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AZD025)
- 作品数:26 被引量:279H指数:10
- 相关作者:王珺毛艳华殷宁宇赵祥李敬子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建筑科学更多>>
- 区域差距再评估与缩小路径被引量:13
- 2017年
- 从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之间联系与区别着手,以广东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发展为考察对象,研究劳动力流动对两个指标在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变化不一致的影响,指出单纯用某一个指标来衡量地区差距具有片面性,劳动力流动会带来两地之间实际收入差距缩小、平均收入差距拉大,资本流动则会使区域之间两种收入差距都缩小。在缩小地区差距中,随着劳动力流动潜力日益缩小,资本流动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 王珺
- 关键词:劳动力资本流动
- 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周期性、产业成长与结构失衡——基于产业外部融资依赖度的分析被引量:17
- 2014年
- 本文基于产业对外部融资的依赖程度,考察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特征对产业成长的影响以及对产业结构失衡的调节作用。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基本思路,综合使用1998-2007年的区域、产业和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就财政支出缺口对产出缺口的反应而言,在那些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反周期性更强的地区,对于外部融资具有更高依赖的产业获得了更快的成长。同时,转型背景下的体制性约束显著影响着反周期性财政行为的作用,这是因为:其一,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外部融资成本的差别,使二者对财政行为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二,在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和完善的条件下,提高市场化水平能够显著强化反周期性财政行为的功效。我们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财政行为模式的合理化对于缓解产业结构失衡具有积极意义。
- 安苑王珺
- 关键词:结构失衡
- 城市专业化、多样化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基于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从城市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进行分析和阐述,并基于2004—2013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相关数据,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进行经验验证。结果发现:1.无论从全国看还是从分区域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均具有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作用;2.就城市专业化而言,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来自城市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城市专业化水平的提高;3.就城市多样化而言,城市多样化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间存在显著的"U型"非线性关系,中国当前正处于多样化水平提高促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小幅下降的阶段。分区域看:东部城市多样化水平已突破拐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随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上升;而中西部城市多样化水平仍处于拐点之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随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有关城市专业化与多样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不同影响效应为中国城市发展路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差异化集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 毛艳华蔡敏容
-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 广东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2005-2014年面板数据的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通过构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模型,从时间和区域两个维度测算2005—2014年广东省及其各区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发现:2005—2014年两者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但整体耦合协调度仍不高,处于初级和中级协调耦合阶段;广东省各区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差距较大,且呈现出由珠三角、粤西、粤东、粤北山区依次递减的趋势。广东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业的低端化和"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广东应加强对制造业的创新投入,提升制造业的价值链水平,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市场需求,从而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者的耦合互动。同时,针对各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不同的协调耦合阶段,应采取差异化的耦合互动发展政策,有效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广东制造业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 毛艳华胡斌
-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
-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变迁与改革被引量:2
- 2016年
- 围绕着产业调整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即"谁来调整"以及"调整什么"等问题,阐述了60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变迁的内在逻辑。根据这种逻辑,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了三个阶段,即行政手段直接调整、以增量带动存量的调整以及以产权交易为核心的存量调整。当前我国正处于的第三个阶段的存量调整需要通过创新、资本市场发育、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以及国有经济改革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加以推进。
- 王珺
- 关键词:产业结构
- 我国产业结构偏差:解释与纠偏的路径
- 2014年
- 文章在评述解释我国产业结构偏差的原因、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及产业结构转变机制等文献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的产业结构必然会呈现出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因为强调服务业的发展而忽视工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特定的国际分工地位,二产比重偏高、三产比重偏低的产业结构偏差会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使我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着力点在于制度建设和大城市的引领。
- 殷宁宇
- 关键词:产业结构第三产业都市
- 我国城市化融资模式与工业部门升级
- 2017年
- 本文基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2002—2013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以土地融资为主的城市化融资模式不仅加重了自身的债务负担,导致了金融风险积累,还会对城市工业部门的效率改进具有明显不利的影响。政府土地融资行为加重了我国金融抑制程度,一般工业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工业部门的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这对城市工业部门的升级进程造成了不利影响。要着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努力缩小地方财政收入权力与支出责任之间的缺口;大力推进项目融资和PPP投融资模式,扩大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化基本建设的规模。
- 赵祥曹佳斌
- 关键词:土地融资新型城镇化政府债务
- 地方政府的支出扩张如何影响经济效率?——基于生产率促进型投资周期性的考察被引量:1
- 2013年
- 基于对内生增长周期理论中"生产率促进型投资"周期特征的考察,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本文考察了中国地方政府的支出扩张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作为支出扩张发挥作用的基础,我们首先考察了生产率促进型投资的周期性。我们发现:在产业层面上,以长期投资为代表的生产率促进型投资呈现出了显著的顺周期特征,而金融约束是这种顺周期性可解释的原因之一,因而基于内生增长周期理论的推断,衰退期的支出扩张应当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但是,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在衰退期的支出扩张并未对经济效率发挥促进作用。我们发现,支出扩张所引发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信贷资源的低效率配置是这种作用难以发挥的重要原因。
- 安苑
- 关键词:生产效率
- 城市经济互动与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 本文利用动态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主要发现:在2001-2013年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经济互动显著增强,但其空间格局特征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城市对外经济作用通常指向距离较近、通达性较好的城市。珠三角...
- 赵祥
- 关键词:经济互动产业结构城市群
- 文献传递
- 住房投资性需求与中国城市规模扩张——基于空间均衡模型的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本文建立了一个关于住房投资性需求和城市规模的空间均衡模型,用以解释中国大中城市房价不断攀升的同时伴随着城市规模持续扩大的事实。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投资性需求不断扩大时,城市的房价上涨、人口和地理规模扩张。与此同时,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工资、总产出的水平也会上升。这一结果的内在机制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一方面推高了房价,增强了城市的拥挤效应;另一方面使得城市政府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收入,这些收入大部分转化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城市设施的改善降低了通勤成本,从而抑制了拥挤效应。只要城市集聚经济不变,那么拥挤效应的相对减弱就使得城市净集聚经济增加,从而城市扩张。
- 谭锐
- 关键词:城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