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2132)

作品数:12 被引量:36H指数:3
相关作者:张云刘明白小飞陈玉环刘红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病毒
  • 7篇细小病毒
  • 6篇鹅细小病毒
  • 3篇基因
  • 3篇番鸭
  • 2篇单克隆
  • 2篇单克隆抗体
  • 2篇致弱
  • 2篇细胞
  • 2篇进化分析
  • 2篇抗体
  • 2篇克隆
  • 2篇番鸭细小病毒
  • 2篇VP基因
  • 2篇YG
  • 2篇病毒株
  • 1篇蛋白基因
  • 1篇毒株
  • 1篇多杀性
  • 1篇多杀性巴氏杆...

机构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民族职...

作者

  • 11篇张云
  • 5篇白小飞
  • 5篇刘明
  • 4篇刘红玉
  • 4篇陈玉环
  • 3篇殷秀辰
  • 3篇李晨曦
  • 2篇侯振中
  • 2篇邱娜
  • 2篇吴晓颖
  • 2篇张青山
  • 2篇赵健
  • 1篇刘思国
  • 1篇赵洪海
  • 1篇李刚

传媒

  • 5篇黑龙江畜牧兽...
  • 3篇中国兽医科学
  • 2篇畜牧兽医学报
  • 2篇中国预防兽医...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制备抗鸭坦布苏病毒(DTMUV)囊膜(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将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进行原核表达,目的蛋白被纯化后免疫6周龄雌性BALB/c小鼠,按常规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间接ELISA方法筛选及3次连续克隆化共获得6株能稳定分泌抗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它们分别被命名为1F3、1G2、1B11、2A5、3B6和4F9。Dot-ELISA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这6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原核表达的E蛋白特异性结合。经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验证,这6株单克隆抗体均能识别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细胞,且荧光主要位于细胞质中。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制备了6株抗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今后鸭坦布苏病毒快速的病原学诊断以及E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白小飞刘红玉陈玉环殷秀辰刘明张云
关键词:E蛋白原核表达单克隆抗体免疫印迹斑点杂交间接免疫荧光
细胞传代致弱的鹅细小病毒YG毒株致病性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旨在观察细胞传代致弱的鹅细小病毒YG毒株对易感雏鹅的致病性变化。将鹅细小病毒(GPV)YG株在鹅胚成纤维细胞(GEF)和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上进行交替传代培养,病毒在细胞上传至第12代时,开始出现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发现,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感染细胞数量呈现先增加随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感染后96h阳性细胞数量最多;病毒的滴度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病毒传至第50代时,细胞适应毒株毒价为106.5 TCID50·mL-1;雏鹅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第50代病毒毒力明显减弱。细胞传代致弱的GPV YG株所感染雏鹅死亡和发病率降低,且死亡雏鹅无鹅细小病毒病的特征性病变及临床表现。
邵周伍林李晨曦刘明张青山张云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
鹅细小病毒细胞适应毒株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研究鹅细小病毒(GPV)YN分离株在鹅胚成纤维细胞(GEF细胞)中的适应及变异情况,试验将YN毒株接种至GEF细胞中并连续传代至F19代,利用分段PCR法扩增F19代细胞适应毒和亲本病毒F0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对测得序列进行剪辑、拼接,将F19代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亲本病毒序列进行比对,并推导氨基酸差异位点,分析遗传变异性。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已适应GEF细胞,并在72小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其F19代病毒效价为1×106TCID50/0.1mL。F19代病毒与亲本病毒F0代存在133个核苷酸差异,其中13个位于NS基因,36个位于VP基因,84个位于非编码区;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亲本病毒氨基酸序列比对差异不显著,存在22个差异位点,其中4个位于NS蛋白,18个位于VP蛋白。
邱娜邵周伍林白小飞张云侯振中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
一株鹅源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对某种鹅场病死鹅进行剖解,肝涂片镜检后观察到革兰氏染色阴性短小杆菌,瑞氏-吉姆萨染色见两极浓染。用巴氏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上,测序结果通过BLAST比对与多杀性禽巴氏杆菌的相似性为99.0%,确定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用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纸片法对该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四环素和万古霉素不敏感;对克林霉素、链霉素中度敏感;对内酰胺类(青霉素、氨苄西林)、大环内脂类(红霉素、克拉霉素)、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抗生素等高度敏感。用小白鼠和鹅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分为0.1mL/只、0.3mL/只和0.5mL/只剂量组,分别皮下接种TSB培养的病原菌,并分别在接种后6h和48h内出现死亡,死亡动物的剖检病变与巴氏杆菌感染的鹅相同,并在病变器官内分离出该病原菌。
刘红玉邵周伍林李刚殷秀辰陈玉环吴晓颖刘思国张云
关键词:多杀性巴氏杆菌PCR检测耐药性分析
鹅细小病毒弱毒株的培育及其致弱前后全基因组中核酸变异的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为制备鹅细小病毒(GPV)弱毒株并研究其传代致弱前后的基因变化情况,本研究将GPV YG株在鹅胚成纤维细胞(GEF)和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中交替传代培养至72代次,并且对F0、F24、F48和F72代次病毒进行PCR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序列比对结果显示,F72代与F0代相比,5'和3'非编码区存在163个核苷酸差异,多数集中于反向终端重复序列(ITR)中,5'和3'两端均有6段碱基插入;编码区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F0代次病毒相比,F72代次病毒共有23个氨基酸位点突变,18个位于VP蛋白,5个位于非结构蛋白。病毒致病性试验表明,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毒力呈减弱趋势,并且F72代次病毒进一步致弱。本研究对GPV致弱后基因变化情况的分析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为GPV毒力致弱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青山李晨曦刘明邵周伍林张云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全基因组
