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72003)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 相关作者:方旭东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论“自然”作为伦理原则的依据
- 2014年
- 研读《庄子》当中有关"天人之辩"的著名段落,可以看到,《庄子》作者与注者郭象对待动物的立场迥然不同,而其理论根据却都是自然原则。在西方思想史上,郭象的观点(人类对动物的使用,是其天性使然)不乏同调。这种观点在当代被批评为物种歧视。物种主义是自然叙事的一个逻辑引申。在如何对待动物的问题上,重要的不是自然如何,而是义务如何。"自然"作为伦理原则的依据并不合适。
- 方旭东
- 关键词:伦理原则庄子郭象
- 被动行为者的责任问题——对《公羊传》“祭仲逐君”论的哲学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与《左传》和《谷梁传》不同,《公羊传》对祭仲参与逐君的行为给予肯定。这种肯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郑昭公日后复位这一事实作出的。预期后果能否为一个道德行为提供免责辩护?考察伦理学几大主要流派(道义论、后果论、美德伦理学)有关后果与责任的论述可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预期后果是否可以提供有效的免责辩护,而在于辨别谁是真正的施动者,只有施动者才谈得上追究责任问题。《公羊传》从后果角度试图为祭仲逐君的行为提供辩护,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但其中揭示的被动行为者责任问题却发人深思。
- 方旭东
- 道德实践中的认知、意愿与性格——论程朱对“知而不行”的解释被引量:5
- 2011年
- “知而不行”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一个人知道吸烟不好,却依然吸烟;知道应该帮助他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学问,对道德领域的“知而不行”现象,给予了更多关注。从二程到朱熹到王阳明,都对这个问题做过正面回应,其中蕴含了值得注意的哲学观点。在西方哲学中,“知而不行”问题与意志软弱(akrasia,weaknessofwill)问题联系在一起,从古代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奥古斯丁、阿奎那,再到近代的休谟、康德乃至当代的戴维森,很多哲学家都留下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①晚近一些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者尝试结合西方哲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哲学中的意志软弱问题做比较研究。②本文将聚焦于朱熹及其理论先导程颐的有关论述,运用道德哲学话语分析他们对“知而不行”问题的解释,并探讨其对当代关于道德行动的研究有怎样的启示。
- 方旭东
- 关键词:道德实践性格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宋明理学
- 求真与从亲——关于“孝”的一个比较文化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儿女对父母尽反哺之责,亦即尽孝,是很多文化共同的道德要求,并不只是儒家文化才有。但如何尽孝,不同的文化则呈现出各异的价值趣向。比如,如果说真话会让父母不高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真正的孝子是否应该放弃说真话?还有,类似的例子,父母有错,儿女是否应当指出甚至批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文化,其回答往往并不相同。
- 方旭东
- 关键词:文化研究求真道德要求儒家文化多文化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