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K08B02) 作品数:39 被引量:314 H指数:12 相关作者: 莫多闻 朱诚 吴立 王树芝 齐乌云 更多>>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南京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天文地球 生物学 经济管理 更多>>
山西襄汾陶寺都邑形成的环境与文化背景 被引量:13 2013年 襄汾陶寺遗址是龙山时代重要的大型城址,具备早期城市和都城的特征。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剖面孢粉分析、野外地貌调查等方法,结合考古资料,从区域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背景的角度,探讨了陶寺都邑的形成原因。认为有四大因素主导其形成:全新世大暖期气候背景下区域文化的连续发展和陶寺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陶寺文化的繁荣;聚落群的发展有利于人口和资源的空间集聚,促进中心聚落的产生;陶寺城址地理条件优越,具备满足大量人口生存的食物和能源需求的生业基础;平坦且有浅沟的局地地形、丰富的建材、发达的手工业和交通便利等优越条件有利于大型城邑的发展。 李拓宇 莫多闻 胡珂 张翼飞 王建军关键词:陶寺遗址 社会背景 古高梁河演变及其与古蓟城的关系 被引量:2 2017年 古高梁河对北京城的选址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者对古高梁河的名称界定不一致,古河道的年代和规模也比较模糊。借助多年来实地考察的成果,选取古高梁河沿线的典型剖面,用^(14)C、光释光、热释光等测年方式,结合地貌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确定古河道的年代,以此近似地复原古高梁河的演变和分布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古高梁河的称呼比"三海大河"的称呼更恰当,表达全新世中晚期由石景山经"三海"到亦庄的永定河故道。(2)古高梁河河道发育的年代上限在5000—4000a BP,下限应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3)古高梁河规模比古清河和古水小。(4)古蓟城的选址与古高梁河密切相关,古蓟城选址于古高梁河与古水故道之间的高地之上,是古高梁河要津上的城池。 岳升阳 马悦婷 齐乌云 徐海鹏关键词:元大都 成都平原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遗存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5 2021年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处。经光学方法鉴定,其中的古树根和古树木主要是秋枫树(Bischafia javanica)。这些木质沉积物平面倾向大都沿NW-NE-SW平面沉积,反映出这些沉积物被水流冲来的方向主要是郫县西北都江堰地区。测得T1-T2探方树干2、3、5和木椽9这4个AMS 14 C年代数据年龄为(2420±70)~(2566±78)a BP,由于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率众修建,从马街遗址T1-T2探方出土的古洪水木质沉积物年代分析看,其应是公元前405年-公元前551年都江堰工程尚未开始前的周代(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56年)由古岷江洪水从北向南冲刷到此沉积所致。整个剖面锆石形态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不同,其形态组成有所差异,尤其在约2.6~2.4 ka BP时段的锆石微形态组合中,浑圆柱状比例较大,而四方双锥所占比例略小,表明这段时期可能经历了洪水事件,其大量浑圆状锆石是经过长距离搬运到此的沉积物证据。 朱诚 徐佳佳 黄明 杨占风 张娜 江章华 白铁勇 陆福志关键词:成都平原 古洪水事件 考古遗存 宝墩文化 晋南全新世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3 2013年 通过对晋南地区中梁铁厂全新世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含量分析和粒度、磁化率及光释光年代测定,探讨全新世以来该剖面的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剖面沉积物的Al2O3、TFe2O3、K2O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三者含量在古土壤层中较高,代表气候暖湿;剖面常量元素含量与UCC对比具有富Ca而贫Na、K的特征;剖面总体处于低等化学风化强度,介于陕西扶风和宁夏彭阳的剖面之间,其中古土壤层处于中等风化强度,Ca、Na大量淋失。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区全新世以来气候经历了"气候回暖→温暖湿润→气候转凉→持续干凉"的转化过程。1.2-2.5 ka BP期间区域地表流水作用较强,导致了Ca的相对淋失。 李拓宇 莫多闻 朱高儒 王海斌 张翼飞 郭媛媛关键词:全新世 黄土剖面 古环境 澧阳平原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6 2016年 通过对澧阳平原野外调查,多剖面地层对比分析及岩板垱(YBD)剖面样品的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和年代测定,揭示该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环境演变,并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0~6ka B.P.间,澧阳平原由冲沟发育的黄土台地向河湖发育的平原丘岗地貌过渡;气候环境经历了弱暖湿-气候变差-凉湿-波动回暖-暖湿的变化;更新世末至全新世早期稻作农业的出现与该区的环境条件和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环境演变也推动了古人类活动范围和聚落特征的变化。 郭媛媛 莫多闻 毛龙江 郭伟民关键词:环境演变 稻作农业 唐宋时期洛阳城洪水事件的地层沉积记录 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对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附近沉积剖面分段采样,并进行粒度和常量元素分析,探讨唐宋时期沉积剖面的成因以及洛阳城洪水事件。