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41035)
- 作品数:29 被引量:196H指数:8
- 相关作者:姚明徐龙生倪华栋黄冰张小平更多>>
- 相关机构: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JNK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评价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72只,9周龄,体重160~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组,n=8)、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n=40)、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组(DS组,n=12)和JNK抑制剂SP600125组(SP组,n=12)。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CCI后14 d时,SP组PAG内注射10 nmol JNK抑制剂SP600125 0.5 μl,DS组注射10%二甲基亚砜0.5 μl。C组取8只大鼠,NP组于CCI前、CCI后3、7、14、21 d时取8只大鼠,DS组和SP组取8只大鼠分别于CCI前、CCI后14 d给药前、给药后30、45、60、75和90 min时测定机械痛阈。C组机械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取PAG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AG区磷酸化JNK(p-JNK)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NP组于各时点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测定PAG区p-JNK表达;DS组和SP组取4只大鼠于给药后45 min时机械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测定PAG区GFAP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NP组CCI后各时点机械痛阈降低,CCI后7~21 d时p-JNK表达上调(P〈0.01);与DS组比较,SP组给药后30 min时机械痛阈升高,给药后45 min时GFAP表达下调(P〈0.01);与给药前比较,SP组给药后30~75 min时机械痛阈升高(P〈0.01)。结论神经病理性痛大鼠PAG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机制与JNK激活有关。
- 倪华栋安康姚明黎亮黄冰费勇王云贡王寒琪朱春燕陈文宇
- 关键词: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脑导水管水管周灰质
- 华蟾毒精对骨癌痛大鼠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研究华蟾毒精(CBG)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毒蕈碱受体M4亚型(M4 mAChR)在其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100只雌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20):假手术组(S组)、胫骨癌痛组(A组)、生理盐水+ CBG溶剂组(ANS组)、生理盐水+ 1 mg/kg CBG组(ANC组)、Tropicamide + 1 mg/kg CBG组(ATC组)。S组左胫骨上端骨髓腔各注入Hank′s液10 μl,A组、ANS组、ANC组、ATC组左胫骨上端骨髓腔各注入Walker256癌细胞悬液10μl。模型制备成功后第9天,ANS组、ANC组、ATC组鞘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5μl、生理盐水15μl、10nmol M4 mAChR阻断剂Tropicamide,10min后,ANS组、ANC组、ATC组腹腔分别注射CBG溶剂、1mg/kg CBG、1mg/kg CBG。造模前(T0)每组大鼠测3次取平均值作为其基础痛阈,腹腔给药前20min(T1),给药后10min(T2)、30min(T3)、60min(T4)、90min(T5)、120min(T6)分别测定其痛阈值。并且给药后60min取L4~L6左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a(CaMKⅡa)、磷酸化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a(pCaMKⅡa)表达情况。结果在T1~T6各时间点,S组机械痛阈值分别为(8.69±0.45)、(8.63±0.44)、(8.65±0.39)、(8.84±0.23)、(8.80±0.14)、(8.75±0.14)g,A组分别为(6.37±0.30)、(6.42±0.13)、(6.29±0.17)、(6.25±0.22)、(6.34±0.33)、(6.36±0.34)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41、-23.47、-30.25、-17.35、-19.52、-22.56,均P<0.01);在T3~T5各时间点,ANS组机械痛阈值分别为(6.42±0.32)、(6.39±0.34)、(6.26±0.32)g,ANC组分别为(7.29±0.34)、(7.81±0.15)、(7.54±0.19)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52、14.22、17.33,均P<0.01);在T3~T5各时间点,与ANC组比较,ATC组机械痛阈值下降,分别为(6.55±0.23)、(6.84±0.46)、(6.80±0.43)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69、-11.26、-10.33,均P<0.01)。T4时间点,各组大鼠脊髓背角pCaMKⅡa表达水平分别为(0.67±0.05)、(1.64±0.12)、(1.57±0.14)、(0.78±0.09)、(1.
