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07B01)

作品数:19 被引量:84H指数:7
相关作者:陈锋崔党群王会伟许为钢李艳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小麦
  • 13篇基因
  • 6篇等位
  • 6篇等位变异
  • 5篇普通小麦
  • 5篇基因等位变异
  • 4篇籽粒
  • 3篇蛋白亚基
  • 3篇亚基
  • 3篇小麦品种
  • 3篇谷蛋白
  • 3篇谷蛋白亚基
  • 3篇分子检测
  • 3篇PEPC基因
  • 2篇多酚
  • 2篇多酚氧化
  • 2篇多酚氧化酶
  • 2篇玉米
  • 2篇育种
  • 2篇转基因

机构

  • 11篇河南农业大学
  • 6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安阳市农业科...

作者

  • 8篇崔党群
  • 8篇陈锋
  • 6篇许为钢
  • 6篇王会伟
  • 5篇董中东
  • 5篇胡琳
  • 5篇李艳
  • 3篇齐学礼
  • 3篇詹克慧
  • 2篇李正玲
  • 2篇陈杰
  • 2篇董海滨
  • 2篇裴冬丽
  • 2篇张庆琛
  • 2篇尚晓丽
  • 2篇张磊
  • 2篇左爱辉
  • 1篇刘宝龙
  • 1篇李春鑫
  • 1篇李海霞

