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2SJB740022)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袁红梅汪少华许先文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语料
  • 2篇基于语料
  • 2篇愤怒
  • 1篇隐喻
  • 1篇英汉
  • 1篇语料库
  • 1篇体验哲学
  • 1篇图式
  • 1篇图式分析
  • 1篇情感隐喻
  • 1篇理想化认知模...
  • 1篇理想化认知模...
  • 1篇抗体
  • 1篇基于语料库
  • 1篇范式分析
  • 1篇概念化
  • 1篇悲伤
  • 1篇ICM

机构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袁红梅
  • 1篇汪少华
  • 1篇许先文

传媒

  • 1篇疯狂英语(教...
  • 1篇阅江学刊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语料的英汉“悲伤”隐喻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英汉语中"悲伤"情感的认知均基于人们对该情感的身体体验和对人类身体的认识,同时又受各自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制约,即英汉"悲伤"隐喻具备具身普遍性和文化特异性。从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的角度对二者的认知共性进行阐释,并从理想化认知模式的视角探讨二者差异性的成因可以对英汉语中的"悲伤"隐喻有系统的认知。
袁红梅许先文
关键词:体验哲学理想化认知模式
情感隐喻的动力意象图式分析——以“愤怒”、“悲伤”和“恐惧”隐喻为例被引量:2
2013年
文章借助Talmy的动力意象图式理论以力的作用原理对"愤怒"、"悲伤"和"恐惧"隐喻的映射机制进行了认知分析。研究表明,情感隐喻是情感动力体(即理性自我)和情感对抗体(即情感)间相互影响和映射的结果。动力意象图式的力学运动模式可以对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作出较为细致、合理的解释,是情感隐喻认知研究的新视角。
袁红梅
关键词:情感隐喻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愤怒”概念的ICM透视被引量:6
2014年
本文基于BNC和CCL语料库,采用隐喻范式分析法(MPA)对英汉"愤怒"情感的概念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1)英汉语共享"事件结构、竞争中的对手、火、自然力、生理反应"等规约度高和"负担、吞咽物"等规约度低的概念化方式;(2)英汉语中最普遍的愤怒概念隐喻分别为"容器中的热流体"和"气体",且汉语比英语更多使用人体器官(尤其是内部器官)词语来描述愤怒。文章以ICM为理论框架,从"愤怒的事件结构隐喻、概念转喻、动力意向图式"和"愤怒情感潜在的中西文化认知模型"的角度考察了上述异同的认知动因。
袁红梅汪少华
关键词:愤怒概念化理想化认知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