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10]19)
- 作品数:3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敖俊薛鹏举季文军覃建朴廖文波更多>>
- 相关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科技厅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ini-open后路显微镜下椎管减压治疗伴重度椎管狭窄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采用mini-open技术(mini-open technique,MOT)后路显微镜下椎管减压微创治疗伴重度椎管狭窄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MOT后路显微镜下行单侧或双侧椎板间隙开窗减压、撬拨复位、经椎管椎体内植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伴重度椎管狭窄的2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16~61岁,平均42.1岁。受伤节段:T_(11) 1例,T_(12) 4例,L_1 14例,L_2 9例。AO分型:A3型19例,A4型9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C级12例,D级13例,E级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7 d,平均3.6 d。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椎管狭窄率(rate of spinal compromise,RSC)及神经功能ASIA分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5~323 min,平均216.4 min;术中出血量80~800 m L,平均197.7 m L;住院时间10~25 d,平均12.5 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早期并发症发生。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6.5个月。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及RSC,以及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RSC及术后1 d VAS评分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C级1例、D级14例、E级13例,较术前显著改善(Z=3.860,P=0.000)。结论 MOT是治疗伴重度椎管狭窄的AO分型A3、A4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效、微创的方法,有利于康复治疗早期介入。
- 张斌邹华孔维军王翀伍富俊叶盛王信敖俊
-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显微镜
- 经单侧椎管撬拨复位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对近年采取经单侧椎管撬拨复位椎体内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165例DENIS分型中A、B两型的术后疗效和影像学进行评估。方法对2009年7月-2012年3月收治的1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单侧椎管撬拨复位椎体内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31例,女34例,平均年龄34.61岁,165例中有128为单一椎体损伤,37例为邻椎或跳跃邻近椎体损伤。术前VAS疼痛评分平均6.8分,伤椎前缘高度平均(41.54±8.73)%,椎中部高度(51.63±8.75)%,脊柱后凸角(Cobb角)(27.31±8.24)°,椎管正中矢状径(63.30±9.65)%,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13例,B级19例,C级22例,D级25例,E级86例。术前均作X片、螺旋CT并三维图像重组检查,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加做MRI,伤后2周内手术。术后复查X片,73例患者复查螺旋CT并进行三维图像重组检查。结果随访6-25个月,平均9.5个月,评价术前、后椎体前缘、椎体中部高度及椎管横截面恢复情况,并进行三维图像重组评价突入椎管骨块复位、植骨分布及愈合情况。术后VAS疼痛评分平均1.6分,末次随访术后X片:平均伤椎前缘恢复至伤前的(96.72±5.58)%,椎体中部高度恢复至(92.55±8.03)%。脊柱后凸角(Cobb角)为(4.57±1.37)°,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到(94.25±6.32)%,突入椎管的骨块对硬膜囊和神经根无明显卡压。CT见夯填植骨分布较广泛、均匀。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7例,B级11例,c级19例,D级22例,E级106例。术后并发症;9例切口渗液时间较长,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2例发生内固定断裂,其余内固定无明显松动,末次随访矫正丢失(1.37±0.56)°,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等。结论经单侧椎管撬拨复位椎体内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
- 敖俊薛鹏举段领燕季文军覃建朴曹广如杨朔廖文波
-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管植骨术椎弓根螺钉
- 脊柱胸腰段椎内静脉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研究胸腰段(T11~L2)脊椎椎弓根内侧的椎管内静脉丛特点,为经椎管椎体内植骨手术治疗爆裂骨折操作减少出血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测18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脊柱胸腰段椎弓根内侧的椎管内静脉丛的走行和分布特点。结果前丛在椎弓根内侧最突出处与后纵韧带外缘宽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约(3.28±0.43)^(4.46±0.23)mm之间,前丛横行吻合支宽度在(10.23±0.26)^(17.22±0.28)mm之间,在后纵韧带下方,亦由上至下逐渐增宽;椎静脉前丛及横行吻合血管腹侧为滋养孔结构,位于椎体后壁中间部,越靠中线越密集,孔径越大。在椎弓根内缘与椎板交界处的椎管内静脉丛后丛主要为后窦结构,直径(1.45±0.23)^(1.73±0.38)mm之间。结论脊柱胸腰段椎弓根内侧的椎管静脉丛结构主要有前丛、前丛横吻合支和后窦。在此范围内,需根据各静脉丛的位置和解剖特点进行针对性操作,可以减少对椎内静脉丛的损伤,减少术中出血。
- 敖俊兰美兵薛鹏举覃建朴季文军廖文波
- 关键词:胸腰椎椎管静脉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