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105-006)

作品数:5 被引量:58H指数:4
相关作者:李仁辉卫志宏朱梦灵虞功亮李艳晖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大理洱海湖泊研究中心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蓝藻
  • 3篇洱海
  • 2篇水华
  • 2篇微囊藻
  • 2篇分类学
  • 1篇允许排放量
  • 1篇允许排放总量
  • 1篇再悬浮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水华蓝藻
  • 1篇水质
  • 1篇水质模型
  • 1篇丝藻
  • 1篇铜绿微囊藻
  • 1篇排放量
  • 1篇群落
  • 1篇主要污染物
  • 1篇污染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大理洱海...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长江流域水环...

作者

  • 3篇李仁辉
  • 2篇卫志宏
  • 2篇虞功亮
  • 2篇朱梦灵
  • 1篇朱江
  • 1篇洪宇宁
  • 1篇高继军
  • 1篇王英才
  • 1篇吴忠兴
  • 1篇王国祥
  • 1篇王雨春
  • 1篇窦嘉顺
  • 1篇刘永定
  • 1篇吕兴菊
  • 1篇孟良
  • 1篇胡明明
  • 1篇邵继海
  • 1篇周怀东
  • 1篇陈建良
  • 1篇杨四坤

传媒

  • 3篇湖泊科学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洱海的浮游蓝藻布氏常丝藻及其分类学的讨论被引量:5
2012年
常丝藻(Tychonema)是1988年由Anagnostidis和Komárek从颤藻属分离出来而新成立的蓝藻属,以纤细常丝藻(T.tenue)为模式种类。目前确认的常丝藻有纤细常丝藻、博多常丝藻(T.bornetii)和布氏常丝藻(T.bourrellyi)三个种类。我国已经有博多常丝藻的纪录,但是对模式种纤细常丝藻和它的相似种类布氏常丝藻却没有报道。在洱海中采集到布氏常丝藻(T.bourrellyi),研究并描述了该藻的藻丝颜色、藻细胞内含物的结构、藻体形态特征等。同时,通过藻种的分离培养技术,得到了布氏常丝藻的纯培养藻株,编号为CHAB663,并且测定了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藻株与T.bouurrellyi/T.tenue聚为一族。洱海分布的布氏常丝藻,是在欧洲以外首次发现此种藻类,也是我国的新纪录种。研究说明布氏常丝藻不仅仅分布在温带欧洲较为寒冷的水体中,在亚热带的水体中也可以存在。布氏常丝藻被认为是出现在轻微富营养化湖泊中,而我国洱海也被认为是富营养化的初级阶段的水体,这也表明,布氏常丝藻的出现对洱海的水环境状况起到了指示作用。此外,研究还对常丝藻属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卫志宏朱梦灵虞功亮李仁辉
关键词:蓝藻洱海
洱海蓝藻水华暴发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4
2015年
对洱海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洱海藻类水华暴发季节水质营养水平及浮游植物多样性,并探讨了洱海浮游植物种群演替的环境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洱海蓝藻水华在6—10月份大量暴发,蓝藻数量高达107 cells/L,水华种类为微囊藻(Microcystis)属的一些种,微囊藻在6—10月份占绝对优势,最高可达90%以上。分析5—11月洱海营养水平,其中7月营养水平最高,浮游植物生物量10月份最大(以叶绿素a表示)。使用SPSS里的pearson分析了浮游植物和各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浮游植物种类,总磷(TP)对微囊藻的影响比较大。
陈建良胡明明周怀东王雨春王英才李艳晖刘永定高继军洪宇宁
关键词:浮游植物微囊藻洱海
洱海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控制分配被引量:10
2013年
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 Code),建立了洱海湖泊及湖湾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利用洱海2001 2011年连续11年的水动力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度较好,表明水动力水质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合理.在考虑水质环境背景浓度的前提下,通过水质模型量化各个入湖排污口对水质控制点的贡献率,并对各水质控制点和入湖排污口的浓度进行约束限制,最终利用单纯形法求解得到各入湖排污口的允许排污量.计算结果表明,北区三条河流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本身流量相对较大,所以允许排放总量也较大,总氮、总磷和COD Mn的允许排放总量分别占到整个洱海允许排放量的47%、53%和49%.洱海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控制分配研究对于洱海流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卫志宏唐雄飞杨振祥吕兴菊孟良朱江窦嘉顺杨四坤
关键词:洱海EFDC允许排放量水质模型
超声波和改性粘土集成技术在去除蓝藻水华上的应用被引量:20
2010年
近年来,改性粘土除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华"的治理当中,其原理是藻类与改性粘土絮凝后自然沉降.通过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絮凝比较,发现具气囊的铜绿微囊藻比其他两种藻发生再悬浮的幅度更大,次数更多.针对我国的水华藻类是以微囊藻(Microcystis sp.)等为主的情况,研究超声波和改性粘土集成技术对藻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超声波和改性粘土集成技术能将藻类去除率明显提高,该法的絮体稳定性比单一絮凝法明显增强,且对群体形态的藻的去除率提升效果更好.另外,在40kHz、160W超声辐照下,铜绿微囊藻的气囊去除率在95%以上,但细胞壁保持完好,细胞活性不变,藻毒素不会因细胞破裂而释放,因此超声波和改性粘土集成方法,是治理我国蓝藻水华的有效方法.
陆贻超王国祥李仁辉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超声波改性粘土再悬浮
水华蓝藻类群乌龙藻属(Woronichinia)的分类学讨论
2011年
目前,世界报道乌龙藻属有11个种类,中国报道2种,但属种特征的描述比较模糊,尤其是其模式种仍被归在其他属.根据采自国内的野外藻类样品和分离纯化培养的藻株,对中国分布的乌龙藻属及其模式种赖格乌龙藻(Woronichinia naegeliana(Unger)E lenkin,1933)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它们的分类学进行了讨论,还将乌龙藻与相似属种微囊藻、腔球藻进行了形态学比较.
虞功亮吴忠兴邵继海朱梦灵谭文华李仁辉
关键词:蓝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