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M531821)
-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4
- 相关作者:辛红娟陆宣鸣张越曾龙华沈娟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宁波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从葛浩文英译看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以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为蓝本被引量:15
- 2014年
- 本文以莫言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英译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葛浩文的翻译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影响。葛浩文译笔精湛,通过对葛浩文成功翻译实践的深入细致分析,不难发现他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海外有效传播。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呼吁社会各界有组织地采用积极战略,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有效传递。
- 辛红娟张越陆宣鸣
- 关键词:中国文化
- 颠覆与传承:厄休拉·勒瑰恩《道德经》英译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道德经》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的文本特点吸引着一代代学者进行阐释和翻译。20世纪中后期,英译《道德经》极大繁荣,目前已成为世界上除《圣经》以外翻译频率最高、发行量最大的典籍文本。本文立足翻译与创作的关系,深度分析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女性主义作家厄休拉·勒瑰恩(Ursular K.Le Guin)对《道德经》文本诗意的模仿,对道家"圣人"形象的解构与对《道德经》文本元意的重构,以期揭示20世纪末美国接受视域中《道德经》英译对传统文本解读的颠覆与传承。
- 辛红娟
- 关键词:《道德经》英译
- 接受理论视域下李商隐无题诗的跨文化美质再现
- 2013年
- 李商隐独创的无题诗以广博的内容、精美的构思、华美的词藻代表着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以接受理论为依据,本文从韵律、意象和意境三方面分析了李商隐无题诗的跨文化美质再现,试图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为了更好地传递诗歌的跨文化美质,译者一定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适度地对诗歌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具体化,争取达到译者的期待视野与原文本的融合以及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文的融合。
- 辛红娟耿会灵
- 关键词:无题诗召唤结构
- 花卉名称翻译规范探究被引量:4
- 2014年
- 花卉名称翻译存在不少混乱现象,对植物科学的国际交流、花卉产业的发展乃至民族间的文化交互极为不利。通过分析外国传入中国的花卉译名现状,文章发现花草植物译名存在译名商业符号化、译名讹误、一名状二物、文化错位、各"名"其是等问题。就文体属性而言,花卉名称属应用型文本,译名需具备较强的审美价值和可接受性,为人们喜闻乐见。因此文章从审美接受视阈出发,提出了巧借音译以唤起丰富联想、灵活形译以再现命名理据、酌情直译以避免指称混乱三种翻译规范。
- 辛红娟沈娟
- 关键词:音译形译直译
- 声气相求:古典诗歌翻译的“格式塔”解读被引量:3
- 2014年
-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揭示出知觉经验的完形性与整体性,为我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作为文学艺术客体,古典诗歌是各语言成分和美感因素的有机整体,具有超越于语言信息之外的整体意蕴,即"格式塔质",但在翻译中古诗格式塔质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将格式塔理论与古诗翻译译例相结合进行解读,可剖析格式塔理论及其整体原则、闭合原则、异质同构原则、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等对古典诗歌翻译的适用性,有利于诗歌翻译中格式塔质的传递。
- 辛红娟覃远洲
- 关键词:古典诗歌翻译
- 基于顺应论的中国特色新词英译剖析被引量:4
- 2013年
- 著名语言学家陈原[1](P1)指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常常最敏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新词尤其是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可谓是体现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镜子。本文运用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的顺应论来研究中国特色新词英译,首先阐释了顺应论的基本内容,接着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以及翻译中的困难进行了概括与探讨,最后根据顺应论剖析了直译、意译、音译及音译注释等具体翻译方法。
- 辛红娟曾龙华
- 关键词:顺应论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