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GA06B101)
- 作品数:9 被引量:96H指数:7
- 相关作者:许艳丽邱红梅于凤瑶周顺启张代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黑龙江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大豆连作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及生长发育状况被引量:6
- 2008年
- 根腐病是引起大豆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取自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大豆连作16 a、轮作和休闲3个小区大豆田耕层土壤,采用盆栽方法,探讨长期连作对大豆根腐病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于大豆播种后20、30和55 d取样调查大豆根腐病发病程度、株高和鲜重,并分别在20 d和55 d时调查病原菌和胞囊数量。结果表明:大豆连作17 a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发病程度略低于轮作,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轮作高于休闲,两者相比差异显著。播种55 d后休闲大豆株高最高,与大豆连作17 a和轮作比差异显著;其次为轮作,大豆连作17 a株高最低。休闲鲜重最高,其次为轮作,连作17 a最低,但3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从大豆根中共分离出镰孢菌和腐霉菌2种病原菌,镰孢菌分离频率明显高于腐霉菌,连作17 a和轮作无明显差异。轮作大豆根上胞囊数量高于大豆连作17 a,差异显著,休闲土盆栽大豆未发现胞囊。因此,大豆长期连作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与轮作无明显差异,但连作17 a大豆生长发育状况较轮作稍差。
- 刘金波许艳丽李春杰刁琢
- 关键词:大豆连作根腐病生长发育
-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木霉鉴定及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08年
- 木霉是一类重要的生防真菌,具有很大的农业应用潜力。对分离培养的木霉准确鉴定,对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至关重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木霉鉴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rDNA-ITS序列分析、通用引物PCR(UP-PCR)、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等分子技术在木霉鉴定与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 董楠许艳丽
- 关键词:木霉UP-PCRRAPDAFLP
- 黑龙江省近期审定大豆品种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被引量:15
- 2010年
- 对70份黑龙江省近期审定的大豆品种的17个生物学性状进行聚类分析,根据遗传距离将大豆品种分为5个类群,有的类群品种性状遗传分歧与地理分布呈平行关系,有的品种所属类群与地理差异并不一致,说明黑龙江大豆品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分歧的多向性。主成分分析选出了产量、熟期、分枝、荚数、粒重等5个综合性状因子对品种进行评价。
- 辛秀珺于凤瑶周顺启张代军邱红梅
- 关键词:大豆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 群体分布与大豆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研究了大豆(Clycine max)群体分布与其生长农艺性状的关系,为构建合理的群体分布提供理论依据。2009年以合丰45、红丰11为材料,设计6个不同的群体分布进行田间试验,采用LSD法比较分析群体分布对农艺性状的影响,计算了单位面积茎数的补偿效应,分析了产量变化趋势及其与农艺性状和群体分布的关系,并对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群体分布显著影响农艺性状,株距较行距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更显著,无品种株型差异。2)株距减小产生的单位面积茎数补偿效应值随行距增大呈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行距增大产生的2组单位面积茎数补偿效应值随株距增大变化趋势不一致,且单位面积茎数补偿效应值存在株型差异。3)群体分布显著影响产量,获得产量极值的群体分布存在品种差异;产量与茎粗、行距显著正相关。4)本研究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生长性状因子、产量性状因子,其中,生长性状因子具有较强的品种特异性,群体分布对2因子的影响不同。
- 于凤瑶辛秀君张代军周顺启邱红梅
- 关键词:大豆农艺性状
- 不同施肥/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8年
- 微生物多样性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为探讨黑土生态系统转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对黑土区3种生态系统和豆田3种施肥制度下土壤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菌多样性以草地(GE)最高,其细菌丰富度(S)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农田(CK)和裸地(BE);在豆田土壤中,长期不施肥(CK)的土壤细菌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NPM),长期单施化肥(NP)最低。UPGMA聚类分析表明,NP与CK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相似性系数达到65.5%,NPM与GE和BE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相似性系数分别为52.5%和57.3%。
- 孟庆杰许艳丽李春杰韩晓增裴希超
- 关键词:DGGE黑土细菌多样性施肥土地利用
- 黑土区不同轮作系统大豆根际镰孢菌种群结构和数量被引量:12
- 2009年
- 对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区大豆连作17年、小麦-玉米-大豆轮作、玉米-大豆迎茬和大豆连作2年,分别取分枝期、花期和鼓粒期的大豆根际土壤,采用土粒平板法进行镰孢菌分离,探讨大豆连作对镰孢菌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影响。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出6种镰孢菌,即锐顶镰孢(F.acum inatum Ellis & Everhart)、黄色镰孢(F.culm orum(W.G.Smith)Sacc.)、木贼镰孢(F.equiseti(Corda)Sacc.)、禾谷镰孢(F.gram inearum Schwa-be)、尖孢镰孢(F.oxysporum Schlecht.)和腐皮镰孢(F.solani(Mart.)Sacc.)。在不同生育期及不同轮作系统大豆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孢(F.oxy sporum)数量较高,与其它种类相比差异显著(P<0.05),是大豆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不同轮作系统大豆根际土壤以尖孢镰孢数量平均值最高,其次为腐皮镰孢;不同轮作系统镰孢菌总量动态变化一致,花期轮作镰孢菌数量最高为1.54×104个.g-1干土,与大豆连作17年相比差异明显。在3个生育期大豆连作17年尖孢镰孢数量均略低于轮作。
- 刘金波许艳丽吕国忠李春杰赵志慧魏巍5
- 关键词:大豆镰孢菌形态学鉴定
- 我国连作大豆土壤微生物研究现状被引量:25
- 2008年
- 综述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变化和根际优势真菌变化,及大豆生育期、根系分泌物和耕作措施对连作大豆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刘金波许艳丽
- 关键词: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
- 不同株行距下大豆性状的因子分析被引量:11
- 2010年
- 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合丰45、红丰11为试材,设计了9个不同的群体分布进行田间试验,用统计及因子分析法对14个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株行距配置对有效分枝影响最大(其变异系数62%),其次是结荚高度、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节数、节间长度。(2)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同节间长、有效分枝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有效节数、主茎节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3)提取3个公因子:生长性状因子、产量性状因子、含水量因子,累计贡献率93.59%。因子综合得分表明,合丰45的综合得分均高于红丰11在9个行株距配置下。(4)合丰45获得高产的田间最佳株行距配置是:垄上行距12 cm×株距14 cm。
- 于凤瑶辛秀君周顺启张代军邱红梅
- 关键词:大豆株行距配置综合得分
- 不同株型大豆群体分布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以合丰45和红丰11为材料,设计6个不同的群体分布,株距(cm)×垄上行距(cm)分别为:8×8,8×10,8×12,10×8,10×10和10×12进行田间试验。采用LSD法比较分析群体分布对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分布显著影响合丰45和红丰11的产量及其性状;合丰45的补偿效应值大于红丰11,红丰11的密度效应值则高于合丰45;补偿效应值和密度效应值均受群体分布影响;8 cm株距时,2个品种的产量与行距呈线性回归关系,10 cm株距时,2个品种的产量与行距表现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回归关系;株型的差异导致产量极值出现在不同的群体分布水平上,具体表现为合丰45和红丰11分别在10 cm×10 cm和8 cm×12 cm群体分布时产量最大。
- 于凤瑶辛秀君周顺启张代军邱红梅
- 关键词:大豆密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