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S2002A034)

作品数:9 被引量:58H指数:4
相关作者:徐丹吕帆瞿佳姜俭徐菁菁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近视
  • 3篇张力性调节
  • 2篇屈光
  • 2篇屈光参差
  • 2篇近视性屈光参...
  • 2篇迟发
  • 1篇早发性
  • 1篇张力性
  • 1篇受试者
  • 1篇双眼
  • 1篇象差
  • 1篇睫状
  • 1篇睫状肌
  • 1篇AC/A
  • 1篇AR

机构

  • 9篇温州医学院
  • 1篇东南大学

作者

  • 9篇吕帆
  • 9篇徐丹
  • 5篇姜俭
  • 5篇瞿佳
  • 4篇徐菁菁
  • 3篇阎静
  • 1篇陈曦
  • 1篇龙克利
  • 1篇蒋百川

传媒

  • 4篇眼视光学杂志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眼科研究

年份

  • 4篇2009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调节反应的主观测量方法的确立和探讨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利用Badal系统和Scheiner原理确立一种调节反应和张力性调节的主观测量方法。方法 :研制调节反应的主观测量仪器 ,并在临床上对该仪器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 :主观调节测量仪在调节反应和张力性调节测量中重复性高 ,不会引起眼睛的调节。结论 :该主观调节测量仪的研制对近视眼实验室调节参数的测量具有重大意义。
徐丹徐菁菁龙克利姜俭吕帆蒋百川
关键词:张力性调节
近视者持续近距离工作时的调节反应波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分析不同的屈光度组在持续的近距离工作中调节反应的波动,探讨近视者是否对模糊像有较高的感知阕值;分析持续高水平的调节反应可能是导致近视进展的诱因。方法41位受试者分为3组,正视组14人,稳定性近视组13人,进展性近视组14人,运用开视野式红外验光仪测量受试者的基础调节反应,并在持续1h规范近距离工作中,每30s作调节反应的连续测量。记录个体的基础调节反应值和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反应波动曲线,比较不同屈光度组在持续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反应波动量。结果不同屈光度组的调节反应在近距离工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度组在持续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反应曲线均呈现出上升,平稳然后再下降的趋势,而进展性近视组在近距离工作的后阶段不能迅速回复到基准值,而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正视组的调节反应对基准值的偏离为(0.0826±0.2410)D,近视稳定组和近视进展组在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反应对基准值的偏离分别为(0.1905±0.3619)D和(0.1336±0.3030)D。各组之间的偏离在统计学上无显著的差异,但稳定性近视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反应对基准值的偏离有高于正视组的趋势。有8位受试者在持续近距离工作中出现了调节超前现象,其中近视者占了7位。结论在持续近距离工作中,调节反应呈现出震荡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感知性焦深或模糊阈值的大小。近视者需要作出更大的波动来引导调节反应跨越其增大的焦深。
徐丹陈曦阎静姜俭瞿佳吕帆
关键词:近视
近视性屈光参差者调节参数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分析近视性屈光参差者双眼的调节参数和正视者是否有差异,探讨这些调节参数的差异是否是导致个体屈光状态近视化发展的诱因。方法选取40位受试者,正视者右眼20只,屈光参差者20位,其中屈光参差者高度数眼20只,屈光参差者低度数眼20只,在屈光完全矫正的基础上用主观的测量方法测量其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和调节滞后量。结果三组间的最大调节幅度AMP以及负相对调节NRA无显著性差异,正视组的正相对调节PRA为(-5.462±1.2651)D,屈光参差组的PRA为(-3.350±1.7404)D。近视性屈光参差组PRA结果明显低于正视组(P=0.026)。正视眼的主观调节滞后量为(0.2375±0.2218)D,屈光参差的高度数眼滞后量为(1.2875±0.4389)D,而屈光参差的低度数眼的调节滞后量为(0.2250±0.2913)D。对于屈光参差者,两眼间调节滞后量值差异明显,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9.519,P〈0.0001),高度数眼的调节滞后远远大于低度数眼的调节滞后。结论屈光参差者的高度数眼表现出更多的主觉调节滞后量,近视的发生与该眼有更大的调节调节滞后相关。
徐丹吕帆阎静徐菁菁
关键词:屈光参差
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的张力性调节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分析早发性近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及其之间的差异,探讨调节神经机制在张力性调节与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50名志愿者参加本实验,正视组16位,屈光度在(-0.25~+0.75)D之间,近视组34位,其中早发性近视组12位[平均为(-6.25±2.30)D],迟发性近视组22位[平均为(-3.41±2.05)D]。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用精工SeikoWV500开放视野式自动验光仪对受试者进行张力性调节的测量,比较不同近视组间张力性调节的差异。结果在缺乏任何视觉刺激的状态下,调节处于一定的静息状态,所有受试者的张力性调节的平均值为(0.63±0.67)D。其中正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55±0.50)D,早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为(1.22±0.71)D,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37±0.59)D。屈光度和张力性调节之间的相关性较弱(r=0.2388)。早发性近视的张力性调节高于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与正视及迟发性近视比较,早发性近视者有较强的副交感神经支配,较强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导致较强的睫状肌张力,从而导致眼球的牵拉和近视化的进展。
