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szy08001)
- 作品数:4 被引量:78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福凤钱鹏赵洁付晶晶王忆勤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胃炎患者腻苔的口腔微生物指纹图谱分析被引量:38
- 2012年
-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腻苔患者的口腔微生物菌群组成特征,探索腻苔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40例慢性胃炎患者舌苔样本(腻苔组20例,非腻苔组20例)和20名正常人舌苔样本(健康对照组)。利用16SrRNA基因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检测各组舌苔微生物菌群,得到舌苔样本细菌DGGE图谱,将其数字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PLS-DA)。结果慢性胃炎腻苔组、非腻苔组与健康对照组舌苔的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1)腻苔组与非腻苔组之间有5条具有显著差异的条带,PLS判别模型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7.5%;腻苔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有8条具有显著差异的条带,PLS判别模型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5.0%;非腻苔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条带差异不明显。(2)腻苔组的8号条带亮度高于非腻苔组和健康对照组,测序结果显示其最近邻居为Moraxella ca-tarrhalis(黏膜炎莫拉氏菌/卡他莫拉菌),但两者相似度仅为96.2%,可能是目前尚未报道的一个新菌种;10号条带亮度为健康对照组>非腻苔组>腻苔组,测序结果显示其与Rothia mucilaginosa(黏滑罗斯菌)相似度达到100.0%。结论 8号条带的菌种可能与慢性胃炎腻苔的形成有密切关系,10号条带的菌种可能与慢性胃炎非腻苔形成有一定的关系,提示口腔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可能是腻苔的形成机制之一。
- 李福凤赵洁庞小燕钱鹏陈慧王忆勤叶进付晶晶孙祝美
- 关键词:慢性胃炎舌诊腻苔
- 慢性胃炎患者腻苔的代谢指纹图谱研究被引量:25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腻苔形成过程中舌苔代谢物质的变化。方法:利用人工与Z-BOX舌象数字化分析仪共同判读的方法诊断受试者的舌苔,其中慢性胃炎患者腻苔40例,非腻苔30例及正常人淡红舌薄白苔20例。采集舌苔样本,经前期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各组患者舌苔中的代谢成分,得到代谢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得到潜在的代谢标志物,并利用ChemSpider、HMDB(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网站检索,对潜在标志物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发现,慢性胃炎腻苔组、非腻苔组和正常组舌苔的代谢产物分布在不同区域内。进一步分析代谢物后发现,腻苔组和非腻苔组之间差异的化合物有3-酮基乳糖、2-脱氧-D-核糖、UDP-D-半乳糖、变视紫红(质)、抗坏血酸盐、吡啶甲酸、组氨酸;腻苔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的化合物有3-酮基乳糖、UDP-D-半乳糖、白细胞三烯A4、维生素D2等。结论:慢性胃炎腻苔与非腻苔患者及正常舌苔间代谢物质有明显差异,这些代谢物质主要参与能量代谢,以糖代谢为主。糖代谢的变化是腻苔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
- 李福凤赵洁钱鹏王忆勤付晶晶孙祝美燕海霞杨莉
- 关键词:腻苔慢性胃炎代谢组学临床对照试验
- 舌苔生物信息研究方法与技术概况被引量:25
- 2011年
- 从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生化成分,微生态学研究,免疫学研究,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等方面就舌苔细胞研究方法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 赵洁李福凤钱鹏
- 关键词:舌苔细胞中医客观化生物信息
- 慢性胃炎舌象与胃镜像及病理指标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患者舌象信息参数与胃镜黏膜形态和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P-1型中医舌象数字分析仪检测慢性胃炎患者舌象参数,观察记录慢性胃炎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形态和病理指标,探讨舌象参数与胃黏膜形态和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胃黏膜血管显露伴糜烂及胃黏膜糜烂组舌色指数显著降低(P<0.05);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者舌苔厚薄指数显著高于无胆汁反流者(P<0.05);炎症活动期及Hp阳性者苔色和润燥指数显著低于非炎症活动期及Hp阴性者(P<0.05)。结论:舌象参数可以反映胃黏膜的某些病变情况。
- 付晶晶王忆勤陆雄武和平何建成李福凤燕海霞
- 关键词:慢性胃炎舌象胃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