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40037)
-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胡牧彭文青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更多>>
- 文学乌托邦的符号翻译被引量:3
- 2013年
- 以乌托邦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可以有多重研究视角。本文尝试从语际与符际翻译层面探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绘画与英文翻译、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的中文翻译,以及两部著作的影像,以此剖析"桃花源"与"香格里拉"的多模态的叙事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渠道。需要指出的是,乌托邦的精神世界呈现为物质化的影像并生成新的文化空间时,其符号原型容易遭到解构乃至消失,因而当下对文学乌托邦的多媒质接受提出了更高的鉴赏智资。
- 胡牧
- 关键词:乌托邦《桃花源记》《消失的地平线》
- 《桃花源记》的符号翻译艺术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将《桃花源记》的文字翻译成英文,属于语际翻译。对该作品通过影像与绘画进行"变"、"易",用非语言符号解释语言符号,属于符际翻译。语际与符际翻译发掘了源语文本的经典性与可译性,使《桃花源记》通过多模态叙事而在异域寻求到来世,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示范。
- 胡牧
- 关键词:文化符号《桃花源记》语际翻译符际翻译艺术传播
- 翻译与文学经典的重构——以鲁迅的《祝福》为例被引量:1
- 2013年
- 文学经典是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出于特定的原因建构而成的,而符号是其建构的中介。雅各布森将符号翻译分为语际、语内、符际三类,这对文学如何由民族的成为世界的、文字的成为影像的等等,提供了重要的阐释途径。本文所谓翻译,即指语际、语内、语符三项,而非仅仅语际一项。《祝福》的经典重构表明:经典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意象性通过符号所蕴含的可阐释性,召唤着对文本的重译、改编和表演,从而使经典由"今生"寻求到本雅明所青睐的"来世"。
- 胡牧
- 关键词:《祝福》重译改编表演
- 俄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俄国文学汉译:三个案例研究》评介被引量:2
- 2013年
- 20世纪上半叶,俄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既涉及意识形态和文学传统的碰撞,也涉及其他语种的转译以及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俄国文学汉译:三个案例研究》一书以三位俄国作家萨文科夫、阿尔志跋绥夫以及安德列耶夫的作品汉译与接受为案例,讨论了翻译策略、渠道和译者主体等;以翻译技术、翻译思想和翻译职业三个部分为主线,研究了俄国文学作品在中国语言、文学、社会中的今生来世。
- 胡牧彭文青
- 关键词:俄国文学
- 翻译研究:转向社会——对转型期我国译论研究的思考被引量:13
- 2013年
-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了我国翻译实践转向"汉译外"与"翻译社会",翻译研究也将立足历史、关注现实,在把握"问题意识"的同时,增进"范式意识"。转向社会,表明翻译理论演进到了新的阶段,是对翻译研究的语言、文化视阈的拓展,是对译本建构社会的重视。以马克思的生产实践与社会交往理论为理论依据,我国可以在转型期建构中国化的社会翻译学派。
- 胡牧
- 关键词: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