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69B03)
- 作品数:4 被引量:39H指数:4
- 相关作者:杨艳敏杨永辉胡玉昆马林侯永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地下水位对农业用水量变化响应的模拟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用水占实际取水总量的80%以上,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成为除降水之外的唯一灌溉水源。农业用水与地下水位的变化密切相关,被认为是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最大诱因。因此,研究地下水动态只有与农业用水结合才更有意义。本研究将DSSAT和MODFLOW两个不同尺度模型耦合,将作物用水与地下水直接建立关系,屏蔽了复杂的包气带水分运动过程,模型达到了很高的精度。通过对华北山前平原区2000年和2001年的模拟分析表明,农业用水节水28.36%,即减少抽取地下水118.75mm的情况下,才能停止本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 胡玉昆王玉坤Juana Paul-moiwo
- 关键词:地下水农业用水
- 利用作物模型估算农业需水量的探讨被引量:6
- 2009年
- 探讨了利用作物模型估算农业需水量的方法,在对DSSAT模型进行充分校正和验证的基础上估算了石家庄山前平原区农业需水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以及农业需水量在不同降雨典型年份的变异性。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石家庄山前平原区多年平均农业需水量为15.7亿m3,枯水年份与丰水年份农业需水量的变异率超过了50%。
- 胡玉昆杨永辉王玉坤杨艳敏祁顺杰
- 关键词:作物模型山前平原
- 华北平原灌溉量对冬小麦产量、蒸发蒸腾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9年
- 利用实验数据对DSSAT模型进行了充分的校正及验证,模型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冬小麦不同的灌溉情景模式,利用DSSAT模型模拟了在不同灌溉量情况下冬小麦的生长情况.结合研究区降雨资料明确了不同的灌水量(降雨量P+灌溉量I)与其产量(GY)、蒸发蒸腾量(ET)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认为适度的水分胁迫并不显著影响GY,但可以降低冬小麦的ET,从而减少小麦的耗水量,提高WUE.当灌水量(P+I)在408 mm时,ET达到437 mm为最优值,此时的WUE最高,GY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灌水量包括降雨P以及补充灌溉量I,必须结合气象部门的预报,最大限度利用降雨,才能确定合理的补充灌水量.
- 胡玉昆杨永辉杨艳敏王玉坤
- 关键词:华北平原灌溉量冬小麦
-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地表类型降雨入渗产流规律研究被引量:16
- 2009年
- 通过人工降雨来研究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典型地表类型下的降雨入渗产流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地表类型,地表产流特征不同。主要表现在:降低坡度主要推迟产流开始时间,而植被能够推迟整个径流过程;增加植被覆盖度和降低坡度能够明显降低产流量,延缓产流时间、降低径流速率;不同地表类型的地表径流速度与径流稳定前降雨历时具有明显的对数函数关系。在以0.64mm/min左右的降水强度持续80min后,斜坡径流小区不同地表类型径流系数大小顺序为:斜坡裸地>没有枯枝落叶的斜坡灌木>斜坡草地>有枯枝落叶的斜坡灌木。与裸地相比,后面3种地表类型的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少了33.7%(8.3mm),49.2%(12.1mm)和75.2%(18.5mm)。(2)不同植被、枯枝落叶在降低地表产流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深层土壤中的入渗量。斜坡裸地下渗到20cm以下的水量仅为降雨的6.0%,明显小于有植被条件下的23.3%~32.5%。灌木下的枯枝落叶能够增加土壤入渗量20%左右,土层20cm以下入渗量增加8%。
- 肖登攀韩淑敏杨艳敏马林侯永平
- 关键词:地表径流人工降雨降雨分配植被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