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ZW017)
- 作品数:16 被引量:14H指数:2
- 相关作者:赵黎波李新艳崔宗超彭松姜良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有意疏离 无意契合——从文学史角度看王安忆1990年以来的创作转型被引量:1
- 2012年
- 一直以来,王安忆都是作家和批评者关注的焦点,而她作品的转型也是研究的重点。其1990年代以来丰富多变的创作转型,使得很多人认为她刻意疏离了文学史表面形态,但从内在思想文化特质方面来看,其历次转型又无意间契合了文学史的深层涵义。
- 李新艳
- 关键词:文学史
- “重返八十年代”与“十七年文学”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及其研究的清理和反思显然成为了当代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显然,这个问题已非始于当下,1990年代以来左翼文学研究的升温、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的论争、“纯文学”概念反思和“底层写作”的兴起等思想文化事件中,一条反思1980年代的知识脉络已经清晰可见。2005年“重返八十年代”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实践,更是将这一反思活动全方位整体展开,并上升到方法论高度和文学史反思的层面上来。
- 赵黎波
- 关键词:当代文学研究文化事件底层写作
- 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的启蒙特征辨析——以1980年代的“主题批评”为例被引量:1
- 2010年
- 启蒙话语是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的主流话语,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题批评"中体现得分外鲜明。从这些"主题批评"中,可以看到以"现代化追求"为核心的启蒙思潮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影响和制约,而文学批评又通过自己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规约了新时期文学的启蒙特质,并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潜在的导向性作用。
- 赵黎波
- 关键词:启蒙话语
- “启蒙终结论”再解读——“后新时期”、“新世纪文学”批评中的启蒙话语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新世纪文学"是当前批评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中"新新中国论"和"新现代性"是颇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建构。"新新中国论"借助的是西方后现代理论资源,"新现代性"注重的是"现代性"理论的本土特征,但"终结启蒙"却是它们共享的话语前提。消解启蒙的文化语境的同时,肯定这个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时代的合理性因素是其最终目的。
- 赵黎波
- 守成立场下的“启蒙反思”——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价值转向被引量:3
- 2015年
- 20世纪90年代,思想文化界发生了新的转型,80年代轰轰烈烈的“新启蒙”思潮受挫后中断进程,与此相应的则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文化保守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更是一种价值立场。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对激进变革、回归民族传统,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使之成为现代生活的思想与精神资源。这种以“国学热”和“儒学复兴”为表征的文化保守思潮,从反思80年代的“文化热”到反省“五四”以来乃至近代以来的激进主义思潮,它开始了对20世纪知识分子文化立场和学术态度的全面反省。
- 赵黎波
- 关键词:启蒙反思文学批评文化保守主义
- 在技术辅助下的艺术创作--网络文学的文学原初性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新生的网络文学因其对互联网技术特有优势的借助,冲击着传统文学的存在机制。网络文学在文学创作方式、题材样式、表达手段以及语言范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征,试图实现对文学原初意义的趋归和对传统文学的超越。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不足与缺憾。在当前艺术和技术、作品与商品界限日益模糊的背景下,网络文学在突破原有边界,向综合、交叉的新型文学推进,建构当代性更加明显的文学发展中,有着独特的意义。
- 崔宗超
-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
- “审美的”、“个人的”:新的美学原则的确立及其影响——“重写文学史”思潮文学观念再探讨被引量:1
- 2014年
- 从新时期之初的"拨乱反正"到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生成,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到"重写文学史"命题的浮现,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新认识和评价。19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中心话语就是"重写文学史",从这个意义上,1988年上海学者发起的"重写文学史"学术活动,可以说是1980年代持续不断的"重写文学史"活动的高潮,也是"文革"后文学"去政治化"观念发展的最终结果。
- 赵黎波
-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史去政治化现代文学研究美学原则主体性原则
- 文学:在文化生产系统中变构——文化生产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2012年
- "文化生产"理论的运用,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突破文本中心的思路,而将视野扩充到社会文化的生产系统,在整体的社会生产过程中,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实践方式和文化规则。海外学者以先发近取的姿态,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三个关键阶段楔入,发掘文化生产模式变化与文学发展的深层对应,即晚清现代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催生作用;20-30年代扩张的文化生产对现代中国"文学场"的有力构塑;解放区特殊文化生产体制对文艺内在逻辑和运作方式的深刻改造。
- 彭松
- 关键词:文化生产文学场
- 从“断裂说”到“抹平论”——19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一种思路解读
- 2010年
- 1990年代以来,批评界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及批评开始了全面的反思,对深受80年代启蒙话语影响的文学史叙事进行反思和解构即是一种影响颇大的思路。但这种批评在解构了80年代文学史叙事"断裂说"的同时,自己却走向了文学史叙事的"抹平论",这同样值得我们反思。
- 赵黎波
- 关键词:文学史叙事启蒙话语
- “启蒙主体”的解构——关于“底层与底层表述”的相关论争
- 2014年
- "底层文学"作为新世纪以来最为引人关注的文学现象,已经成为学界谈论"新世纪文学"时无法忽略的重要景观,甚至被一些批评家作为"新世纪文学"的重要实绩。事实上,文学对底层的关注和书写并非当下作家的首创,从20世纪到现在,底层始终并没有脱离文学的视野。正如南帆所说:"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开始重新升温,这并非标新立异的时尚,而是重返文学传统。"
- 赵黎波
-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解构文学现象底层文学文学表述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