- 徐龙生冯勤丽张小平王云贡姚明
- 关键词:骨肿瘤疼痛镇痛
- 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量效关系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确定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在CT引导下行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患者100例,年龄39~89岁,性别不限,体重37~64 kg,VAS评分≥7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20):不同剂量无水乙醇+碘海醇混合液组(R1-5组)。CT引导下经T12-L1椎间隙左、右穿刺,针尖分别抵达膈脚外腹主动脉旁及膈脚内。两侧分别注入含造影剂(30%碘海醇注射液0.4 ml)的1%盐酸利多卡因2 ml,CT示药液已会师包绕腹主动脉后20 min时,两侧分别注入无水乙醇8 ml(R1组)、10 ml(R2组)、12 ml(R3组)、14 ml(R4组)、16 ml(R5组)和碘海醇(碘海醇与无水乙醇1∶5)的混合液。阻滞有效定义为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后10 min时,上腹部疼痛VAS评分≤3分,且收缩压较术前降低20%以上。采用Probit法计算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ED50及其95%CI为11.937(10.959~12.939)ml,ED95及其95%CI为19.665(17.448~24.212)ml。结论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ED50和ED95分别为11.937和19.665 ml。
- 陈炜费勇姚明黄冰邓甲甲
- 关键词:无水乙醇腹腔丛神经传导阻滞
- 弓状核含2B亚基的NMDA受体在大鼠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弓状核含2B亚基的NMDA受体(NR2B)在大鼠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108只,体重200~ 250 g,9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n=47)、炎性痛组(IP组,n=47)、二甲基亚砜对照组(DMSO组,n=7)和NR2B拮抗剂Ro25-6981组(Ro25-6981组,n=7).采用大鼠左侧后肢足垫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0.1 ml的方法制备炎性痛模型.Ro25-6981组于造模后第3天弓状核内注射Ro25-6981 400 pmol.取7只大鼠,分别于CFA注射前1 d(T1)、注射后第2天(T2)、第3天给药前30 min (T3)、第3天给药后30 min(T4)和第5天(T5)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S组和IP组于T11-3、T5时处死大鼠,取弓状核组织,采用RT-PCR法测定NR2B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R2B、磷酸化NR2B(p-NR2B)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IP组、DMSO组和Ro25-6981组T2-5时MWT降低,TWL缩短,IP组各时点p-NR2B表达上调(P<0.05),NR2B及其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P组比较,Ro25-6981组T4时MWT升高,TWL延长(P<0.05),DMSO组各时点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弓状核NR2B的活化参与了大鼠炎性痛的形成.
- 徐龙生冯勤丽张小平姚明
- 关键词:弓状核
- P2 Y12受体对骨癌痛大鼠及其脊髓炎症因子表达的调节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P2Y12受体抑制剂MRS2395对骨癌痛大鼠痛阈及其脊髓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P2 Y12受体与炎症因子在骨癌痛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 S组)、MRS2395组( M组)、胫骨癌痛组( A组)、胫骨癌痛MRS2395组( MA组)。 S组、M组左胫骨上端骨髓腔各注入Hank′s液10μl,A组、MA组左胫骨上端骨髓腔各注入Walker256癌细胞悬液10μl。骨癌痛造模同时均进行L3-4间隙鞘内置管,模型制备成功后第9~12天, S 组、A 组鞘内注射0.9%生理盐水15μl/d, M 组、MA 组鞘内注射 MRS2395(400 pmol/μl)15μl/d。术后第9~12天鞘内注药前、后每10分钟测试1次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值,术后第12天鞘内注药测定机械痛阈值后,取L4-L6左侧脊髓背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脊髓炎症因子IL-1β、IL-6的表达情况。结果建模后第9天,S组、M组、A组、MA组给药后20 min机械痛阈值分别为(34.2±5.8)g、(34.4±5.7)g、(21.0±2.0)g、(25.4±2.3)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79,P<0.01);与S组、M组比较,A组机械痛阈值下降;与A组比较,MA组机械痛阈值增高。建模后第12天,S组、M组、A组、MA组大鼠脊髓IL-1β含量分别为(74.0±18.6)pg/ml、(98.4±17.3) pg/ml、(253.5±66.4)pg/ml、(146.3±22.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21,P<0.01);与S组、M组比较,A组大鼠脊髓IL-1β含量明显升高;S组、M组、A组、MA组大鼠脊髓IL-6含量分别为(377.4±65.8)pg/ml、(331.6±67.9) pg/ml、(856.1±53.4) pg/ml、(596.1±34.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880,P<0.01);与S组、M组比较,A组大鼠脊髓IL-6含量明显升高;与A组比较, MA组大鼠鞘内注射MRS2395后IL-1β和IL-6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鞘内注射MRS2395可缓解骨癌痛大鼠的痛觉过敏,抑制骨癌�
- 王寒琪许世杰姚明刘明娟徐龙生倪华栋连庆泉
- 关键词:骨肿瘤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
- 鞘内注射蟾酥对大鼠骨癌痛的影响:背根神经节M型胆碱能受体在其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8年
- 骨癌痛是由原发骨肿瘤或晚期肿瘤骨转移引起的中度至重度的难治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蟾酥由蟾蜍表皮腺体的分泌物经干燥而成,具有解毒、消肿、醒神和止痛等作用,外用治疗癌性疼痛效果明显,作用持久[1]. 伤害性刺激由外周神经经脊髓向大脑传递,鞘内注射蟾蜍对骨癌痛的影响尚有待研究. 胆碱能系统激活可能产生镇痛效应[2].背根神经节M 型胆碱能受体激活后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3] ,本研究拟评价鞘内注射蟾酥对大鼠骨癌痛的影响及背根神经节M型胆碱能受体在其中的作用.
