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1BZW018)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尚永亮洪迎华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主题

  • 2篇接受学
  • 1篇修辞
  • 1篇修辞手法
  • 1篇选本
  • 1篇选诗
  • 1篇研究进路
  • 1篇诗歌
  • 1篇诗选
  • 1篇诗学
  • 1篇诗学批评
  • 1篇唐诗
  • 1篇唐诗选本
  • 1篇前中期
  • 1篇浅俗
  • 1篇韦应物
  • 1篇刘禹锡
  • 1篇柳体
  • 1篇梅村体
  • 1篇美学
  • 1篇美学视野

机构

  • 5篇武汉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作者

  • 5篇尚永亮
  • 3篇洪迎华

传媒

  • 1篇文史哲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学术论坛
  • 1篇厦门教育学院...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韦柳体”及韦柳高下争议的接受学考察被引量:1
2010年
苏轼以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三者比较的方式对韦柳诗歌简古淡远的共性风格进行揭示,严羽则用"韦柳体"之名将其确认为一个诗歌体派。在接受学意义上,"韦柳体"的提出,一是缘于宋人对陶渊明诗歌和人格的推崇,韦、柳皆因有陶诗意趣而被并论;二是因为韦、柳在五言古诗上的创作成就。苏轼在陶、韦、柳三者高下的比较中,认为柳胜韦,此一论断在明清时期引起了普遍的质疑。清代王士祯将矛头直接指向苏轼,明确提出韦在柳之上,为韦柳高下的问题翻案,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这种争议,除了要深切了解论者的立场和用意,深入作品、具体辨析韦柳风貌及艺术渊源、淡化和规避无谓的高下之争才是关键。
洪迎华
关键词:韦应物接受学
从“浅俗”之否定到多元之阐释——清前中期白居易诗接受的阶段性变化及其要因被引量:4
2010年
清前中期对白居易诗的接受由否定到肯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王士祯为代表的清初评家倡典雅、神韵而斥浅俗,是为白诗接受之低潮期;出于对神韵派的反拨,白诗评价逐渐走高,而至《御选唐宋诗醇》达至顶点,是为白诗接受之高潮期;袁枚、赵翼、翁方纲等清中期评家对白诗予以新的审视,使其诗史地位进一步强化,相关阐释也日趋多元,是为白诗接受之持续期。考察白诗评价一路走高的原因,既缘于对清初诸人极度贬抑白诗之偏颇的反拨,更缘于《御选唐宋诗醇》对白诗地位的钦定及由此形成的主流诗学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与白诗自身所具有的可供人不断解读的丰富内涵相关,与接受者不断提高的理性态度和鉴别能力相关。质言之,伴随着视野的拓展和认知的深化,清中期的白诗接受形成一道不可忽略的独特景观。
尚永亮
关键词:浅俗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元和诗歌及其研究进路被引量:5
2007年
接受美学的引入,为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奠立了理论基础。从传播接受史的角度看,唐诗经典意义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多元化历史过程。中唐的元和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重要时期,既导致了唐诗的大变,又开启了宋诗某些重要特征之先河,且形成了明确的、自觉的流派意识。对元和诗歌的接受学研究,可以整个元和诗人群为对象,按中晚唐、两宋、金元、明清、近现代诸时期为线索,考察其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和情形,揭示传播接受史的某些特点和规律。
尚永亮
关键词:接受美学
论明清时期对刘禹锡七绝的诗学批评
2011年
明清时期,刘禹锡的七绝从其创作中凸显出来,受到诗论家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其中杨慎推许刘禹锡为元和以后第一家。在以盛唐诗为尊的主流观念下,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七绝能得到诗家的普遍关注,乃因格调说自发源之初便表现出对诗人才情和诗歌声律的重视。而清人王夫之的批评和接受,不仅展现了刘氏七绝自身的特色和贡献,而且打破了大多数接受者以盛唐绝句为最高典范的普遍看法,将刘禹锡推上了"小诗之圣证"的位置。
洪迎华
关键词:刘禹锡明清
名篇与选本——以元和十大诗人被选诗为中心的定量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对古今有代表性的46种唐诗选本所选元和十大诗人诗作予以统计,厘定入选10次以上的91首诗作为名篇,用定量分析等方法进行考察,可得出以下结论:就具体诗人名篇占有量而言,刘禹锡名列榜首,其下依次为白居易、柳宗元、韩愈、李贺、张籍、王建、贾岛、元稹、孟郊;就名篇所用诗体而言,七绝占绝对优势,其下依次为七古、七律、五古、五律等。名篇的形成,盖由诗歌表现力、感染力、篇幅、韵味和独特本事、名家推赏、重要选本选录等内外因素共同促成,而与诗人之成就、地位倒未必尽属正比例关系。此外,名篇对诗人来说也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促进诗人声名之传播,也会对诗人整体诗歌的传受形成负面影响。
尚永亮洪迎华
关键词:唐诗选本名篇
从接受学角度看钱钟书的韩愈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从接受学角度看,钱钟书对韩愈诗接受史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索解诗歌语、意、势及修辞手法等后先承传的层面,二是考察第一读者及其解读活动、仿效行为的层面。钱钟书对韩诗接受史的研究,既展示了他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独到的眼光,也贯穿着一位接受艺术研究的先行者细密入微而又灵妙善感的文心。
尚永亮
关键词:接受学修辞手法诗歌
论吴梅村对元白长篇的创作接受——兼论梅村体与长庆体之异同被引量:3
2010年
吴梅村是清代诗歌创作领域接受元白长篇而独具面目的第一人。梅村歌行与元白长篇存在若干异同。其同者:均为七言长诗,篇幅长大;均有相当比重的叙事笔墨,属于叙事诗的范围;都能围绕一个中心事件,铺衍展开,层层深入;都重视情感的抒发,富于动人心魄的力量。其异者:元白所写事件多属对历史的观照,梅村所写事件皆源自生活的现实,由此导致二者情感沉痛度的不同;元白虽叙事而夹杂大量抒情笔墨和想象之词,梅村则以叙事为主,为一代存史,由此导致二者历史信实度的不同;元白长篇多浅显直白,不掉书袋,梅村歌行则"非隶事不办",由此导致二者阅读难易度的不同。此外,梅村歌行在作品数量和创作时间、选材的集中度上,亦均超元白,由此见出梅村取法元白而倾力于七言歌行的创作自觉和诗史意识。分析梅村与元白两篇同名《琵琶行》,可以对此异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而考察清代论者视野中的"梅村体"与"长庆体"的关联和区别,更可以了解梅村对元白长篇创作接受中的利弊得失。
尚永亮
关键词:梅村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