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科学技术攻关计划项目(2GS042-A41-002-01)
- 作品数:8 被引量:145H指数:7
- 相关作者:黄高宝于爱忠柴守玺冯福学赵德明更多>>
-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学技术攻关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河西灌区冬小麦高产栽培制定合理的密植范围。[方法]设计了225万(T1)、300万(T2)、375万(T3)、450万(T4)、525万(T5)、600万(T6)、675万(T7)、750万(T8)、825万(T9)、900万(T10)、975万(T11)、1050万(T12)基本苗/hm^2共12个密度处理,分别运用Richards模型、一元二次方程模拟了冬小麦籽粒干物质增长过程及籽粒灌浆速率随花后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对所建立的Richards模型进行推导得到基本的灌浆参数,通过SPSS、DPS软件对籽粒灌浆参数与千粒重进行相关、逐步回归及以及通径分析。[结果]不同密度处理间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单株穗数、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密度处理冬小麦的籽粒灌浆均符合慢-快-慢的“S”型生长特性,用Richards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冬小麦籽粒增重过程,用一元二次抛物线方程能较好地模拟冬小麦灌浆速率随花后时间变化过程;不同密度处理间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有较大差异,最大差异率分别为33.98%、22.61%,1_7的平均灌浆速率1.26mg/(grain·d)及最大灌浆速率2.44mg/(grain·d)均最大,T12的平均灌浆速率0.94mg/(grain·d)及最大灌浆速率1.99mg/(grain·d)均最小;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灌浆活跃期、灌浆快增期与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8%、0.630^*、0.849^**、0.739^**;通径分析表明,灌浆活跃期对千粒重的贡献最大。[结论]灌浆活跃期对千粒重的贡献最大,河西绿洲灌区冬小麦的适宜密度范围为675万~750万基本苗/hm^2。
- 白斌
- 关键词:灌浆特性灌浆参数
- 灌水对河西绿洲冬小麦产量及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在冬水灌量相等的基础上分别在拔节期(J)、抽穗期(H)和灌浆期(F)设等量不等次、等次不等量共5种灌水处理,灌水量分别为J1650m3/hm2(W1)J、1200 m3/hm2+H1050 m3/hm2(W2)J、1050 m3/hm2+H1050 m3/hm2+F1050 m3/hm2(W3)、J750m3/hm2+H750 m3/hm2+F750 m3/hm2(W4)J、1050 m3/hm2+H750 m3/hm2+F450 m3/hm2(W5).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单位面积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叶面积指数(LAI)、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籽粒产量以灌水量最多的W3处理最高,适量减少灌水量可以提高WUE.不同灌水处理下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千粒质量和穗粒数.产量与开花期Pn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各测定时期的Pn均值呈显著负相关.株高、生物产量、千粒质量、穗粒数等农艺指标与Pn呈阶段性相关.Pn、Tr、Gs和叶片RWC的相关性随生育时期的不同而变化.
- 赵德明柴守玺
- 关键词:冬小麦灌水农艺指标生理性状
- 西北绿洲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8年
- 合理密度是群体高产的基础。在西北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相关指标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临抗2号为材料,在播种量225~450kg·hm^-2范围内设6个处理,处理间对应的密度范围为275~516基本苗·m^-2。处理间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水分利用效率(WUE)、单株穗数、单株茎数、叶面积指数、株高、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以及群体光合速率(CAP)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以密度390·m^-2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8650kg·hm^-2)。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高度正相关(r=0.89^**),而与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关不显著。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分5次测定的单叶Pn、Tr、Gs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而与开花期测定的CAP、灌浆前期和中期的叶面积指数显著正相关。不同密度处理的Pn、Tr、Gs在生育期间的变化都呈双峰曲线,三者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抽穗期和灌浆前期,Pn的最大峰值出现在抽穗期,而Tr、Gs的最大峰值出现在灌浆前期。虽然Pn、Tr、Gs的5次测定平均值之间高度正相关(r=0.94^**~0.97^**),但它们间的相关程度随生育阶段的不同仍有较大差异(r=0.53~0.99^**)。各时期测定的Pn、Tr、Gs与CAP没有显著相关。
- 柴守玺赵德明常磊
- 关键词:种植密度农艺指标生理指标籽粒产量冬小麦
-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武威绿洲灌区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1
- 2009年
- 2006—2008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武威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秸杆翻压、免耕不覆盖、免耕秸杆立茬、免耕秸杆覆盖)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至拔节期,免耕秸杆覆盖(NTS)和免耕秸杆立茬(NTSS)处理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壤贮水量,处理间差异较大,在小麦拔节后差异变小;返青至成熟期,NTS和NTSS处理30-150 cm土壤贮水量都大于传统耕作处理(T);播种期,NTS、NTSS和NT(免耕不覆盖)处理0-150 cm土层总贮水量分别比T处理增加29.55-34.69、17.32-21.79和0.89-15.68 mm,收获期分别增加37.59-38.35、5.70-22.14和4.61-13.93 mm,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处理间土壤贮水量差异增大.NTS、NTSS、NT和TIS(秸杆翻压)处理小麦产量分别比T处理提高15.65%-16.84%、6.98%-12.75%、5.88%-11.74%和3.92%-8.1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15%-17.52%、7.75%-9.65%、8.24%-10.00%和4.17%-9.91%.免耕秸杆覆盖(NTS)和免耕秸杆立茬(NTSS)处理提高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改善该区域水资源匮乏的有效耕作措施.
