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6KJ088A)
-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吴继雄杨宇辉章敬水卢转娣曹浩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9年
- 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正处在起步阶段,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已表现出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骨髓干细胞、骨骼肌成肌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等已被应用于心肌的再生。研究表明,干细胞可在梗死的心肌中分化形成有功能活性心肌、血管等组织,可改善心脏功能,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本研究对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临床应用前景做一评述。
- 杨宇辉吴继雄
- 关键词:成体干细胞心肌梗死
- 开胸结扎犬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无菌条件下,16只健康杂种犬全麻后,开胸暴露心脏,预阻断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第一对角支下距左主干1.5 cm处3次,5 min/次,后予结扎,应用结扎前后犬体内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心电图(ECG)改变、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病理组织切片等确定急性心肌梗死(AM I)模型建立情况。结果16只健康杂种犬中,存活6周12只,存活1周1只,麻醉意外死亡1只,术中死于室颤2只。认为采用本文方法可成功制备AMI动物模型,简便易行,经济实用,术后可长期饲养。
- 王永吴继雄曹浩余其贵章敬水
- 关键词: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动物模型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被引量:4
- 2009年
-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扩增至今缺乏统一的方法。内皮祖细胞可以由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而成,但因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方法各异,分离效果亦有较大差异。目的:拟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10/2009-02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只,由安徽省动物中心提供。方法:抽取大鼠骨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48h后,收集未贴壁细胞,加入含胎牛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重组人上皮生长因子的EGM-2完全培养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祖细胞分化。设立3组:分别为早期贴壁且普通培养的内皮祖细胞、2次贴壁且诱导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大鼠成熟主动脉内皮细胞,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间接测量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情况,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24h内大部分细胞贴壁,9~10d可达90%融合,纯化扩增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性,传代周期为8d左右,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34,CD45呈阴性,CD105呈阳性。2次贴壁的内皮祖细胞培养3d内贴壁,6d形成集落,8~10d出现条索状结构,呈微血管样生长,2周时大部分细胞呈多角形,细胞集落相互连接,呈典型的"铺路石"样,7~10d细胞DiI-acLDL、FITC-UEA-1双染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Flk-1,CD133阳性。2次贴壁且诱导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早期贴壁且普通培养的内皮祖细胞(P<0.05),但低于大鼠成�
- 杨宇辉吴继雄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
- 经静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经静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各15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同种异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4,6二脒基-2-苯吲哚(DAPI)标记。移植组于造模后24 h经尾静脉移植MSCs,对照组注射等量培养基。造模后4周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左心室舒张末压下降,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升高(P均<0.05);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高(P<0.05)。移植组大鼠梗死心肌中可见DAPI标记阳性细胞。结论经静脉移植MSCs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
- 章敬水吴继雄杨宇辉卢转娣
- 关键词:心肌梗死间质干细胞心室功能
- 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研究单次与多次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单次移植MSCs)、B组(多次移植MSCs)、C组(单次移植MSCs对照)和D组(多次移植MSCs对照),每组15只。A组在心肌梗死后第1天、B组在心肌梗死后第1、4、7、10、13天经尾静脉移植MSCs5×10^6个,C组和D组注射等量培养液。大鼠心肌梗死后4周测定左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心肌梗死后4周A组和B组大鼠梗死心肌中均可以观察到4’,6二脒基-2-苯吲哚标记阳性细胞存在。与c组和D组比较,A组和B组大鼠左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毛细血管密度增高(P〈0.05)。与A组比较,B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P〈0.05)。结论经静脉单次与多次移植Msc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均有效,但多次移植效果更好。
- 章敬水吴继雄杨宇辉卢转娣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静脉心肌梗塞骨髓移植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急性心肌梗死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管新生的变化被引量:3
- 2010年
-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可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局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血管新生,阻止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后犬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以及对心肌梗死区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后一二小时,实验组犬将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入心肌梗死区四五个不同部位,对照组注入等量的DMEM。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4周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毛细血管密度测定。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1天及1,2,3,4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增加(P<0.01),且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P<0.01);心肌梗死区单位面积毛细血管数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果表明心肌梗死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使得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增加,并可促进心肌梗死后毛细血管新生。
- 王永吴继雄方五旺林丙来芮祖琴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