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ZD120)

作品数:24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建会符征符彬于小晶夏永红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自然科学总论
  • 9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哲学
  • 2篇心灵
  • 2篇心智
  • 2篇意向性
  • 2篇因果
  • 2篇语义
  • 2篇哲学争论
  • 2篇随附性
  • 2篇图灵
  • 2篇图灵机
  • 2篇主义
  • 2篇计算主义
  • 2篇
  • 1篇笛卡尔
  • 1篇第三人称
  • 1篇奠基
  • 1篇动机
  • 1篇动机理论
  • 1篇对等
  • 1篇对等原则

机构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河南大学
  • 3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石家庄铁道大...

作者

  • 8篇李建会
  • 5篇符征
  • 3篇符彬
  • 2篇于小晶
  • 2篇刘好
  • 2篇王佳
  • 2篇吴杨义
  • 2篇夏永红
  • 2篇刘晓青
  • 2篇刘晓青
  • 1篇赵小军
  • 1篇刘宏

传媒

  • 8篇自然辩证法研...
  • 4篇科学技术哲学...
  • 2篇哲学动态
  • 1篇哲学研究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心智与计算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符号奠基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被引量:6
2017年
塞尔对强人工智能的批判实际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外部观察者的解释,形式符号系统的句法属性或物理属性是否能够充分决定语义内容?虽然塞尔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但这个问题却启发了人工智能的研究者去研究物理系统内的符号如何能够自动地获得意义的问题。哈纳德把这个问题概括为"符号奠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大致有内在奠基、因果奠基、指号学奠基和基于行动的语义学等几种主要方案,但它们的解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何将不同进路的人工智能架构糅合起来,既免于各种进路的缺点而又能发挥其优势,以更好地解决符号奠基问题,是人工智能哲学中的值得研究的方向。
夏永红李建会
关键词:人工智能语义学
查尔莫斯的认知二维语义学及其引发的争论
2017年
面对CP论题的合理性问题,查尔莫斯给出了修正的可想象性论证,在认知二维语义学的框架下重新解释了可想象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解释力。但作为一种尝试性解决方案,不可避免地遭到索姆斯和福布斯的批判,二人围绕描述主义、可能性、"嵌套"等相关问题与查尔莫斯展开了长期的争论,指出了一系列值得分析的问题。
刘晓青
关键词:福布斯
计算主义世界观:若干批评和回应被引量:7
2014年
当代一些科学前沿的理论进展,比如细胞自动机理论、数字物理学、量子信息论、万物算法理论、量子计算机理论等等,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崭新的哲学理论:计算主义世界观。与把宇宙看作动力机器的机械的自然观不同,计算主义把宇宙看作巨大的计算系统。计算主义世界观既得到现代许多科学前沿思想的支持,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本文拟对这些学者批评的根据及其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李建会
关键词:计算主义世界观量子计算机动机理论哲学理论
延展心灵的三次浪潮被引量:1
2016年
延展心灵论题在近二十年的争论中,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延展心灵的第一次浪潮基于功能对等性原则,第二次浪潮基于互补性原则或整合主义,第三次浪潮则基于非个人主义和动态系统视野。在围绕第一波延展心灵的争论中,认知主义者提出了三种主要的论证:差异性论证、耦合-构成谬误、认知标志异议。第二波延展认知的诞生让差异性论证失去了意义,而第三波延展认知则强有力地回应了耦合-构成谬误。然而,第三波延展认知在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时候,淡化了对物质环境的关注,而这本属于延展心灵的原初关切。此外,由于争论双方缺乏对认知概念的一致性见解,对于何为认知标志这一问题,其相互争论往往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况,延展心灵并不能很好地回应认知标志异议。延展心灵如果要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澄清物质文化在认知系统中的能动作用,其次需要界定一种新的认知概念。
李建会夏永红
关键词:对等原则
意识的本质及其还原解释策略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几乎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物理术语进行还原解释,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希望意识也不例外。但是,通过例示意识的几种还原策略(包括认知模型、神经生物学解释、新物理学和进化解释),不难发现任何物理主义解释都不能说明意识经验出现的原因,即意识并不逻辑随附于物理之上,物理事实与意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是无理性的。因此,对意识的解释而言,我们必须跳出还原论的窠臼,着眼于意识的非还原解释,查尔莫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刘晓青
语义引擎的形成及其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认知计算主义的语义基础是:只要给予正确的形式系统和解释,一台机器能够一致的处理意义。最初由莱布尼兹提出这种理论假设,现代逻辑证明了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许多人工智能研究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工作的。福多正是基于此提出了"思想语言假说",为驱散意向的神秘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不过,这一思想的生物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澄清。
符征
心理语义的同一性——解决人格同一性问题的第三条路径被引量:1
2015年
人格同一性问题主要是追问一个人在时间中持存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回答,即心理连续性标准和生命连续性标准。前者认为,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之所以是同一个人,是因为两者具有心理上的连续性。这种观点在直觉上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它具有把人理解为抽象物的嫌疑。动物主义提出人作为动物有机体是一种具体的实在,使得一个人在时间中保持同一的是其生命。但这里的困难在于,不存在一条绝对的标准让人们去判断两个动物有机体是否具有生命的连续性。解决人格同一性问题的第三种方法是把人格同一性关系理解为心理语义的同一性。这种理解方式既可以同时保留心理连续性标准和动物主义的合理性,又可以消解两者所面对的理论困难。
吴杨义
关键词:人格同一性
作为一种显现活动的意向性——罗兰兹的意向性理论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意向性一般被认为是心灵对外部事物所具有的指向性。意向性问题自19世纪以来,便引起了学界广泛深入的研究,至今仍是心灵哲学探索的重要领域。马克·罗兰兹为了论证自己的融合心灵论,提出了作为显现活动的意向性概念。他认为,意向性呈现模式有经验性和超越性两个方面,其中超越性的呈现模式是使得经验性模式得以可能的方法和手段,是意向性的核心,而这种超越性的本质是一种显现或者揭示活动,所以意向性也是一种显现、揭示活动。罗兰兹对意向性的解读为其融合心灵论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这一意向性论证还存在着自身的理论难题。
刘好刘宏
关键词:意向性所有权
论金在权的条件还原主义及其理论困境——基于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讨论
2014年
金在权首先提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该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金在权论证认为,条件还原主义可以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还原物理主义形式。然而,作为具备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的条件还原主义而言,它能否……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值得讨论,因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本身蕴含着强物理主义立场。
王佳
感觉质:一种表象分析
2016年
丹尼特采用基于第三人称的异现象学方法论,把感觉质由内在的、定性的特征解构为外在的关系属性,并进一步澄清人们日常关于感觉质的所指只是与经验共生的经验感受器。这与许多传统的看法矛盾,从而引发了感觉质的表象与实在之争。
符彬
关键词:表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