- 冯福学黄高宝于爱忠柴强陶明李杰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水分利用效率
- 内陆河灌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风蚀主要影响因子研究
- 本文针对内陆河灌区春麦区耕地长期采用铧式犁翻耕、表土细碎、冬春季节地表裸露导致农田土壤风蚀严重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风洞模拟试验研究了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并采用少免耕、秸秆覆盖和秸秆翻压等保护性耕作下影响农田土壤风蚀的主...
- 于爱忠黄高宝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风蚀植被覆盖度
- 文献传递
-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被引量:21
- 2009年
- 在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内陆河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至成熟,0~15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免耕和传统耕作处理高0.21%和0.23%,免耕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明显;冬小麦收获后,0~15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平均值的高低顺序为:免耕秸秆覆盖〉免耕〉传统耕作。冬小麦返青至成熟期间,无论晴天还是阴天,0~25cm土层深度范围内免耕秸秆处理土壤温度均低于免耕和传统耕作处理,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处理土壤温度平均值较传统耕作分别低2.8℃和2.6℃,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可以稳定土壤温度。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 于爱忠黄高宝冯福学
-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
- 不同播种密度对西北绿洲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2
- 2008年
-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试验设450(T1)、525(T2)、600(T3)、675(T4)、750(T5)、900(T6)万基本苗/hm26个播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间灌浆速率、粒质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株高、单株穗数、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密度对灌浆持续期没有明显影响,但处理间灌浆速率差异明显,其中以T4的平均灌浆速率最高,T1最低.处理间灌浆速率和粒质量的差异后期大于中期和前期;以3 d为间隔测定的灌浆速率各处理均呈现明显的多齿状变化曲线,表明灌浆速率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明显;快增期籽粒干质量积累达到77.16%~88.60%,各处理籽粒干物质积累可用Richards方程很好拟合;茎秆、叶片、叶鞘总干物质转移对籽粒贡献率处理间的变幅为14.7%~38.7%,对籽粒的贡献率除T6叶片大于茎秆和叶鞘外,其余各处理均以茎秆最大,茎秆平均贡献率为16%,约为叶片和叶鞘的2.5倍.
- 王婷柴守玺
-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密度灌浆速率干物质转移
- 保护性耕作对内陆河灌区春季麦田不可蚀性颗粒的影响被引量:24
- 2006年
- 通过室内风洞试验研究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在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对土壤表层(0~5cm)不可蚀性颗粒(粒径≥1mm的团聚体及粗砂砾)含最的影响及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与风蚀量、起动风速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免耕、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翻压处理的不可蚀性颗粒(粒径≥lmm的团聚体及粗砂砾)的含量分别高于对照处理(春小麦传统耕作),说明这一地区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并采取保护性耕作对增加不可蚀性颗粒效果明显,以免耕秸秆覆盖(NTS)效果最好.不仅增加了不可蚀性颗粒含量,同时降低了易蚀性颗粒含量。不同耕作措施土壤表层(0~5cm)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与风蚀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不可蚀性颗粒含量的增加风蚀量呈递减趋势而起动风速呈递增趋势。因此.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并采取免耕、秸秆覆盖、秸秆翻压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可增加表土层(0~5cm)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从而有效地减低该地区农田土壤风蚀发生的可能性。
- 于爱忠黄高宝
- 关键词:内陆河灌区保护性耕作风蚀
- 甘肃河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影响的风洞试验研究被引量:36
- 2007年
- 土壤风蚀是指松散的土壤物质被风吹起、搬运和堆积的过程以及地表物质受到风吹起的颗粒的磨蚀过程,其实质是在风力的作用下,表层土壤中的细颗粒和营养物质的吹蚀、搬运与沉积的过程。我国受土壤风蚀及土地沙漠化影响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主要分布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带之一,该地区春小麦种植长期采用铧式犁翻耕是导致该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主要原因。通过室内风洞试验揭示了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措施条件下风蚀量、起动风速、风速廓线、地表粗糙度的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个处理风蚀量、起动风速均高于对照处理,风蚀量与风速存在幂函数关系,16ms^-1风速是土壤风蚀程度由轻变重的一个转折点;在距土样表面5~50mm范围内,随着高度的递增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处理较秸秆翻压(TIS)、传统耕作(T)处理风速增加缓慢,每个处理高度(H)与风速(V)遵循指数函数。NT、NTS处理与对照(SWT)的粗糙度K的差异在0.01水平上达到了极显著,TIS处理与对照(SWT)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而T处理与对照(SWT)差异不显著。风蚀率(Q)与地表粗糙度(K)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起动风速与地表粗糙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 黄高宝于爱忠郭清毅杨荣
- 关键词:河西走廊冬小麦保护性耕作风蚀风洞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