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XYY003)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冯文坤万江松更多>>
相关机构:电子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翻译
  • 1篇文化
  • 1篇乌托邦
  • 1篇罗宾逊
  • 1篇交往理性
  • 1篇哈贝马斯
  • 1篇翻译研究
  • 1篇翻译主体
  • 1篇翻译主体间性
  • 1篇非理性
  • 1篇存疑

机构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作者

  • 1篇万江松
  • 1篇冯文坤

传媒

  • 1篇当代文坛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文化处身与翻译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身体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以及文本世界的结构性视域。身体和心灵/理性是一个复合统一体,彼此间并没有我们一见就赋予它们的那种显而易见的界限。认知本身内涵了躯体因素,意义是语言使用者用躯体所感受到的意义。道格拉斯·罗宾逊的"躯体翻译",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实践,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把我们重新拉回到存在的基础层面,让我们从人的文化具身性去思考读者与文本、译者与原文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助于给长期局限于概念化的翻译研究提供一种基础性的入思路径,而且也会推动我们去发现一座语言、意义与躯体共现的无意识冰山。
冯文坤
关键词:翻译研究
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理论借用与存疑——以哈贝马斯为例
2012年
翻译研究对意义源头的追寻,历经作者、文本、读者、译者等不同的中心模式,其间的文化转向强调了主流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等译语外部环境因素对意义的影响。目前的翻译研究进入了主体间性的范式,但其源理论之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存在着乌托邦情节、社会学导向和忽视非理性的倾向,从而限制了它对翻译实践的解释力。翻译主体间性研究必须对该理论加以改造。
万江松
关键词:翻译主体间性交往理性非理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