传媒

  • 13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淮麦区小麦子粒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子检测被引量:9
2013年
子粒多酚氧化酶(PPO,polyphenol oxidase)活性是造成面粉以及面制品褐变的主要因素,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子粒PPO活性基因的等位变异情况,有助于遗传改良中提高面制品的外观品质。本研究利用2A染色体上Ppo-A1的标记PPO18以及2D染色体上Ppo-D1的标记PPO16和PPO29检测该基因在118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中的等位变异。结果表明:在PpoA1位点,48.3%的小麦品种含Ppo-A1a(高PPO活性)型等位基因,51.7%的小麦品种含Ppo-A1b(低PPO活性)型等位基因,Ppo-A1a和Ppo-A1b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Ppo-D1位点,55.1%的小麦品种含Ppo-D1a(低PPO活性)型等位基因,44.9%的小麦品种含Ppo-D1b(高PPO活性)型等位基因,Ppo-D1a和Ppo-D1b两者之间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Ppo-A1和Ppo-D1 2个位点共检测到Ppo-A1a/Ppo-D1a(中间型PPO活性)、Ppo-A1a/Ppo-D1b(高PPO活性)、Ppo-A1b/Ppo-D1a(低PPO活性)、Ppo-A1b/Ppo-D1b(中间型PPO活性)4种变异组合类型,分布频率分别为28.8%、19.5%、26.3%和25.4%,彼此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总体来看,这3个基因特异性标记可以快速、准确和方便地检测子粒PPO基因的不同等位变异。此外,本研究检测出部分材料具有低PPO活性,可为选育具有低PPO活性的小麦品种提供有用信息。
陈杰陈锋詹克慧崔党群
关键词:小麦PPO活性分子检测
普通小麦籽粒Tamyb10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子检测被引量:7
2013年
小麦Tamyb10基因决定着种皮颜色,同时对穗发芽也具有一定影响。为了明确小麦种质的Tamyb10基因等位变异情况,以122份普通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开发了能够直接检测B组染色体上Tamyb10基因等位变异的共显性标记,并利用该标记及先前已报道的Tamyb10基因功能标记分别对参试小麦品种中3A、3B和3D染色体上Tamyb10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参试材料中上述每一位点均发现有2种等位变异类型,共有8种基因型组合。其中,拥有Tamyb10-A1a/Tamyb10-B1a/Tamyb10-D1a基因型组合的小麦种皮表现为白色,共有51份,占供试材料总数的41.8%,其余基因型组合种皮均表现红色,分别为Tamyb10-A1b/Tamyb10-B1a/Tamyb10-D1a、Tamyb10-A1a/Tamyb10-B1b/Tamyb10-D1a、Tamyb10-A1a/Tamyb10-B1a/Tamyb10-D1b、Tamyb10-A1b/Tamyb10-B1b/Tamyb10-D1a、Tamyb10-A1b/Tamyb10-B1a/Tamyb10-D1b、Tamyb10-A1a/Tamyb10-B1b/Tamyb10-D1b和Tamyb10-A1b/Tamyb10-B1b/Tamyb10-D1b,这些基因型材料共有71份,占供试材料总数的58.2%。说明当Tamyb10基因在三个位点均为野生型时,种皮颜色为白色;而当任何一个位点发生突变时种皮颜色均表现为红色。
陈杰陈锋詹克慧刘宝龙崔党群
关键词:普通小麦种皮颜色
转玉米C_4型高光效pepc基因小麦的分子特征及光合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为分析转pepc基因小麦的分子遗传特征和光合生理特性,以基因枪介导转玉米C4型pepc基因的T3代转基因小麦株系为实验材料,对其进行PCR筛选、Southern杂交、qRT-PCR、Western杂交、酶活性和光合速率测定,鉴定了pepc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整合及表达情况,并分析了转基因株系的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玉米C4型pepc基因以1~3个拷贝的方式被整合到6个转基因株系的不同位点,且可以正确转录和翻译;6个转基因株系中有4个株系的pepc基因表达水平、PEPC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均较对照显著提高,2个株系的单株重、单株产量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抽穗期转基因株系的PEPC酶活性最大值为1.6μmol·min-1·mg-1,较对照提高了1.6倍;净光合速率最大值为29.5μmol·m-2·s-1,较对照提高了15.5%。说明,玉米C4型pepc基因可以在小麦基因组中整合表达,并可改善小麦的光合特性。
张建红许为钢王会伟李艳胡琳韩琳琳张会芳
关键词:小麦PEPC基因净光合速率
河南小麦新品种(系)的多酚氧化酶基因等位变异被引量:9
2012年
为了解河南小麦多酚氧化酶的基因型和表型分布情况,以72份河南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测试,并利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基因的功能标记PPO18、PPO16和PPO29分别进行2A和2D染色体上Ppo-A1和Ppo-D1的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中,具有等位基因Ppo-A1a(与高PPO活性相关)和Ppo-A1b(与低PPO活性相关)的品种(系)分别为52个和20个,分布频率分别为72.2%和27.8%;具有等位基因Ppo-D1a(与低PPO活性相关)和Ppo-D1b(与高PPO活性相关)的品种(系)分别为51个和21个,分布频率分别为70.8%和29.2%。在参试小麦品种(系)中发现四种等位变异组合Ppo-A1a/Ppo-D1a、Ppo-A1a/Ppo-D1b、Ppo-A1b/Ppo-D1a和Ppo-A1b/Ppo-D1b,分布频率分别为50.0%、22.2%、20.8%和7.0%。进一步分析不同基因型组合对小麦籽粒PPO活性的影响,4种基因型中,Ppo-A1b/Ppo-D1a类型的小麦籽粒PPO活性最低。拥有低PPO活性的河南小麦新品种(系)相对较少,因此,建议在小麦品质育种中加强对低PPO活性材料的选择。
左爱辉陈锋尚晓丽崔党群
关键词:普通小麦多酚氧化酶等位变异PPO活性
中国小麦历史品种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被引量:2
2011年