徐丹瞿佳吕帆姜俭
关键词:张力性调节睫状肌
近视性屈光参差者双眼调节反应的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研究在辐辏闭环情况下,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调节滞后、调节反应/调节刺激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等眼动参数与正视者调节参数之间的差异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40名志愿者(年龄18岁至31岁),其中正视者20人(等效球镜度+0.37至-0.25D),2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者(双眼球镜度数差〉2.50D且〈7.00D,散光度数〈1.00D)。在辐辏闭环状态下用WV-500双目自动验光仪测量1.00、2.00、3.00、4.00D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并得出AR/AS曲线及其线性部分的斜率。对正视组和屈光参差组的高低度数眼的客观调节滞后量、调节反应/调节刺激斜率、主观调节滞后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在闭环条件下,屈光参差者高度数眼调节滞后量最大,其次是低度数眼、正视眼。在3.00和4.00D刺激水平,屈光参差组高度数眼与正视眼调节滞后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5,2.410;P〈0.05)。屈光参差者两眼之间AR/AS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屈光参差高度数眼的斜率低于正视眼的AR/AS斜率(t=2.550,P〈0.05)。结论屈光参差者两眼调节反应不等,高度眼表现出更多的调节滞后。屈光参差者双眼在等量调节刺激下,表现为不等量的调节反应,高度数眼要产生相同的调节反应,需要更多的调节刺激。可能与调节中枢的控制增益不同有关,也可能与“睫状肌-晶状体”系统调节反应阈值较高有关。
徐丹姜俭阎静吕帆瞿佳
关键词:近视屈光参差
客观调节性集合/调节比率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利用眼动追踪仪和红外自动验光仪获得刺激性调节性集合/调节(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和反应性AC/A值,分析两者相关性及差异。方法选取34名健康在校学生和年轻工作人员[年龄为20~35岁,平均(25.8±3.4)岁],在集合反馈回路打开(遮盖左眼)的条件下,用310型眼动追踪仪分别记录调节性集合;用wv500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注视眼在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从而分别得出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对两者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用眼动追踪仪法测量所有受试者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有显著相关性(r=0.871,P=0.000)和明显差异,反应性AC/A为(7.50±3.60)△/D,刺激性AC/A为(4.77±1.84)△/D,反应性AC/A平均值与刺激性AC/A平均值相比为1.57,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反应性AC/A高于刺激性AC/A,大多数个体均有一定程度的调节滞后量。
徐丹徐菁菁吕帆
持续近距离工作引起张力性调节的适应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研究正视者、早发性近视者和迟发性近视者在近距离工作后的张力性调节的适应现象。比较不同屈光度组的的位移现象差异[1] 。方法 SEIKO -WV5 0 0检测受试者在近距离工作前和近距离工作 10分钟后的张力性调节 ,并持续测量工作后的张力性调节 90秒。结果 大多数个体在近距离工作后的瞬间 ,张力性调节有上升趋势 ,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位移量高于早发性近视组和正视组。张力性调节的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基线水平恢复 ,大部分个体在 6 0秒内恢复至基线水平。结论 迟发性近视在近距离工作后张力性调节有较大的正位移 ,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的回退可能是副交感运动的衰减所致。
徐丹吕帆瞿佳姜俭
关键词:张力性调节近视受试者象差
不同阅读距离的调节反应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表达被引量:20
2006年
目的检测近视眼在不同距离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等参数。研究其在正视眼、稳定性近视眼和进展性近视眼中的表达。方法38名志愿者,根据屈光状态分组,测量在不同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AR)和调节性辐辏(AC/A),并分析结果。结果进展性近视组的AR/AS斜率显著低于正视组(P<0.05),进展性近视组的AC/A高于正视组和稳定性近视组(P<0.01)。进展性近视组在高调节刺激水平(2 D,3 D)下所表现的调节反应显著低于正视组(P<0.05)。结论进展性近视组在高调节需求下有较低的调节反应,较高的调节滞后导致视网膜模糊像,长期的视网膜模糊像可能是引发眼轴近视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徐丹吕帆瞿佳
关键词:AC/A
眼动追踪仪的调试和初步应用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对眼动追踪仪进行调试,并运用该仪器客观测量眼球水平运动,探讨该仪器在测量眼球聚散参数中的可行性和重复性。方法通过对眼动追踪仪的合理设置和调整,记录眼球水平运动,并通过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结果通过具体的设置,眼动追踪仪能够精确地记录眼球的水平运动,即在注视特定视标时眼球运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调节刺激下的眼动量呈线性关系,R2=0.991。结论经过调试后的眼动追踪仪能够客观地记录双眼的水平运动量,操作过程较为简单,仪器性能较为稳定,所获得的数据重复性较好,可用于人眼运动的动态测量和研究。
徐菁菁徐丹吕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