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038073024)

作品数:21 被引量:187H指数:10
相关作者:顾建平陈国平苏浩波何旭宋进华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静脉
  • 10篇血管
  • 8篇造影
  • 8篇综合征
  • 7篇造影术
  • 7篇介入
  • 6篇血管造影
  • 6篇血栓
  • 6篇下肢
  • 5篇动脉
  • 5篇血管造影术
  • 5篇髂静脉
  • 5篇介入性
  • 5篇静脉血
  • 5篇静脉血栓
  • 4篇血管成像
  • 4篇血管成形
  • 4篇血管成形术
  • 4篇下肢动脉
  • 4篇放射学

机构

  • 10篇江苏省人民医...
  • 5篇徐州医学院附...
  • 4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顾建平
  • 6篇楼文胜
  • 6篇陈亮
  • 6篇宋进华
  • 6篇何旭
  • 6篇苏浩波
  • 6篇陈国平
  • 5篇顾玉明
  • 5篇卢铃铨
  • 5篇祖茂衡
  • 5篇徐浩
  • 5篇张庆桥
  • 5篇王书智
  • 5篇魏宁
  • 5篇殷信道
  • 4篇崔艳峰
  • 4篇王晓白
  • 4篇刘洪涛
  • 4篇张艳
  • 4篇许伟

