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4)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23H指数:11
- 相关作者:俞孔坚李迪华陈义勇王春连傅微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建筑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对雨洪调蓄功能的影响
- 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破坏原有水文循环,随之而来的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水污染等城市水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城市绿地的雨洪调蓄功能解决城市水问题已经成为国外雨洪管理的趋势。本文以北京新开渠一莲花池排水流域为例...
- 殷学文俞孔坚李迪华
- 关键词:城市绿地城市内涝
- 文献传递
- 城市化背景下的可持续雨洪管理被引量:47
- 2012年
- 目前,世界很多地区的水系统与自然水过程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受到影响。如何控制由于雨水管理不当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实证明,有效的雨洪管理手段不仅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同时也能够产生经济和美学价值。本文综述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雨洪管理方面所作的努力。介绍了当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最佳管理措施、低影响发展等先进的雨洪管理体系,具体阐述了其理念、技术手段和实践体系。希望能够对我国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 赵晶
- 关键词:雨洪管理
- 垦殖后洲滩湿地生态恢复的景观设计途径——以长江新济洲滩为例被引量:8
- 2011年
- 长江南京段新济洲滩是一处由心滩不断扩大形成的洲滩湿地,由于人类长期垦殖、修筑垸堤等活动,导致洲滩湿地的景观格局和过程发生根本性改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参照Steinitz景观设计六步骤模式,构建了描述、过程、评价、改变、评估和决策模型,探讨洲滩湿地的生态恢复途径,指出拆除垸堤、去除人类过分干扰是新济洲滩生态恢复的关键,恢复自然洪水过程、让自然做功、恢复季节性湿地及生境是其基本途径。模拟维持现状、拆除圩堤、拆除防洪堤3种预景,分析不同预景洲滩湿地面积、生物栖息地面积变化,结果表明拆除防洪堤将使洲滩季节性、洪水泛滥湿地面积所占比重分别将由5%、4%增加到56%、24%,长江鱼类、龟鳄类、涉禽类栖息地面积所占比重由7%、11%、5%分别增加到21%、75%、56%。湿地是重要的景观生态系统,利用Steinitz六步骤模式进行生态恢复途径的探讨,对其他湿地生态恢复的规划和设计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俞孔坚陈义勇王春连李迪华
- 关键词:生态恢复景观设计
- 美国乡土景观研究理论与实践——《发现乡土景观》导读被引量:35
- 2013年
- 《发现乡土景观》①一书是美国"乡土景观之父"杰克逊关于文化景观研究的力作。杰克逊建立了美国乡土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两种理想景观———政治景观和栖居景观,以及三种景观原型———景观一、景观二、景观三。在此框架下,探讨当代美国乡土景观的典型要素:平面空间、乡村小镇、乡土建筑、可移动房屋、石材与木材、科技风格、新型公园、新田园。该书提出的乡土景观研究方法论、乡土景观内涵的理解等,对当代中国景观研究和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陈义勇俞孔坚
- 关键词:乡土景观景观
- 国外传统农业水适应经验及水适应景观被引量:19
- 2014年
- 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农业生产经验,表现在造田方式、作物类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研究表明,水适应景观内容和形式受气候干湿类型、地形特征等因素影响。当前,传统农业水适应景观研究已从传统的水利工程设施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现代水利技术背景下,如何借鉴传统水适应景观经验,探讨新的环境条件下水适应的途径和方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在水适应景观概念的框架下,对不同气候类型、不同地形特点下农业水景观的内容、形式及区域差异的研究,也是值得国内学者借鉴的研究方向。
- 俞孔坚陈义勇
- 关键词:传统农业干旱区
- 北京中心城区内涝成因被引量:31
- 2014年
- 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原始的自然水文循环系统,打破了水量的均衡而导致城市内涝。梳理了应对雨水的基本模式,并总结出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三方面主要致涝因素——城市土地利用、水系统和基础设施。以北京中心城区为案例,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变化过程,从城市基本汇水区单元的视角出发,分析城区内涝程度和上述三方面因素之间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平均坡度、河网密度与城市内涝程度呈线性正相关;耕地比率、林地比率、荒地比率与城市内涝程度呈线性负相关;而不透水表面比率和建设用地比率与城市内涝程度呈指数正相关关系。
- 孙喆
- 关键词:城市内涝土地利用
- 城市化背景下的雨洪管理途径--基于低影响发展的视角被引量:25
- 2011年
- 基于城市对雨洪管理的需求,综述了低影响发展的发展历程、设计理念、技术手段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了描述,旨在让低影响发展这种可持续的雨洪管理途径能够被更广泛地理解、接受和应用,以实现城市化过程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共同发展。
- 赵晶李迪华
- 关键词:雨洪管理城市化
- 生态保护网络化途径与保护优先级评价--“绿色基础设施”精明保护策略被引量:10
- 2012年
- 绿色基础设施(GI)是将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以网络结构高效解决生态保护问题的精明保护策略,并且通过评价生态保护优先级确保生态保护规划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作者在阐释GI网络结构优势的基础上,归纳了其评价保护优先级的标准和方法,包括有效性、高效性和现实性3个方面因素,兼顾生态、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效益。GI将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精明保护理念、网络化的保护框架以及保护优先级评价的方法值得我国生态保护和规划领域借鉴。GI评价保护优先级的技术方法还有待完善。
- 裴丹
- 关键词:保护网络生态规划
-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被引量:843
- 2015年
-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北京市、六盘水市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案例,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指出"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
- 古代“海绵城市”思想——水适应性景观经验启示被引量:32
- 2015年
- "海绵城市"是应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为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集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的探索,其中对中东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古玛雅文明等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引水、蓄水设施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重点。水适应性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受降水、地形特点等因素影响。当前,传统城市水景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防洪、抗旱等单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古代城市水景观遗产正日渐破坏消失,面对危机四伏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如何借鉴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
- 陈义勇俞孔坚
- 关键词:干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