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10CC001)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3
相关作者:杨木军刘琨顾坚李绍祥赵红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单倍体
  • 2篇玉米
  • 2篇杂交
  • 2篇小麦
  • 2篇小麦×玉米
  • 2篇倍体
  • 2篇成胚率
  • 1篇单倍体胚
  • 1篇得胚率
  • 1篇多基因
  • 1篇穗位
  • 1篇去雄
  • 1篇去雄方法
  • 1篇主基因
  • 1篇主基因+多基...
  • 1篇小花
  • 1篇麦穗
  • 1篇基因
  • 1篇DH群体

机构

  • 3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李宏生
  • 3篇赵红
  • 3篇李绍祥
  • 3篇顾坚
  • 3篇刘琨
  • 3篇杨木军
  • 2篇田玉仙
  • 2篇丁明亮
  • 1篇宁波
  • 1篇谢永庆

传媒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简化去雄方法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本研究以不同成胚率的3个小麦DH株系与同一玉米品种杂交,探讨简化去雄方法对成胚率的影响。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去雄方法与剪药+喷水、剪颖不去雄、剪药+剪伤部分柱头等3种简化去雄方法的平均成胚率分别为26.53%、26.49%、27.84%和25.60%,4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平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44%、2.35%、6.13%和3.12%,剪颖不去雄的自交结实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自交结实率低的原因与授粉偏迟有关。与常规去雄相比,3种简化去雄方法的去雄效率高5倍以上且单倍体胚成胚率相同,可作为小麦×玉米杂交中批量产生小麦单倍体的高效去雄方法单独或组合使用。
刘琨李绍祥李宏生杨木军田玉仙赵红丁明亮谢永庆顾坚
关键词:去雄方法成胚率
小麦玉米杂交中麦穗小花穗位间的成胚率差异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单倍体胚的成胚率和小麦双单倍体的产生效率,以小麦不同穗位小花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进行探讨。利用同一玉米品种给13个小麦DH株系授粉,对授粉后的麦穗进行剪穗离体培养,并镜检不同穗位小花的成胚情况。结果表明,13个DH株系下、中、上3个穗位小花的平均成胚率分别为30.71%、27.83%和11.46%,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下部和中部小穗的成胚率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上部小穗;13个DH株系从麦穗基部到顶部21个小穗的平均成胚率仍以顶部小穗最低、下部小穗最高,变幅为2.1%-37.96%;3个穗位小穗间成胚率变异系数的大小为中部(CV=10.99%)〈下部(CV=17.45%)〈上部(CV=58.28%),表明中部小穗单倍体胚的形成最稳定。用营养液对离体培养的9个DH系的麦穗进行3种喷穗处理,结果表明,在穗培养的前3d用穗培养液喷穗,显著提高了中部和上部小穗的成胚率,同时降低了各小穗穗位间成胚率的差异。说明剪穗离体培养中营养供给的差异是造成麦穗小花间成胚率差异的原因之一。
刘琨李宏生李绍祥顾坚田玉仙丁明亮赵红杨木军
关键词:单倍体成胚率
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受两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其主基因效应分别为1.95和6.69,多基因效应为2.80;主基因遗传率为72.09%,说明小麦材料间得胚率的差异主要受基因型影响,但非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对那些得胚率低的小麦材料。
刘琨宁波李宏生李绍祥顾坚赵红杨木军
关键词:小麦×玉米DH群体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