粒度组分、概率累积曲线以及频率分布曲线表明,第4,6,7层有3次洪水灾害事件发生;SiO2,Al2O3和Fe2O3等常量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高岭土以及磁性矿物发生迁移,反映沉积环境的改变;第6,7层底部样品中石英增多,高岭土以及磁性矿物减少,印证了粒度分析结果所反映的水灾记录。综合分析表明,在盛唐时期和中唐时期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水灾事件,北宋时期发生过一次较为严重的漫洪堆积过程。研究结果与历史文献的记录基本吻合。 许俊杰 莫多闻 周昆叔 王辉关键词:粒度 江汉平原石家河谭家岭遗址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 被引量:7 2016年 通过对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石家河古城内谭家岭遗址地层孢粉、碳氮地球化学和磁化率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石家河文化早期(4.6—4.4 ka BP),孢粉浓度较高且种类多,特别是喜暖湿的孢粉科属含量较大,植被覆盖较好,说明遗址及周边地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TOC、TN和C/N偏高,δ^(13)C_(org)偏低,表明当时以C_3植物为主,气候较为温暖湿润;该时期遗址区域可能积水较多,磁化率值总体较低,发生过水域面积增大但持续时间不长的变化,石家河古城在防御洪水及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石家河文化中晚期(4.4—4.0 ka BP),孢粉种类和浓度减小,TOC、TN和C/N也持续减小,δ^(13)C_(org)则偏高,气候凉干,降水减少,遗址区域积水减少并逐渐演变成古人的居住用地,受人类活动影响磁化率值明显增高;由于河湖、地下水位下降,石家河古城防御洪水与外侵的功能消失并逐渐废弃。4.2 ka BP前后气候持续凉干,极端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影响了当地农业和渔猎业的发展,使得石家河文化发展停滞,这是导致本区石家河文化衰落的重要环境因素。 吴立 朱诚 李冰 李枫 孙伟 王晓翠 刘辉 孟华平 孙珏关键词:江汉平原 石家河文化 环境考古 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前面条的成分分析与复制 面条是世界性大众食品,古代人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与何种方法发明了面条,一直是有争议的.2005年《自然》杂志曾简要报道了中国青海省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层出土的粟类面条①,但对齐家文化时期古人是如何利用粟类粮食做... 吕厚远 李玉梅 张健平 杨晓燕 叶茂林 李泉 王灿 吴乃琴关键词:喇家遗址 植硅体 淀粉 生物标志物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的植硅体分析 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补充和验证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植物遗存的浮选结果,在区域聚落考古调查中,采集了遗址文化层的植硅体分析样品,进行了实验室酸碱处理和显微镜鉴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植硅体分析,验证了植物遗存浮选所揭示的龙山文化时期种植水稻的结论,补充了大汶口文化晚期也种植水稻的结论,其中,在龙山文化时期,稻谷呈现出更重要的地位。沭河上游地区稻作农业的发展,虽与其当时的气候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但也不能忽视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大汶口晚期稻作农业的发展,除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当时人的生活习惯、认知及技术条件的影响。 齐乌云 赵志军 梁中合 贾笑冰 王金霞关键词:史前遗址 植硅体 稻谷 山西太原盆地全新世地貌演化及其对古人类聚落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6年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地貌是影响古人类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基于研究区野外地貌考察和沉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探讨山西省太原盆地全新世地貌演化过程、人类聚落分布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仰韶到夏商时期,太原盆地平原区一直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河流和湖泊环境,而在盆地边缘有一圈环绕盆地的黄土台地,所以人类文化遗址一直呈环状分布于太原盆地边缘。晚更新世,盆地边缘以洪积过程为主,盆地中部以河流过程为主,形成了盆地边缘高、中间低的地势;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由于盆地中部构造下陷与气候转变为暖湿的共同影响,盆地边缘地带下切形成黄土丘陵或台地。此时,太原盆地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分布在环盆地边缘的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上。到了龙山早期,盆地东侧中部陷落平原边缘地势稍高的地区,由于河流进一步下切而高出洪水水位,龙山早期先民开始进入这些地势稍高的平原地区活动;盆地西侧清徐—文水一带也转为下切,形成低台地,开始有人类在此台地上活动。到了龙山晚期,盆地平原区及各河流均发生向上加积,导致盆地平原区水位上升,洪水影响扩大到平原边缘地区,太谷—介休一带,龙山晚期先民开始退出平原地区。夏商时期,先民也从清徐—文水一带低台地上退出。约距今3ka之后,随着灵石隆起段汾河干流的下切,太原盆地边缘地带及中部平原区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切,人类聚落才又开始向平原地区扩展。全新世太原盆地的地貌演化是影响古人类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姜佳奇 莫多闻 吕建晴 廖奕楠 鲁鹏 任小林关键词:人地关系 太原盆地 地貌演化 聚落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