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10HASTIT036)
-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 相关作者:董玉珍黄媛霞徐海斌宗海斌杨林更多>>
- 相关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乡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并对其药敏性进行研究,为其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入住骨科行手术治疗且切口发生感染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的切口渗液进行细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ATB VlTEK-2Compact及配套的鉴定卡和英国Oxoid公司的药敏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20例骨科手术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8株占54.2%,革兰阳性菌46株占31.9%,真菌20株占13.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最敏感,敏感率分别为84.6%、78.2%,对头孢拉定的耐药率最高,耐药率达84.6%;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敏感率为97.8%,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71.7%;真菌对氟康唑最敏感,敏感率为90.0%。结论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多,耐药性较高,临床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病原菌的检测及药敏试验,以便及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杨林黄媛霞董玉珍梁秋东徐海斌
- 关键词:骨科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药敏性
-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缺损创面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sural neurovascular flap ,SNF)对足踝部感染性缺损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2年7月骨科收治的足踝部发生感染性创伤性缺损患者12例,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进行清创、冲洗引流后,使用SNF进行创面修复。结果 SNF皮瓣修复术后有4例患者植入的皮瓣边缘出现炎性渗出,经换药处理后痊愈出院;12例患者住院时间12~65 d ,出院后均获得3~10个月随访,痊愈率100.0%,缺损创面得到有效修复,预后良好。结论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下,清创、冲洗引流后,选择SNF对创面进行修复,可获取较好的治疗效果。
- 杨利斌董玉珍杨素敏
- 关键词:腓肠神经足踝部缺损创面
- NT-3转染的SC对坐骨神经缺损大鼠腓肠肌细胞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修饰的施旺细胞(SC)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腓肠肌细胞的影响。方法取3 d龄Wistar大鼠2只,分离、培养SC。将重组人真核细胞质粒(pcDNA3)-NT-3通过阳离子脂质体转染SC,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转染前后SC的生长速度,测定SC含量。Wistar成年大鼠80只制成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向坐骨神经断端分别注入ECM凝胶(A组)、SC-PLGA ECM凝胶(B组)、NT-3基因-PLGA ECM凝胶(C组)、NT-3基因修饰SC-PLGA ECM凝胶(D组)各20μL,每组20只。分别于术后1、4、8、12周每组各取5只大鼠,制作腓肠肌标本,常规HE染色,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采用Tunel法对肌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 NT-3经阳离子脂质体转染SC后3、5、7、9、14、21 d SC细胞数、纯度与转染前相比,P均<0.05。术后12周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B、C、D组与A组相比,B、C组与D组相比,P均<0.05。转染后12周A、B、C、D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09%±1.02%、15.84%±0.63%、11.67%±0.48%、6.83%±0.25%,A组>B组>C组>D组,P均<0.05。结论 NT-3基因经阳离子脂质体转染SC能促进SC的分泌,修复损伤神经,防止失神经肌细胞凋亡。
- 董玉珍宗海斌赵红星刘艳霞王丽娜贾金领
- 关键词:腓肠肌肌细胞凋亡神经营养因子-3转染
- 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实习生教学问题思考被引量:5
- 2017年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以及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的一项新举措,临床实习带教的对象也从过去单一的临床实习生扩大到需要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读研究生及已经毕业的初级住院医师等,在资源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兼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教师需要在新形势下探讨新的临床教学方式。作者通过明确教学目的,整体规划、合理安排,根据学员层次和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病例资料及各种多媒体资料,实习生和规范化培训医师学习制度的建立等措施,在完成规范化培训教学任务的同时,圆满完成了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为他们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打下了良好基础。
- 黄媛霞董玉珍明海武
- 关键词:住院医师医学教育改革
- 垂体瘤转化基因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垂体瘤转化基因1(PTTG1)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71例骨肉瘤组织和对应的71例正常骨组织中PTTG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骨肉瘤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PTTG1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7.46%,55/71)显著高于正常骨组织(18.31%,1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G1蛋白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的肺转移和临床阶段密切相关(P<0.05)。PTTG1高表达的骨肉瘤患者的存活时间明显低于PTTG1低表达的骨肉瘤患者(P<0.05)。结论 PTTG1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增高,且与肺转移和生存时间有一定相关性。
- 吴大鹏路坦马超徐海斌赵斌梁秋冬董玉珍
- 关键词:骨肉瘤预后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类施万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类施万细胞的方法及其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机制。方法分离纯化、传代大鼠BMSCs并诱导分化为类施万细胞,倒置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鉴定,将生理盐水、类施万细胞分别移植于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分为生理盐水组和类施万细胞移植组(n=20),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观察两组脊髓损伤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BMSCs传代后细胞生长迅速、细胞形态无改变,诱导分化为具有典型的施万细胞形态;施万细胞移植后2、4周在损伤脊髓内可以持续稳定地表达,减缓神经元细胞凋亡,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BMSCs在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类施万细胞,移植作用于急性损伤脊髓具有减缓神经元细胞凋亡,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修复损伤脊髓中枢。
- 宗海斌李爱国董玉珍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施万细胞神经元诱导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