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202)

作品数:52 被引量:781H指数:15
相关作者:程积民苏纪帅杜盛关晋宏高阳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6篇土壤
  • 11篇碳密度
  • 11篇黄土高原
  • 10篇人工林
  • 10篇草地
  • 8篇物量
  • 7篇典型草原
  • 7篇生态系统
  • 7篇生物量
  • 7篇黄土区
  • 7篇草原
  • 6篇有机碳
  • 6篇碳储量
  • 6篇土壤有机
  • 6篇群落
  • 6篇封育
  • 5篇土壤有机碳
  • 5篇物种
  • 5篇固碳
  • 5篇刺槐

机构

  • 41篇西北农林科技...
  • 4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新疆林业科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国家林业局中...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国家林业局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甘肃省治沙研...
  • 2篇新疆大学
  • 2篇水利部黄河水...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作者

  • 33篇程积民
  • 12篇苏纪帅
  • 11篇杜盛
  • 9篇关晋宏
  • 8篇高阳
  • 7篇魏琳
  • 7篇朱仁斌
  • 7篇金晶炜
  • 5篇赵新宇
  • 5篇陈芙蓉
  • 5篇程杰
  • 5篇李国庆
  • 5篇井赵斌
  • 4篇马正锐
  • 3篇井光花
  • 3篇张建国
  • 3篇李媛
  • 3篇刘伟
  • 3篇高亚琪
  • 3篇王蕾