小麦籽粒硬度是市场分级和定价的重要依据,由位于5D染色体短臂的一对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控制。为了解我国早期小麦品种的硬度分布规律,本试验以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126份历史品种和高代品系为材料,对其SKCS硬度和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历史品种中软质麦所占比例较高,为42.9%,显著高于先前报道的我国当前主栽冬麦品种中的软质麦比例;硬质麦所占比例为44.4%,显著低于先前报道的我国主栽冬麦品种中的硬质麦比例。各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中,Pina-D1b类型和Pinb-D1b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2.9%和39.3%,其余硬质类型均为Pinb-D1p类型,为17.8%。截至目前,所发现的Pinb-D1p类型均在中国品种中,由于早期中国与其他国家种质资源交换较少,因此,中国可能是Pinb-D1p类型的起源地。在对各种puroindoline类型的硬度比较后,发现除各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与野生型硬度差异达显著水平外,Pina-D1b类型硬度值也显著高于Pinb-D1b和Pinb-D1p类型,而后二者之间硬度没有显著差异。
陈锋尚晓丽董中东崔党群
关键词:普通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大粒品系籽粒灌浆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明确大粒小麦的灌浆特性,以豫农9901/周麦16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籽粒大小基本一致而饱满度和粒重具有较大差异的11个半冬性品系为试验材料,以周麦18为对照,分析了籽粒灌浆特性及阶段性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灌浆呈"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其增长趋势;粒重较高的品系W02、W03与对照周麦18具有相似的灌浆特性,其他品系的籽粒灌浆特性与对照周麦18有明显差异,表现在前期灌浆速率高于周麦18且增速较快,后期则明显低于周麦18且下降的幅度较大;在三个灌浆阶段参数中,缓增期灌浆速率、渐增期和快增期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周麦18,而缓增期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周麦18。通径分析表明,阶段灌浆参数中对粒重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快增期持续时间,其次是缓增期持续时间,但是缓增期持续时间对粒重的直接正向效应被其较大的负向间接效应所掩盖;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对粒重的间接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
程西永李海霞刘新伟董中东许海霞詹克慧
关键词:小麦重组自交系籽粒灌浆粒重
C_4光合pepc基因转化水稻和小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作为C4途径的关键酶,一直是水稻、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热点。综述了PEPC基因工程现状,着重介绍了转C4光合pepc基因水稻、小麦的光合生理特性及高光效育种最新进展;并指出转基因高光效育种的分子作用机理尚需深入研究,有价值高光效种质有待进一步创制;将转基因高光效育种和常规育种相结合,开展水稻、小麦分子聚合育种,是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小麦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张庆琛裴冬丽任永哲徐艳花孟开开
关键词:小麦光合生理特性高光效育种
不同冬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动态表达
2011年
为了解我国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的主体HMW-GS基因的动态表达规律,以该麦区的35个主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参试材料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对HMW-GS的积累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过程中,7亚基大约在花后10 d开始表达,25 d左右所有亚基均已表达,但不同亚基开始表达的时期略有差异。20 d之后,各亚基表达量开始快速增加,约在35 d左右表达量达最高,之后略有下降,在40 d左右趋于稳定。就其相对表达量而言,5亚基和10亚基明显高于其他亚基类型。
董中东陈锋崔党群陈芳芳
关键词:普通小麦SDS-PAGE
基因枪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小麦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遗传转化技术迅速发展为小麦遗传育种奠定了技术支撑.概述了基因枪方法的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基因枪方法在小麦增产、品质改良、抗病虫、抗逆性等方面的最新应用,并探讨了小麦分子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展望.
张庆琛曹静裴冬丽李雪丹王春杰
关键词:小麦基因枪分子育种
转ZmPEPC与ZmPPDK基因拟南芥对干旱胁迫的反应被引量:7
2013年
为探究干旱胁迫对转玉米高光效基因ZmPEPC与ZmPPDK拟南芥的影响,本研究选用2个转PEPC基因株系(PC90,PC73),2个转PPDK基因株系(PK17,PK26),1个转PEPC+PPDK基因株系(PCK110)和对照株系(GLC)为试验材料。在幼苗期分别用150mmol/L和250mmol/L甘露醇(Mannitol)模拟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幼苗根长,结果显示,在胁迫处理下,转PEPC、PPDK和PEPC+PPDK基因拟南芥幼苗的平均相对根长分别较对照增加了43.8%,48.4%和50.6%。在成株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莲座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和成株死亡率,结果显示,在胁迫处理下,供试材料F0增加,Fv/Fm减小,对照F0增幅最大,为20.4%,Fv/Fm最小,为0.78;转PEPC、PPDK和PEPC+PPDK基因拟南芥株系平均相对叶绿素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2.6%,15.4%和23.1%;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3.0%,16.3%和24.4%;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0.6%,10.8%和15.4%;丙二醛含量较对照降低,分别为对照的93.5%,90.3%和84.10%;死亡率分别为12.3%,13.3%和6.7%,极显著低于对照(87.7%)(P<0.01)。上述结果表明,玉米高光效基因ZmPEPC和ZmPPDK可增强拟南芥抵抗干旱胁迫的能力,且这两个基因的共表达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杜西河许为钢胡琳张磊李艳齐学礼王会伟王玉民
关键词:PEPC基因干旱胁迫转基因拟南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