德高卢洋
基于MODIS卫星资料研究三峡工程对库区地表温度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2001—2012年MODIS地表温度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体对冬、夏两季白天和夜间地表温度的影响。由于下垫面水陆和地势的影响,白天地表温度高值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夜间则主要出现在长江江面;温度日较差在长江和海拔较高地区较小,且夏季水体日较差小于冬季。分别用水体和I^X缓冲区地表温度减去XI缓冲区去除气候背景场影响,发现冬季白天地表温度趋势在水体及I^VI缓冲区由下降转为上升,夜间地表温度在相同距离内显著升高。利用蓄水后(2003—2012年)地表温度和日较差分别减去蓄水前(2001—2002年)剔除地形影响,发现:冬季,三峡工程水库蓄水对局地地表温度具有增温效果,且强度和范围夜间大于白天;夏季,对地表温度有降温作用,白天大于夜间;同时,冬、夏季的温度日较差减小;且水体对局地地表温度和日较差的影响随距水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其影响范围基本维持在0~8 km范围内。
高蕾陈海山孙善磊
关键词:地表温度三峡工程库区
2011年长江中下游春旱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利用我国高分辨率逐日降水资料,从降水量、无降水日数、连续无降水日数、气象干旱指数(CI)等指标对2011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气象干旱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为近60a同期最少,无降水日数、气象干旱影响范围均为近60a同期最大,重度以上气象干旱日数为近几十年来同期罕见。此次严重气象干旱具有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干旱范围广、影响程度重等特点,为近60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发生的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对水资源、水产养殖业、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重大影响。还从大气环流、水汽输送角度对气象干旱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2011年冬春季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向南扩张明显,南方热带对流系统不活跃,向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弱,是造成此次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
陈鲜艳周兵钟海玲柳艳菊
关键词:春季气象干旱
Decadal Anomalies of Winter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rn China in Association with El Nio and La Nia被引量:4
2014年
Using multiple datase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nter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rn Chin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warm and cold phases of E1 Nifio-Southern Oscillation during 1948 2011. The study proves that E1 Nifio is an important external forcing factor resulting in above-normal winter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The study also reveals that the impact ofLa Nifia on the winter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has a decadal variability. During the winter of La Nifia before 1980,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s stronger than normal with a deeper trough over East A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eakens with its high ridge retreating more eastward. Therefore, anomalous northerly winds dominate over southern China, leading to a cold and dry winter. During La Nifia winter after 1980, however, the East Asian trough is weaker than normal, unfavorable for the southward invasion of the winter monsoon. The India-Burma trough is intensified, and the anomalous low-level cyclone excited by La Nifia is located to the west of the Philippines. Therefore, anomalous easterly winds prevail over southern China, which increases moisture flux from the tropical oceans to southern China. Meanwhile, La Nifia after 1980 may lead to an enhanced and more northward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over East Asia in winter. Since southern China is rightly locat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jet entrance region, anomalous ascending motion dominates there through the secondary vertical circulation, favoring more winter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Therefore, a cold and wet winter, sometimes with snowy and icy weathers, would occur in southern China during La Nifia winter after 1980. Further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change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during the La Nifia mature phase, as well as the 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ould b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La Nifia impact o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
袁媛李崇银杨崧
气候变化对我国若干重大工程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升温、降水强度增加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会通过影响重大工程的设施本身、重要辅助设备以及重大工程所依托的环境,从而进一步影响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并对重大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一定影响,气候变化还对重大工程的技术标准和工程措施产生影响。本文以青藏铁路(公路)工程、高速铁路工程、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为典型工程阐述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青藏铁路(公路)沿线的冻土环境的热平衡极易打破,多年冻土环境一经破坏,难以恢复,气候变化已经使多年冻土环境发生变化,并且未来的多年冻土退化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将变得更加严重。未来中国地区的地表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台风等都将发生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的气候变化向着不利于高铁工程的趋势发展,将给高铁基础设施的服役寿命以及高铁运输秩序等方面带来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变化、降水变化,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水工程和水安全在水量分配和调度、水资源利用和水文风险管理等产生影响。
陈鲜艳梅梅丁一汇巢清尘宋亚芳吴秋洁曹润东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