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503)

作品数:10 被引量:143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德成张甘霖李徐生韩志勇孙维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4篇有机碳
  • 4篇土壤有机
  • 4篇农田
  • 4篇秸秆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秸秆还田
  • 3篇还田
  • 2篇土壤颗粒
  • 2篇土壤颗粒组成
  • 2篇农田土壤
  • 2篇物量
  • 2篇表层土
  • 2篇表层土壤
  • 2篇层土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碳密度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南京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安徽省蒙城县...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张甘霖
  • 5篇李德成
  • 4篇韩志勇
  • 4篇李徐生
  • 2篇黄标
  • 2篇胡文友
  • 2篇孙维侠
  • 1篇方精云
  • 1篇胡会峰
  • 1篇赵明松
  • 1篇郭兆迪
  • 1篇王轶虹
  • 1篇邢喆
  • 1篇邵云鹏
  • 1篇李品
  • 1篇田康
  • 1篇龚子同
  • 1篇史学正
  • 1篇于东升
  • 1篇徐胜祥

传媒

  • 4篇土壤
  • 3篇土壤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淮丘陵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以定远县为例被引量:10
2014年
以安徽省江淮丘陵区农业大县滁州市定远县为代表,运用统计学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2011年SOC含量为(10.96±3.63)g/kg,变异系数为33.12%,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半方差模型为指数模型,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SOC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东至西先递减后递增,大致呈带状分布。土壤颗粒组成和秸秆还田是影响SOC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
马渝欣李徐生李德成韩志勇张甘霖张兆冬王莉莉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颗粒组成秸秆还田
利用农田表层(0~20cm)有机碳估算1m土体有机碳的可靠性被引量:2
2014年
土壤有机碳(SOC)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表层(0~20cm)和1m土体的SOC是评估农田SOC的两个重要指标。很多研究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来估算农田SOC,一些研究已表明近20年来我国耕作土壤,尤其是表层(一般为0~20cm)的SOC基本呈增加的趋势,
马渝欣李德成李徐生张甘霖韩志勇李贤胜杨平何小卫赵燕洲李若清奎秀
关键词:农田土壤
1980—2010年间安徽省土壤侵蚀动态演变及预测被引量:15
2016年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1980年、2000年、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了未来30年土壤侵蚀变化趋势。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变化与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0—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状况明显改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980年的461.09 t/(km^2×a)减少为2010年的245.26 t/(km^2×a);相应的侵蚀总量由6 199.92万t/a减少为3 297.84万t/a。全省微度侵蚀面积增加了8 188.65 km^2;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了1 576.93 km^2。2)安徽省3个时期的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规律一致,侵蚀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剧。淮北与沿淮平原、江淮丘陵岗地以微度土壤侵蚀为主,皖南丘陵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以强度侵蚀为主。3)1980—2010年全省土壤侵蚀等级减弱面积达11 762.83 km^2,侵蚀等级加剧面积仅811.21 km2。土壤侵蚀空间变化主要分布在200~500 m和15°~25°区域。土壤侵蚀等级转化逐级进行,主要以向侵蚀程度较弱等级转化为主,仅有少量微度侵蚀向侵蚀强度较强等级转化。4)根据马尔柯夫方法预测,未来3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状况逐渐减轻,微度土壤侵蚀面积逐渐增加,其他侵蚀等级的面积持续减少。
赵明松李德成张甘霖
关键词:RUSLE土壤侵蚀马尔柯夫模型
基于水稻叶面积指数的根生物量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准确预测作物根生物量对评价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县为研究区,以2012年晚稻季抛秧的黄花粘水稻为研究对象,基于26个监测点的水稻生育期(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和完熟期)叶面积指数(LAI)以及完熟期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数据,分析了LAI与生物量的相关关系,比较了利用LAI直接预测根生物量和利用根冠比法预测根生物量的优劣,最终建立了基于多生育期LAI的水稻根生物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灌浆期LAI与根生物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75;利用LAI直接预测根生物量精度高于根冠比法;利用单一生育期LAI预测根生物量的精度较低;多生育期LAI能显著提高根生物量预测精度,其中基于抽穗期、灌浆期和完熟期LAI组合的根生物量预测模型最优。综上所述,本研究区抛秧的黄花粘水稻的根生物量可以通过LAI快速、准确地预测。
陈龙史学正徐胜祥于东升王轶虹宋正姗王美艳
关键词:水稻叶面积指数根生物量根冠比