传媒

  • 8篇中华放射学杂...
  • 5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0篇2008
  • 2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的介入治疗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布加综合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管造影确诊;肝细胞癌5例由肝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12例由彩色多普勒超声、CT或MRI及甲胎蛋白(AFP)进行综合诊断。所有患者均施行下腔静脉成形术及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随访采用肝脏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观察肿瘤大小、肝功能、AFP及下腔静脉通畅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介入治疗前后压力变化。结果17例患者共进行了39次介入治疗,均成功,无并发症。下腔静脉成形术后:患者随访2~90个月,1例下腔静脉再闭塞,经第2次血管成形术开通。TACE术后:2个月时随访,所有患者均生存;15例随访6个月,13例生存;12例随访12个月,10例生存;8例随访24个月,5例生存。介入治疗后,下腔静脉-右心房压力差由术学的(20.5±2.1)cm H2O(1cmH2O=0.098kPa)降至(3.6±1.0)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2,P〈0.05)。结论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的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张庆桥祖茂衡徐浩顾玉明魏宁许伟刘洪涛崔艳峰王文亮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肝细胞血管成形术栓塞治疗性
三维DSA在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评价三维DSA(3DDSA)在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1例下腔静脉(IVC)闭塞情况复杂的布加综合征患者经二维DSA(2DDSA)后前位检查确诊后,加做3DDSA检查。由2名介入放射专业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阅读2DDSA和3DDSA图像以评价IVC解剖结构,并采用x^2检验比较两者对血管的显示情况。根据2D和3DDSA检查结果施行IVC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结果所有患者3DDSA均能准确显示IVC闭塞端位置、形态、侧支血管开口及其空间位置关系,检出侧支血管起源于闭塞端9例;2DDSA能显示闭塞端位置、形态、侧支血管开口及其空间关系7例,检出侧支血管起源于闭塞端2例,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07和5.14,P〈0.05)。仿真血管内镜成像显示IVC内游离血栓3例、附壁血栓1例。全部患者均治疗成功,1例并发IVC破裂出血,无其他并发症。结论3DDSA在IVC闭塞的诊断中能提供有价值信息,对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有指导意义。
张庆桥祖茂衡徐浩顾玉明李国均魏宁许伟刘洪涛崔艳峰陈雪荣闵继忠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与单侧下肢肿胀被引量:30
2008年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在单侧下肢肿胀病因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左下肢肿胀者32例,经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髂静脉受压,所有32例均以左股静脉为穿刺入路,以10或12mm直径的球囊对髂静脉受压或闭塞段行预扩张,然后置入直径为10~16mm的自膨式支架。所有病例术后口服抗凝药治疗6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左下肢肿胀均于术后2d内逐渐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7例随访资料显示支架通畅率为100%,无深静脉栓塞发生。结论早期发现和治疗髂静脉受压能防止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楼文胜顾建平何旭陈亮陈国平苏浩波宋进华
关键词: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髂静脉受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临床怀疑髂股静脉病变的患者进行2D-TOFMRA检查。结果MRA发现髂静脉受压24例,其中左侧髂总静脉受压17例,左侧髂总静脉和右侧髂外静脉同时受压4例,单纯右侧髂外静脉受压3例。结论2D-TOFMR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是诊断髂静脉受压的有效方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冯敏王书智顾建平卢铃铨殷信道王丽萍
关键词: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腔内治疗的286例ASO患者(347条患肢)的资料,观察围术期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及处理结果。根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病变程度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98.85%(343/347)。29例出现围术期并发症(29/286,10.14%);其中严重并发症9例,包括心力衰竭5例、肾衰竭4例;一般并发症20例,包括血管破裂出血9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栓子脱落2例、假性动脉瘤1例、肢体过度灌注6例。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min、病变累及长度≥10cm时,并发症发生率(12.12%、34.25%、12.36%)高于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min、病变累及长度<10cm者(5.68%、1.88%、6.48%)。总体死亡率1.05%(3/286)。结论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和病变程度直接影响腔内治疗ASO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对腔内治疗ASO围术期并发症给予重视和及时、正规治疗,是减少不良事件的有效方法。
张艳李承志关敏张红王晓白
关键词:闭塞性动脉硬化腔内治疗并发症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CTA),探讨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无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主诉和体征的8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 CT 腹部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显示髂总静脉汇合部,测量右髂总动脉跨越处左髂总静脉前后径、两侧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角度、横断面及正交断面上两侧髂总静脉的内径和面积,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横断面上两侧髂总静脉的平均内径、面积及其比值[右、左侧内径分别为(14.8±2.7)、(19.1±5.3)mm,面积分别为(171±61)、(244±112)mm^2,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分别为0.79±0.12和1.03±0.30,与下腔静脉面积比分别为0.65±0.20和0.93±0.47]均大于正交断面[右、左侧内径分别为(14.1±2.3)、(15.6±3.5)mm,面积分别为(157±51)、(182±74)mm^2,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分别为0.75±0.10和0.83±0.16,与下腔静脉面积比分别为0.59±0.19和0.68±0.25]相应数值(t=3.525~7.979,P 均<0.01)。正交断面左侧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和面积比均大于右侧(t 值分别为13.030和10.942,P 均<0.01)。右侧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夹角小于左侧(P<0.01)。在非老年(年龄<65岁)患者中,男性在右髂总动脉跨越处测量的左髂总静脉前后径及正交断面上的面积[分别为(9.2±3.5)mm和(209±63)mm^2]大于女性[分别为(6.0±3.1)mm 和(150±74)mm^2](t 值分别为3.120和2.880,P<0.01)。在老年(年龄t≥65岁)患者中,男性左髂总静脉正交断面面积及其与下腔静脉面积的比值[分别为(207±90)mm^2和(0.80±0.34)]大于女性[分别为(138±38)mm^2和(0.59±0.14)](t 值分别为2.811和2.245,P<0.05)。结论 CTA 能多平面显示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并可进行多方位准确测量,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
吴刚王书智顾建平殷信道卢铃铨吴前芝
关键词:髂静脉解剖学血管造影术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DSA对照诊断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血管三维重建,并进行DSA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A技术及其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2例疑诊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患者,MSCTA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19例,其中左侧髂总静脉受压16例,右侧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受压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其中左下肢2例,右下肢5例,双下肢2例。左侧腹股沟区囊肿压迫左侧髂外静脉1例。单纯左下肢浅静脉曲张1例。以上30例CT诊断结果均与DSA结果相符合。MSCTA诊断右侧股腘静脉扩张1例,未见异常1例,该2例DSA均提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结论MSCTA对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吴刚顾建平王书智殷信道卢铃铨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静脉阻塞性病变
髂-股动脉阻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及临床疗效随访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和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52例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行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置入术,对其临床症状(按Fontaine分型和踝/肱指数)的变化进行随访。结果52例共计112支病变血管,74支进行PTA及支架置入术,24支仅行PTA,14支未行处理,共置入87枚支架,支架均成功置入于髂/股动脉内,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随访1—24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和3级的例数分别是21、22和2例,5例无变化,1例下降1级(1例因1周后行膝下截肢术,不计入临床症状的随访);踝/肱指数术前为0.57±0.14,术后1、6、12和24个月分别为0.91±0.21、0.90±0.04、0.87±0.08和0.86±0.1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陈国平顾建平何旭楼文胜陈亮苏浩波宋进华
关键词:外周动脉疾病放射学介入性
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作为股动脉顺行导丝开通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的补救方法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股动脉顺行导丝开通失败患者,采用经患侧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腓动脉逆行穿刺导丝开通闭塞血管,再行球囊扩张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结果 3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血管开通后下肢缺血症状即刻得到改善,患肢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增加[(0.83±0.17)vs(0.31±0.12),P<0.01],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可以作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顺行导丝无法开通时的一种补救方法,可明显提高介入手术成功率。
张艳李承志关敏张红王晓白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放射学介入性
MSCTA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与DSA对照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2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分析阻塞原因,并与DSA检查结果对比。结果42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6例,其中12例合并髂静脉受压综合征,1例合并下腔静脉狭窄分隔畸形,1例合并盆腔肿块压迫右侧髂总静脉,1例合并左侧腘窝囊肿。24例出现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其中左侧髂总静脉受压20例,右侧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受压3例,髂外动脉压迫髂外静脉1例;有12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3例深静脉受到肿块或囊肿的压迫。1例MSCTA未见异常而DSA提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DSA为诊断标准,诊断符合率为97.62%。结论MSCTA对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娅梅王书智顾建平吴刚冯敏殷信道卢铃铨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静脉阻塞性病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