传媒

  • 10篇生态学报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草地学报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草业科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草业学报
  • 2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种子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测绘通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8篇2016
  • 1篇2015
  • 8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群落结构与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本文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决定草地群落生长与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为重点,研究草地群落物种数量、覆盖度、高度、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充分利用水资源和退化草地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云雾山典型草原自然保护区...
程积民井赵斌魏琳李伟金晶炜
关键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含水量
文献传递
不同处理对本氏针茅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采用低温层积以及4种不同质量浓度的化学试剂(GA3、CaCl_2、NaOH、H_2O_2)浸种的方法,研究不同处理对本氏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GA_3和CaCl_2浸种对本氏针茅种子萌发没有显著的影响,而低温层积处理、NaOH和H_2O_2浸种能显著提高本氏针茅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其中10 g/L NaOH浸种,种子萌发效果最好,萌发率达77%。影响本氏针茅种子萌发原因可能与种皮障碍有关。
魏琳朱仁斌程积民井赵斌苏纪帅
关键词:本氏针茅种子发芽
不同起源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与物种多样性关系被引量:2
2016年
对甘南地区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不同林龄(包括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起源云杉林在各林龄中均以表层土壤(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土壤有机碳密度除天然云杉成熟林在表层最高外,其他均以深层土壤(50—100cm)最高,且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随林龄的变化不显著(p>0.05)。冗余分析表明,人工林0—10,10—20,20—30,30—5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除与Ea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外,与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Pielou指数(Jsw)均呈正相关关系;天然林0—10,10—20,20—3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这5个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
关晋宏张克栋邓磊张建国何秋月杜盛
关键词:云杉人工林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物种多样性
宁南山区本氏针茅自然种群遗传分化的ISSR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宁南山区6个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自然种群的遗传分化及其群体遗传结构,旨在探讨本氏针茅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生态机理,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在本氏针茅6个种群中,15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44条可统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9条,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97.9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54 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96 6,各种群之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差异。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本氏针茅遗传变异的58.06%发生在种群内,41.94%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Mantel检测结果显示本氏针茅6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
俞靓井赵斌魏琳程积民
关键词:本氏针茅ISSR遗传分化
黄土高原铁杆蒿群落分布格局对气候的响应被引量:7
2011年
于2000—2009年采用野外调查与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铁杆蒿群落分布和生长区域范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受温度等影响,铁杆蒿群落的适宜生长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呈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即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地带,群落密度分布格局分别为12.6、8.8和4.6株/m2,生殖枝数量分别为19、14和3株/丛;受降水梯度等影响,铁杆蒿群落的水平分布范围已由森林草原地带的建群种或优势种扩展到典型草原地带,并从伴生种上升为优势种,在荒漠草原地带的沟谷及沙丘周围常呈偶见种出现,并从年降雨量500~750 mm的适宜区扩大到降雨量200 mm范围的干旱区,铁杆蒿群落分布的海拔高度已由1 900 m扩展到2 200 m范围;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典型指示植物———铁杆蒿群落受区域水热环境的影响,生态幅逐渐扩大,成为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稳定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程杰呼天明程积民
关键词:分布密度黄土高原
宁夏油松林细根生物量和土壤特性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以宁夏地区油松天然次生林(贺兰山、罗山)和人工林(六盘山)为研究对象,对其O~40cm土层细根生物量、土壤特性及两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地区油松林细根生物量集中分布于0~20cm土层,总细根生物量、活细根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大小关系表现为贺兰山〉六盘山〉罗山,死细根生物量呈相反规律。除表层土壤(0~20cm土层)含水量外,3个地区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大小关系均表现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全C、全N和全P含量大小关系表现为:罗山〉贺兰山〉六盘山。相关分析表明,该区油松天然次生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土壤容重相关性更大,人工林则与土壤养分如全N、全P等指标的相关性更大。
苏纪帅金晶炜白于程积民
关键词:细根油松天然次生林固碳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封育年限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被引量:8
2016年
本研究以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封育年限长芒草(Stipa bungeana)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库间分配规律。主要结果如下:放牧和封育5年、9年、15年、22年、25年、30年的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变化范围为212.72-350.42 Mg C·hm^-2,其中,封育30年草地最高,放牧草地最低,且显著低于各封育草地(P〈0.05)。草地植被碳密度以封育15年最高,达到15.65 Mg C·hm^-2,放牧草地最低,仅为7.82 Mg C·hm^-2。在库间分配上,根系碳密度所占平均比例达到82.56%。草地土壤碳密度在204.90-337.36 Mg C·hm^-2之间变化,随封育年限的延长持续增加,封育草地土壤碳密度是放牧牧草地的2.33-2.64倍。以上结果表明,封育可显著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但过长时间的封育阻碍草地的更新和固碳潜力发挥,合理利用才能促进草地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高阳马虎程积民安雨刘伟陈奥
关键词:封育碳含量土壤容重
渭北黄土区人工刺槐林生长与生物量效应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比较黄土区不同立地条件刺槐人工林各器官生长指标及126株解析木生物量实测资料,分析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与生物量状况,揭示林分不同径级的密度变化特征,拟合单株生物量与胸径、树高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在撂荒地、坡耕地和荒坡地营造刺槐林后,随林龄的增长和密度的变化,单株总生物量均表现为平均树干占47.1%,树枝和根系分别占22.22%和25.41%,树叶和果实的比例最低,而且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干生物量均小于低密度林分。同时,30年撂荒地造林密度为1 05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65.5%;35年坡耕地造林密度95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58.39%;30年荒坡地造林密度1 41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51.6%。另外,30年中小径级的树木占林分总密度的67.62%,35年中径级的树木占林分总密度的52.84%。从刺槐生长状况分析结果看,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950~1 050株/hm2,并应对该区生长30~35年的中径级刺槐林进行合理间伐利用,方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
程杰王吉斌程积民张耀宏
关键词:刺槐人工林生物量密度效应
宁夏森林植被及土壤碳密度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6年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结果,对宁夏地区不同森林群落碳密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林各植被层碳密度均值的大小顺序为:乔木层(57.66 Mg/hm2)〉细根(8.39 Mg/hm2)〉凋落物层(8.34 Mg/hm2)〉草本层(0.23 Mg/hm2)〉灌木层(0.20 Mg/hm2),乔木层生物量碳密度占植被层总碳密度的77.06%;2)土壤碳密度均值在170.15~354.29 Mg/hm2间变化,以罗山油松+山杨林最高,贺兰山青海云杉林最低,就土层垂直分布来讲,50~100 cm土层碳积累最多,占整个剖面土壤碳密度的40%左右;3)各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均值变化范围为221.63~444.77 Mg/hm2,在罗山油松+山杨林最大,六盘山华山松+少脉椴林最小;4)宁夏天然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是生物量碳密度的4.09倍,由于土壤碳库稳定性高于地上植被碳库,土壤碳密度较高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程积民金晶炜田瑛李伟张义高阳
关键词:植被土壤碳含量碳密度土壤容重
不同干扰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33
2012年
以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和放牧4种干扰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不同干扰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干扰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不同干扰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不同。封育+施肥地在0~50cm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干扰类型,变化范围为24.08~34.99g.kg-1;其次为封育+火烧地,变化范围为19.59~32.05g.kg-1;在0~40cm各土层,放牧地有机碳含量均最低,为19.07~25.37g.kg-1。不同干扰类型对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与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基本相似。不同干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0cm土壤表层;在0~50cm土层,4种干扰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依次为: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放牧,分别为14.51,13.86,12.27和11.85kg.m-2。综上所述,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具有明显影响;放牧导致土壤碳密度显著下降,而施肥和封育可以提高土壤碳密度。
陈芙蓉程积民刘伟刘伟李媛陈奥
关键词: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