鹅细小病毒鹅胚成纤维细胞适应病毒株的培育及序列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为培育高滴度的鹅细小病毒(GPV)细胞适应病毒株,本研究将原代鹅胚成纤维细胞(GEF)进行连续传代培养,并传至31代次,传代的GEF具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培养48 h后形成单层细胞。选取不同代次的GEF接种GPV YN分离株,并在GEF中连续传代至F20代,病毒滴度由102.5TCID50/0.1 m L达到106.16TCID50/0.1 m L,表明GPV已适应GEF,并在感染GEF后的72 h产生明显细胞病变。对细胞适应毒F20和亲本病毒F0代进行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F20与F0存在133个核苷酸差异位点,主要集中在5'和3'非编码区。氨基酸序列共出现22个变异位点,主要集中在VP3蛋白中。这些变异与病毒对细胞培养的适应过程有关,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邱娜刘明白小飞邵周伍林赵健张云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
水禽细小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2014年
为了了解水禽细小病毒分子进化规律,试验采用PCR方法扩增5株水禽细小病毒的结构基因。结果表明:结构基因长度为2199bp,编码732个氨基酸。鹅细小病毒VP1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1%~100%,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96.9%~99.3%,鹅细小病毒与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85.1%-88.3%;鹅细小病毒VP2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2%~100%,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96.6%~99.3%,鹅细小病毒与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85.5%~88.1%;鹅细小病毒VP3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0%~100%,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96.8%~99.4%,鹅细小病毒与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88.4%~91.0%。说明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均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没有发生重组现象。番鸭细小病毒的2个毒株均存在8个糖基化位点,而鹅细小病毒ZJ毒株为6个糖基化位点,G3与UY毒株分别缺失582-584NTT和703~705NRT。
贺亦龙邵周伍林白小飞赵健侯振中张云
关键词:水禽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结构基因VP基因
鹅细小病毒YG株的鉴定及在器官中的分布被引量:2
2015年
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某养鹅场送检的小鹅瘟疑似病例中分离到一病原,采用鹅胚接种、PCR检测、IFA检测、病毒效价测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该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到的病原为鹅细小病毒(GPV),将其命名为YG株;YG株的TCID50为104.0/0.2mL;对YG株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后发现,YG株与标准毒株B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高达98.3%;病理学观察显示,GPV对感染后的雏鹅具有明显的组织损伤,主要侵害易感雏鹅的消化系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表明,抗原主要分布在雏鹅的小肠、肝、肾及脾中,其中小肠中的抗原含量最高。
邵周伍林李晨曦刘明张云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
一株分离自中国鹅源黄病毒的分子鉴定
2013年
为了分析2011年分离到的1株(ZZ株)引起产蛋量下降的鹅源黄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及病原的分子特性,试验采用PCR技术对其全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之后对多聚蛋白的剪切位点、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半胱氨酸的分布及3'UTR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由10986个核苷酸组成,并具有典型的黄病毒基因组结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 425个氨基酸(95~10 372 nt);与其他黄病毒比较,该病毒的5'UTR(94 nt)大小居中,而3'UTR(614 nt)相对较长;对多聚蛋白及3'UTR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ZZ分离株与恩塔亚病毒(Ntaya virus)的巴格扎病毒(Bagazavirus)亲缘关系最近。
陈玉环葛铭刘红玉张云
关键词:分子鉴定进化分析
5株水禽细小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PCR技术扩增鹅细小病毒(GPV)ZJ、G3和LJY毒株与番鸭细小病毒(MDPV)DK和DYL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除LJY毒株非结构基因(NS)编码626个氨基酸外,其余4株NS全长1 884bp,编码627个氨基酸;5株的结构基因(VP)全长均为2 199bp,编码732个氨基酸。GPV、MDPV NS蛋白不同毒株之间相似性分别为95.9%~99.8%和96.8%~99.0%;而GPV与MDPV NS蛋白之间相似性为88.9%~90.4%。GPV、MDPV VP蛋白不同毒株之间的相似性分别为90.2%~100.0%和96.9%~99.3%,而GPV与MDPV VP蛋白之间的相似性为79.5%~81.6%,表明GPV抗原性不同于MDPV。MDPV与GPV NS蛋白均含有4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在结构蛋白区域,MDPV VP含有8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而GPV为6个糖基化位点,G3与LJY毒株分别缺失582—584NTT和703—705NRT潜在的糖基化位点。5株水禽细小病毒的进化分析表明,GPV、MDPV在进化上形成两个独立的分支,各个基因片段之间未发生重组。
贺亦龙邵周伍林白小飞张云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NS基因VP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