- 张小平姚明徐龙生王云贡邓厚盛
- 关键词:胆碱能受体背根神经节鞘内注射骨癌痛蟾酥癌性疼痛
- PainVision法评估分娩疼痛程度的可靠性:与VAS的比较被引量:30
- 2013年
- 目的评价PainVision法评估分娩疼痛程度的可靠性。方法第一产程潜伏期足月产妇89例,年龄19~31岁,体重55~85kg。同时采用PainVision法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产妇分娩疼痛程度。PainVision法测量产妇感受的最小刺激电流量(电流知觉临界值)和与原有疼痛相对应的电流量(疼痛对应电流),根据其对电流刺激的反应程度转化为疼痛程度(PD)。VAS评分与PD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VAS评分与PD无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206(P〉0.05)。结论PainVision法不能客观地评估分娩疼痛的程度。
- 常向阳刘明娟张引法张玲珍王立中姚明
- 关键词:疼痛测定分娩疼痛
- 下丘脑弓状核Src激酶在大鼠炎症痛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下丘脑弓状核Src激酶在大鼠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00-250g,9周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n=23)、炎症性痛组(IP组,n=23)、Src激酶抑制剂结构类似物PP3对照组(PP3组,n=7)和Src激酶抑制剂PP2组(PP2组,n=7)。采用大鼠左侧后肢足垫皮内注入完全弗氏佐剂(CFA)0.1mL的方法制备炎性痛模型。PP3、PP2组于造模后第3天弓状核内分别注射PP3、PP2(5nmol,0.5μL)。分别于CFA注射前1天(T1)、注射后第2天(T2)、第3天(T3)、第3天脊髓给药后30min(T4)和第5天(T5)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s组和IP组于T1-3、T5时处死大鼠,取下丘脑弓状核组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Src及磷酸化Src(pSrc)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IP组、PP3组和PP2组T2-5时MWT降低,TwL缩短(P〈0.05),IP组各时点pSrc表达上调(P〈0.05),src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P组比较,PP2组T4时MWT升高,TWL延长(P〈0.05),PP3组各时点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丘脑弓状核Src激酶的活化参与了大鼠炎性痛的形成。
- 徐龙生冯勤丽张小平姚明
- 关键词:炎症疼痛下丘脑弓状核SRC激酶
- 六西格玛管理法在临床口服药物发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六西格玛管理法能否减少护理人员发药差错,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患者的有效用药。方法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选取12名护士作为对照组,2013年6月—2014年6月选取12名护士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三查七对法发放口服药品,观察组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观察两组患者药物发放的差错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发药差错率为2.112%,高于观察组的0.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护士安全发药流程的满意度分别为98.57%,9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64,P 〈0.05)。结论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用药效果。
- 冯勤丽徐龙生张小平姜佳丽姚明
- 关键词:六西格玛管理法临床护理
- 结直肠癌患者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SSI )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吸烟史、预防用药情况、是否有腹部手术史、手术类型、术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是否使用腹腔镜、是否使用吻合器、是否行联合脏器切除术、TNM分期、美国麻醉医生协会( ASA)评分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外科手术后SS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77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144例发生SSI,SSI的发生率为18.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使用腹腔镜( OR=0.35,95%CI:0.15-0.79,P<0.05)、使用吻合器( OR=0.59,95%CI:0.39-0.88,P<0.05)是患者发生SSI的保护性因素;而糖尿病( OR=2.11,95%CI:1.25-3.58,P<0.01)、肝硬化(OR=2.12,95%CI:1.18-3.79,P<0.05)、ASA评分(3-4分)(OR=2.01,95%CI:1.20-3.58,P<0.01)、联合脏器切除(OR=2.17,95%CI:1.20-3.92,P<0.05)、吻合口瘘(OR=6.85,95%CI:3.01-15.63,P<0.01)是患者发生SSI的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术后SSI的发生率较高,为减少SSI的发生,建议在手术中使用腹腔镜和吻合器。
- 贾磊马燮峰陆锦琪蒋红钢朱奕刘宇婷张玉琦蔡莹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