安徽省皖南山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以宣州区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以安徽省皖南山区宣城市宣州区为代表,运用统计学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含量为7.69±3.07 g kg-1,SOC变异系数为39.88%,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半方差模型为球状模型,存在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随机性因子和结构性因子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同样重要。SOC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大致呈斑块状分布。地形、土壤颗粒组成和秸秆还田是影响SOC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
马渝欣李徐生李德成韩志勇张甘霖李贤胜杨平何小卫赵燕洲李若清奎秀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颗粒组成秸秆还田
江苏省如皋市土系及其生产性能和生态环境特征被引量:4
2012年
以江苏省如皋市为例,在收集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经过野外土壤观察和调查、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微量元素性质分析,进行了该市土系划分及其生产性能和生态环境特征的研究。研究确定了土系划分的原则和依据、特征土层等,划分出9个土系。各土系土壤基本理化和微量元素性质的差异很好地验证了土系划分的可靠性。各土系在颗粒组成、化学性质、养分性质、微量元素含量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反映出各土系独特的生产性能和生态环境特征。
王虹黄标孙维侠胡文友赵永存龚子同
关键词:土系生态环境特征
1977~2008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的时空变化被引量:70
2013年
森林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源汇变化对于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有重要意义.利用1977~2008年间6期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通过评估生物量碳库变化来估算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大小及其变化.森林按其用途和形态特征,分为林分、经济林和竹林三大类别.采用连续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估算林分生物量碳库,平均生物量法估算经济林和竹林生物量碳库.结果显示,在1977~2008年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累计增加(即生物量碳汇)1896 TgC(1 Tg=1012g),其中,林分、经济林和竹林分别增加1710,108和78 TgC;年均生物量碳汇为70.2 TgC/a,相当于抵消中国同期化石燃料排放CO2的7.8%.研究还表明,中国人工林的生物量碳库持续增加,生物量碳汇为818 TgC,占林分总碳汇的47.8%;各龄级林分的生物量碳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老龄林、中龄林和幼龄林分别增加930,391和388 TgC.由于现阶段中国森林具有林龄小、平均碳密度低和人工林面积大的特点,因此未来中国森林生物量增汇潜力巨大.
郭兆迪胡会峰李品李怒云方精云
关键词:森林资源清查
宣城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被引量:2
2012年
宣城市目前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是还田,综合利用总量达82.4万t,占秸秆资源总量的74.4%左右。各地区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多种适宜本地区特点的秸秆资源利用模式。该文在调查分析宣城市秸秆资源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秸秆还田的有效模式及对策和措施,如项目支持、科技攻关、示范推广等,进一步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率。
李贤胜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
江苏省沭阳县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13年
在2011年土壤采样的基础上,参照1981年沭阳县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对该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30年来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时空演变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结果表明:30年来,沭阳县农田耕层(0~20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均明显增加,2011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12 g/kg和1.36 g/kg,分别比1981年增加了12.15 g/kg和0.61 g/kg,平均增加速率达0.41 g/(kg.a)和0.02 g/(kg.a)。2011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整体空间分布格局与1981年相似,均呈现北部黏性土壤高而南部砂性土壤低、东部水田高西部旱地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土壤质地是造成这种时空变异最主要的结构性因素,而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化是30年来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时空演变的主要人为随机性因素。
邢喆黄标董成森孙维侠胡文友田康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全氮土壤质地秸秆还田
皖北平原蒙城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9
2014年
以皖北平原典型农业生产大县亳州市蒙城县为代表,运用统计学、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其农田耕作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含量为10.41±2.52 g kg-1,近30年来提高了55.61%,SOC变异系数为24%,属于中等变异程度。SOC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含量高,由西北向东南先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变异程度较高。整个县域范围内SOC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机械组成(粉粒和砂粒含量),其次为秸秆还田。
马渝欣李徐生李德成韩志勇张甘霖张文凯胡春华邵云鹏
关键词:农田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